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哲学社会科学是把人的社会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以确立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探求社会发展中的规律为基本定位的一门科学。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史。它的特点是:知识的广泛性,发展的易变性,认定上的长期性,应用上的低偿性,评价上的权威性。要使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必须从其特点出发,重视学术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理论研究与实际的结合;改革决策研究体系;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领导。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新回答,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最新理论,它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升华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伍新林 《企业家天地》2008,2(2):160-161
一、论题的提出:从发展哲学的论域分析,人类理性与价值的整合与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哲学依托一定社会的发展总离不开一定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作为一方面是自然历史过程的人类社会,其发展同时也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观指导下的创造性实践过程;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发展本质上不过是人的实践本身的发展。所谓社会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方法和途径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社会发展观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状态。而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观,除了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及生存条件相关,其背后往往都有某种关于发展的哲学理念作为支撑。我们认为,从发展哲学——发展观——发展实践——发展状态构成的有机联系链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而这也是我们从发展哲学的论域,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托的理论前提。人类发展实践的关键问题与深层问题,是处理人类理性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因为,与动物只遵循单一尺度——自己所属种的尺度的本能活动迥然有别,人类的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双重尺度——客观尺度与内在尺度,...  相似文献   

4.
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理论,经济学是关于社会运动中经济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的理论,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当今经济发展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及经济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单靠经济学本身无法解决。因此,在经济学研究中需要贯注更多的哲学思维,发挥哲学的反思作用,促进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提升经济学的人文境界,使经济学研究更加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客体范畴,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文本,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应用。本文的观点是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研究主客体问题对认识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实现人和社会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哲学创新问题被哲学家所失落,究其原因:哲学在国际上反哲学思潮的冲击下,波及当代中国哲学,哲学丧失其存在的合法性及积极意义.哲学家应对哲学合法性的有效的辩护,应对反哲学的挑战,进行哲学的创新,促进科学、社会向前发展.同时应创造有"我"哲学,才能创造性地表达当代人类的自我意识,揭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哲学认识论将人类的哲学视野从宗教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的人间,开启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但其以感性直观的反映论理解对象世界,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终而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来认识对象事物的表象和本质,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从感性直观到理性认识、从直观反映论到实践认识论、从个体存在和类意识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实践论提升为“生产力标准”,以此纠正了长期以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将“实践”与“生产力”割裂的这一偏离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根本缺陷,从生产力标准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概括。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和生产标准的高度,揭示了共产党先进性哲学基础和社会基础,揭示了共产党的本质和执政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内容。由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在现阶段条件下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人类应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将自然界的循环发展模式引入现代文明社会,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开采利用,使我们的社会生态运行规律与自然生态规律一样和谐完美。  相似文献   

11.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流成为当代人类两大知识体系发展中的极为突出的现象和趋势,人类知识体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只有在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知识体系,通晓自然界和社会运动和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最终构建起新的创新和发展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企业应该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实行绿色核算,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人是国家、社会、法律的主体。从人性的角度和历史的层面看,国家、社会和法律是依据人的利益需要的产物,并随人的利益发展而调整。国家、社会和法律的运行,必须有利于人的矛盾的解决、服务于人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社会和法律面临人的利益平等的呼唤,变革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4.
科技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也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有效工具。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它逐渐失去了其本质属性,而产生了异化。这种科技异化的力量导致了人与生产工具、自然、社会、自身的割裂。这就需要我们从模糊人与工具的界限向划清界限转变,从改造自然向适应自然转变,从技术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外求向内求转变四个方面来摆脱科技异化对人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人权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对国际强权与不法权力进行法律控制,协调各主权国家内部的人权与主权关系,将人权问题纳入全球法治的法律体系中,实现人权全球保护的法治目标与状态。人权法治全球化的深刻动因在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二战的历史教训以及现实的国际强权政治与不法权力的存在。人权在趋向全球化的演变过程中,存在一个由国内走向国际、由狭隘走向全面、由区域走向全球、又由全球影响区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全球人权法律制度也由零散走向系统、片面走向全面。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决定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同样,人与自然关系的对抗也决定着人与社会关系的对抗。人类只有通过改变其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将人与自然的这种对抗性关系转向和谐性关系,进而才能建立起一个美满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知情权是当代法治社会中的一项基础性人权,它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体体现为行政知情权.行政知情权是世界各国宪法和法律乃至国际公约普遍确认和规制的重点,它主要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予以实现.然而,就我国现状而言,无论是在公民行政知情权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现公民行政知情权方面都相对滞后,这必然影响到我国实现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8.
知情权是当代法治社会中的一项基础性人权,它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体体现为行政知情权。行政知情权是世界各国宪法和法律乃至国际公约普遍确认和规制的重点,它主要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予以实现。然而,就我国现状而言,无论是在公民行政知情权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现公民行政知情权方面都相对滞后,这必然影响到我国实现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9.
小康社会昭示的理念是: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以官政为本转向以民生为本,从耗散发展模式转向和谐发展模式,从而真正转变单纯依靠以经济的增长来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观念,改变以对财富的追求和持有来回答人生本质意义的观念.通过对全面的、均衡的小康社会所需要具备的文化环境、物质资源和制度条件观察,进而探究全面建设现代小康社会所面临的困难与出路,可以更好地理解全面小康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提升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努力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建立可持续消费方式;要依法实施对生态资源、环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