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企业治理之合约安排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合约安排的视角对企业治理进行了研究.主要通过激励合约设计.分析代理人剩余分享系数、努力变量、激励变量、努力成本和激励成本等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经济意义,从而得出了一些主要的基本结论:第一,委托人设计的激励合约具有一定的状态依存性。第二,委托人的监管效率是合约设计的重要因素,且监管本身具有概率性。第三,委托人要关注边际业绩分享系数的作用,进而必须关注“剩余标的”本身的选择。第四,一旦委托人也对产出做出自己的贡献,代理人的风险中立性就不能保证带来最优的结果。第五,委托人“先行一步”的优势是激励合约效率最大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亚丽 《南方经济》2000,(12):34-36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只有突破在保留企业的国有性质前提下搞“两权分离”的思维框架,实现企业长期剩余索取权人政府向民间的转移,才有可能人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因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元可回避。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地界定于同一主体是国有企业元法抗拒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3.
作为融资契约的股权融资契约和债权融资契约具有不同的企业所有权配置特征.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当企业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债务时.债务人可以通过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破产的方式介入企业.取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并将企业的控制权和经营权转移到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4.
所谓企业治理结构,是指这样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5.
叶敏  张微 《特区经济》2005,(11):172-173
一、问题的提出1.“股东”治理的逻辑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股东天然地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管理者仅仅拥有合约控制权和合约索取权,而所谓公司治理就是一套关于股东如何激励与约束经营者的制度规则,这就是所谓“股东”治理的逻辑。2.商业银行“股东”治理逻辑之批判商  相似文献   

6.
一、转轨经济与公司治理问题公司冶理 (Corporate Govlernance)是关于公司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s)和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Dontrol)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决定对公司的管理者应施加哪些约束和要求,公司的管理者必须为谁的利益服务,公司的所有者(Shareholders)和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对公司可施加哪些影响、拥有怎样的追索权、  相似文献   

7.
8.
现代企业理论学者认为,“企业所有权”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它由谁拥有依存于企业经营的不同状态,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实质是企业中存在的产权而不是真正的企业所有权;真正的企业所有权是指企业出资者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9.
由于国有企业产权的“虚拟”特征和经理人员任命的非市场化机制,国有企业的内在矛盾突出表现为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初始委托人不明确、中间代理链冗长、以及对最终代理人的约束软化和激励不足,造成代理成本增加、内部人控制问题滋生,从而导致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10.
企业不存在不完全合同理论指出的那种虚无的即实际无所有的所有权,也不可能存在基于这种“企业所有权”解释的治理结构。真正的企业所有权其实是指人们传统认识到的企业出资者所有权.它的内涵是指对企业物质资本和产品的所有权。这个企业所有权是出资者用它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本承担经营风险而形成的.所以它归属出资者。由此还可得出,真正的企业最一般的结构就是资本雇佣劳动结构.现代企业的结构演化也必须立足于这一基础来解释.  相似文献   

11.
“企业家控制”的企业剩余权细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流企业理论“股东主权”的先验性逻辑与经济现实明显不符,致使其落入以果为因的论证陷阱。从历史与逻辑的起源来看,企业家是本原,资本家是派生的,而企业家承担不确定性决策的特征及其专有性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家控制的企业更具适应性。“企业家主权”模式下的企业合约对企业剩余的配置与“股东主权”模式的差别在于企业剩余权利的进一步细分:资本家获取剩余优先索取权和监督控制权,企业家掌握剩余最终索取权和经营决策控制权。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的业主制企业经历了管理革命、资本革命与创业革命后,出资、创业与经营管理"三位一体"的企业形式让位于三者分离的现代企业,从而使得企业剩余的分享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独占转变为权益资本所有者、管理者及其工人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这一企业所有权问题成为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经济学家关于企业剩余的界定及剩余索取权问题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核心人力资本与现代企业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现代企业中,总有少数员工在创造价值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即为企业核心人力资本。建立有效的核心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激励机制的核心主要包括控制权激励和剩余索取权激励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张斌  兰玉杰 《特区经济》2006,(12):181-183
由业主制到合伙制再到现代股份制企业,在整个企业变迁过程中,企业家人力资本越来越显示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产权安排的不同模式和相机治理直接影响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受激励水平、程度以及企业治理效率。本文从历史、现实的逻辑对3种典型的企业形态中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产权安排进行考察,并提出现代股份制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称安排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产权安排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会计信息在企业所有权分享与安排的作用。会计信息不仅仅提供了信息使用者所需的与决策有关的财务信息,其中的收益表还反映了企业所有权的分享安排:未来的不确定性又决定了这种所有权安排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即什么状态下谁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相似文献   

16.
一、债权融资契约 企业是资本、劳动、管理和技术等不同要素所有者通过契约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要素所有者相互合作能够创造出合作剩余,因此,合作剩余的创造与分配是企业的核心问题。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促进要素所有者之间由非合作博弈转变为合作博弈以提高企业合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运用现代企业理论探讨现代企业产权安排的特征,提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要根据企业各产权主体的特征在它们之间进行对应配置,形成良性的企业产权结构安排,以期解决委托人问题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并提升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一、建立规范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基本特征,"两权分离"在带来企业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要解决"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一个重要的约束机制就是:对经营者(职业经理人)控制权的授予只局限于特定控制权,所有者(股东大会)及所有者代表(董事会)保持着剩余控制权,并对经营者行使特定控制权进行制约.这些制约作用的有效发挥,可以约束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其按所有者的要求去做.这种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管理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司治理结构,或称为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9.
20.
研发型人力资本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核心人力资本,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对他们的创新活动实施激励就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产权激励包括剩余索取权激励和控制权激励,成为激励制度设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