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一、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时间 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时间与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时间相符合,而且随着工业化,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而加速。如美国19世纪末就实现了工业化,农业人口转移过程开始加速,到20世纪初期,美国农业机械化已取得很大成就以后,农业人口再次大规模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其  相似文献   

2.
1979—1994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变化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启君 《经济纵横》1997,(11):17-21
1979—1994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变化原因探析□尚启君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根据转移速度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5年),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1985年跟1978年相比,全国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下...  相似文献   

3.
农业现代化过程自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提高的过程 ,同时 ,也是现代农业排挤传统农业人口的过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目前我国农业人口的现状是数量巨大 ,素质低下 ,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障碍。因此 ,如何实现我国农业劳动力快速有效的转移 ,是我国农业现代化 ,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入手 ,剖析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制约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并进而提出若干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燕琼 《经济纵横》1997,(10):56-58
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管窥□李燕琼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口变动规律,也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共同趋势。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劳动力就业结构由“正三角形”向“倒三角形”转变从劳动...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推·拉”模型研究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迁移问题,研究对象是农业转移劳动力,同时对农业转移劳动力在迁移过程中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以确定各环境因素对农业转移劳动力迁移过程的影响,从而来研究农业转移劳动力在这些环境因素引起的合力作用下迁移的趋势。根据上述对环境因素的分析,文章将主要确认了各环境因素的作用性质,从而得到研究对象的运动趋势。  相似文献   

6.
黄林同志在《论我国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模式》(《农业经济问题》1992年第2期)一文中说:“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长过程中(初期、中期、甚至后期的大部分时间),无一例外地都是采取以农业劳动力的分业型集中转移为主要途径和目标模式,尔后才转入以兼业型分散转移为目标模式的。”据此,“黄文”认为,我国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兼业型为主是超前发展。笔者数读“黄文”,觉得上述结论根据不足,有待商榷。本文拟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过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三阶段划分及其价值作一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黄林及学术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农业产业化建设对农村劳动力吸纳情况,找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研究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措施,笔者从无棣县农业产业化建设角度入手,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和影响方面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剖析了我国中等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中等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未来对策。作者认为,加强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调控,对于促进中等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佟玉凯 《经济问题》1994,(6):25-27,1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误区浅议佟玉凯一、转移中误区种种1、数量过剩掩盖了质量上的稀缺,盲目转移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是绝对过剩,而不是由于农村产业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的相对过剩。同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很低,平均只有小学文化,受过高等教育和...  相似文献   

10.
关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几点思考万先勇(中共江西省安义县委副书记)1、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势在必行,但必须以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为前提。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业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走向市场,朝非农产业大踏步转移。然而,...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收益预期推动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十几年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给"三农"带来沧桑巨变,这样的变化最终会带来什么,整个变化的过程是怎样,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文章将通过实地调研、发展历程描述和国内外经验对比来说明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数据的标准化问题。数据标准化的前提是设计适当的定量指标。农业劳动力转移数据所需要的指标首先是农业劳动占总劳动比重即农劳比;农劳比的差分为农劳比下降速度;后者的差分又是农劳比下降加速度。这三个指标都是统计学的可观察量。但真实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量是不可观察量。替代性的另一个农业劳动力转移量建立在农业劳动力和社会总劳动力两者自然增长率相等的假设上。利用总劳动增长率资料,该转移量亦成为可观察量。这一转移量和总劳动力之比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率。由此定义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率恒等同于农劳比下降速度,所以转移率也变成可观察量。利用这些指标和中国的统计资料,本文提出1953-2012年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长期年度数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机器和资本在农业中的使用是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原因,收入和教育状况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也开拓了工业所需要的国内消费市场,发展教育和治理贫困是大工业的必然要求。重温马克思的这些经典理论,对我们认识现阶段劳动力转移的新特征,探索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规律,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机制体制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借鉴国外经验 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可供借鉴。 一、扩大农业内部的就业面。印度在70年代后期认识到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制定了扩大农业内部就业以及在农村实行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方针。主要措施有:(1)发展农业集约经营和多种经营。既改变了农业生产落后面貌,又在种植业内部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大力兴办农村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工程。政府提供资金和粮食,动员并组织农村失业劳动力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开垦荒地,改良土壤,保持水土,建造牧场,修建饮用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本文重点研究了流动问题。流动是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和机制。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流 存在的农业人才流失问题,进入城市就业的和矛盾问题,只能通过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冯海发 《经济纵横》1995,(12):26-32,38
1979以来的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冯海发1979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转移的数量规模1994年,中国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郭晓鸣 《经济纵横》1998,(7):42-45,41
民工潮效应分析与对策郭晓鸣赵昌文一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业领域的大规模转移,引发了一场直接触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具有深刻意义的革命性变革,特别是大量农业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所形成的民工潮的涌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萍华 《技术经济》2007,26(3):71-75
“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将大量滞留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但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许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公平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农业劳动力持续转入非农部门就业。这必然会导致农业生产不断萎缩和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并引发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业经营收益提高,进而又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减少,加剧城市劳动力短缺程度,并推动非农产业工资成本上升,致使非农产品也面临涨价压力。于是,当农业剩余劳动力耗尽后,劳动力转移规模、农产品价格和非农产品工资成本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构成通胀陷阱。摆脱通胀困境的重要策略是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以释放和转移更多农业劳动力,为经济结构转型和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由于非农产业比较优势的存在,上海郊区青壮年劳动力快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外来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入本地农业,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上海郊区1135户农户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郊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劳动力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