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地经济收益与耕地质量占补平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占补平衡与耕地的经济收益密切相关。耕地占补平衡不仅要考虑耕地质量的平衡,同时还要考虑耕地的收益平衡。本文将单位标准粮作为耕地占补平衡折算的中介,探讨了区域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与耕地经济收益平衡联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究农用地利用等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对过去已经批准建设的三个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情况,应用农用地分等技术方法,进行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利用等别计算,并按照海南省耕地占补平衡折算系数表进行折算,提出耕地占补平衡的措施.研究结论:(1)实施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可以确保占补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2)通过对补充耕地项目的优化设计,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双重视角分析国际化货币占SDR份额变动与本币国国际收支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国际化阶段的货币占SDR份额变动对本币国国际收支差额变动影响迥异.具体而言,美元份额变动影响最小,欧元份额变动会带来较大的正向影响,英镑份额变动影响较为反复,而日元份额变动的负向影响要大于正向影响;基于国际化货币的经验,分析人民币占SDR份额变动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模式选择的影响,并假设人民币占SDR份额逐步提升至20%、30%、40%时我国国际收支可能面临的情景与压力,进而提出在当前金融环境中,我国应谨慎提升人民币占SDR份额,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构建市场化的国际收支平衡调节机制,积极推动扩大SDR使用规范和范围. 相似文献
6.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纵横》2017,(11)
耕地资源是不可逆转的稀缺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资源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2015年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3.8%,供应的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近1/3。然而,耕地资源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土地退化、土壤污染问题严重。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国家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走向。因此,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耕地质量变化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耕地质量划分为本底质量和追加质量,主要研究耕地追加质量变化对粮食单产变化的影响。通过建立C—D函数模型分析河北省耕地追加质量各影响因素对粮食单产产生的影响;并利用因素贡献率这个概念分析上述各因素对粮食单产在不同阶段贡献的大小。研究表明,耕地追加质量的改善促进的粮食单产的提高,有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江阴市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及耕地利用效率定量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江阴市耕地呈逐年不断减少的趋势,而且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寻江阴耕地减少的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因子分析法的主因子载荷系数的含义,对江阴市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9.
围绕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这一主题,以重庆市为实证,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法和分区比较法,探讨了耕地质量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耕地质量数据根据重庆市农用地分等成果,计算获得39个区县平均耕地质量等级;经济指标选用2004—2005年统计数据,包括39个区县粮食播面单产、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非都市区区县耕地质量分布与经济发展存在较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性,都市区相关性相对较低;②耕地质量分布具产出经济效应和格局经济效应,即通过粮食作物单产的高低和耕地质量的空间格局共同发挥经济效应;③耕地质量较高的区县在空间上的集聚,是构成经济区位和经济集聚的自然基础。 相似文献
10.
菅野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21):173-173
为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全省耕地保有量指标,实现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间的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在规划方案中需要统筹安排各市(区)的补充耕地任务,并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潜力,明确补充耕地区域平衡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以无锡市东亭镇、安镇镇和羊尖镇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无锡市东亭镇、安镇镇和羊尖镇为例,通过应用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农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模型,并据此着重分析了区域农地数量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农业集约化、城市(上海市)辐射力以及耕地保护政策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的乡镇,农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有所差异的,而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各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也是动态变化的。最后,作者就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合理保护农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重视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依据农业产业发展态势,积极调整农地利用结构;推进非农产业升级,合理控制非农用地规模;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的经济约束机制和土地利用决策体系;加强区域合作,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的趋同;促进产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利用占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耕地质量危机的引发原因及对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济探讨》2016,(10)
因城镇化提速、耕地保护政策的偏向等原因,我国耕地质量恶化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土壤质量、环境质量和经济质量快速下滑三个层面。其逻辑根源在于集体经济控制力弱化、宏观监管调控政策导向误区及执行力缺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损坏生态环境,危及耕地质量等原因。因此须通过重构各产权主体的权责利三位一体机制、加强政府对土地质量监管调控和建立耕地质量改、培、护共生一体优化体系、出台耕地质量不断弱化的相应策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县域尺度,选取江苏省的51个县(区)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了其2015—2020年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发现,江苏县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较高,年均0.8579,但年度之间略有波动,且各县区间存在较大差异。51个县区中有27个未达到有效状态,其中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最低者年均为0.3696。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主要源于投入冗余引致的非效率和期望产出不足、非期望产出冗余引致的效率损失,其中农机投入冗余、耕地投入冗余、劳动力投入冗余和农业产值不足较为严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还受县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持力度和对种植业的依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举措需要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化,因县施策,避免盲目投入。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阜宁县位于苏北平原中北部,县域面积1439平方公里,人口106万,现状耕地9.07万公顷,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且现状耕地多为中低产田,荒滩苇地夹杂其中,废沟断河交错,沟、渠、路不配套,基础设施老化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不平衡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形态,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动态计量模型研究跨期时间序列下的技术创新对产业不平衡发展的影响,并基于统计分析给出结论。 相似文献
17.
承载能力就耕地角度而言,就是地球上可耕种的土地能供养多少人口。耕地直接生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如稻谷、小麦、玉米等,同时还提供了间接生产的各种肉类、禽粪、奶类、水产类等。耕地的承载力的计算涉及到土地的自然特性,如土地质量、土地所在地域的降水、温度、生长季节的长短、纬度、海拔、坡度等。如果土地的承载力仅仅涉及到土地的自然特性,则显得相对容易。但文化因素、人类的知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在决定土地承载力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耕地是保证国家食物供给和粮食安全不可替代的资源。基于"农户—政府—第三方主体"耕地质量保护主体三维坐标,从地理区位差异、地块数量差异、耕地面积差异、生态认知差异等角度分析,粮食主产区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呈现如下特征:不同地理区位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差异显著;地块数量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呈倒"U"形关系;耕地规模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呈近似线性关系;生态认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应推广"种养结合"的农户微观经营模式;健全土地流转市场,适时推出进城落户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完善服务组织载体,加快农户嵌入农业现代化进程;强化耕地保护相关主体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拟"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逐步建立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经济补偿制度",《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提出"制订鼓励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经济补偿机制"的设想,目的是既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用地要求,又保障生存的需要。一段时期以来,频发的农产品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运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系统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收入占比的"U形"演变趋势,特别是这一过程中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变动的各种因素。文章在此基础上利用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二元经济结构变动确实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动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使其处于"U形"曲线的左边下降段。技术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对外贸易以及FDI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有抑制作用,而劳均资本存量和财政支出则存在显著的正面效应。最后文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