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7月21日,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宏观金融学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带来大量游资势必会影响到我国房地产经济,但现如今,汇率制度改革已将近两年,人民币升值已达碱,房地产市场反应相对平稳。究竟人民币升值会给房地产业带来什么影响,让我们先从人民币升值前后的房地产业发展情况来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框架构建了本币升值通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渠道引起银行危机的模型.结论认为本币升值与银行及其客户存在相当多的净外币资产型货币错配的情况下,如果本币升值幅度很大,则可能引起银行部门的危机.实证检验表明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因债权型货币错配造成的净值损失与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货币错配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造成的外汇储备增长是导致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又我国的外汇储备大部是以美元形式持有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单一,这就形成了人民币时美元升值幅度大而时其他货币升值幅度小甚至不升值的特点。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现外汇储备的多样化以及贸易时象的多元化、变以货币为主的外汇储备形式为货币与实物储备并重等,是减轻外汇储备增长时人民币升值影响的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4.
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外汇风险加剧,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外汇风险,如何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分析并控制外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尤其重要。本文分分析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外汇风险,并对商业银行如何更好的控制外汇风险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外汇风险加剧,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外汇风险,如何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分析并控制外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尤其重要.本文分分析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外汇风险,并对商业银行如何更好的控制外汇风险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内生货币体系下房价波动对货币供求的冲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生货币体系下,房价上涨导致我国内生货币扩张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基于房地产抵押信贷需求膨胀引致的商业银行内生货币供给的扩张;二是被房价持续上涨及人民币升值预期所吸引的外汇流入导致央行大量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这样会对货币供应量目标有效性带来影响。因此应将房地产市场监测数据列入当前货币供应量调控的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7.
郑玉善 《经济咨询》2005,(2):34-34,33
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以美日为首的部分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加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关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货币是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一面镜子,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升值似乎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崔森 《经济月刊》2009,(8):56-57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又一次重要改革。从那时起,人民币由单一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改为参考以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实行有限度的浮动管理。每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中间价,各商业银行根据这个中间价实行上下有限度的浮动。从这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至今已累计升值超过20%。  相似文献   

9.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其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也出现多元化趋势,直接导致了银行货币错配。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我国商业银行倾向于积累外汇空头,资产负债结构中的货币错配现象日趋明显,对我国银行稳定性存在潜在影响,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货币错配风险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其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也出现多元化趋势,直接导致了银行货币错配.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我国商业银行倾向于积累外汇空头,资产负债结构中的货币错配现象日趋明显,对我国银行稳定性存在潜在影响,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货币错配风险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是否升值已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2004年初以来,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猜测不断,围绕人民币升值的争论也常见诸于报端。虽然货币当局一再重申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计划要改变人民币币值,但仍无法消除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这已使我国货币政策陷于被动,也给经济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那么,人民币客观上是否需要升值?若升值,空间有多大?升值会对经济(特别是证券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汇率是一把“双刃剑”,其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双方面的。从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人民币升值存在很大的空间。升值,有利于增强社会各界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减轻偿债负担,有利于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但同时,将对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不利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导致外汇净资产的权益受损。升值负面影响明显强于其正面效应。因此,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以缓解。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2%的升值以及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使企业不得不面对汇率波动的风险。文章重点分析了人民币升值会给我国涉外企业带来的影响及企业可做的生产调整措施,并提出在人民币汇率浮动风险加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有效的利用金融工具降低汇率波动风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随着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0000亿美元,人民币汇率问题更是成了国际的焦点。汇率机制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汇率还是一把“双刃剑”,其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双方面的。从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人民币升值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升值,有利于增强社会各界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减轻偿债负担,有利于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但同时,也将对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不利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导致外汇净资产的权益受损。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所起的作用也是有利有弊,综合起来的总体效应是利是弊,皆看调整的“时机”、“幅度”和“频率”。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个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问题,基于中国银行长期以来的跟踪研究和恰当判断,结合货币升值的国际经验,我们提出了人民币应该在波动中逐步小幅升值的假设。在波动中逐步小幅升值,既有助于形成真正有效的外汇市场,也有助于企业和机构利用市场工具进行风险对冲。而且,逐步小幅升值的好处还在于可测试中国经济和金融的承受能力,当继续升值的条件不成熟时,或者面临着外部环境逆转时,受市场因素的支配,人民币可能维持稳定或贬值。当然,作为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而言,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从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可自由交易、作为结算货币和计价货币、作为储备资产和金融资产的计价货币、区域化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的升值带来了一系列的贸易效应。文章对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贸易收支、贸易条件、贸易结构以及外贸企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汇率改革给我国外贸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5年7月21日,央行正式宣布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即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这引起全球广泛关注,虽然2%的升幅不至于对中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太大影响,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逐步推进汇率改革的开端。那么,人民币升值这一汇率的变动给福建经济带来哪些影响?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如何?应当怎样解决影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进行研究分析,以寻求规避风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汽车业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汽车产业的负面影响 1.使汽车出口企业的利润降低。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国家是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其结算货币主要以美元为主。人民币升值使得国内汽车出口企业的账面收入直接减少了10%左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人民币一直面临升值的压力,这种压力的主要诱因是美元的贬值及中美贸易逆差。这种情况下,国际热钱与游资大量流入我国境内,赌人民币升值预期,成为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见表)。同时,诱发或加重了我国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局部通货膨胀,货币对内贬值。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人民币对外升值还是维持当前汇率,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一些深层次变化和难以驾驭的波动。2005年7月21日,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2014,(6):24-30
<正>经济通胀下行,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宽松,货币利率下降,进而导致套息资金收益下降、资金流入减少、人民币汇率贬值。是货币宽松惹的祸资金流动决定汇率价格人民币本质上是一种商品,其价格由供需决定。过去几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和外汇占款数量高度相关,人民币月度升值幅度和商业银行月度结售汇顺差高度相关,2月人民币汇率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