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只要1~100美元,便可以买走一套房子。”这则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打出的楼市广告语,赚足了中国投资者的眼球,也把近年来不断升温的中国人海外置业热潮再度聚焦在镁光灯下。相比于中国房价走势的一片看涨,许多国家受欧债危机影响,房地产价格连年大幅下挫,使得越来越多中国人想赴海外“捡便宜”。那么,中国投资者扎堆抄底海外楼市,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呢?  相似文献   

2.
一、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快步前进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转暖,大多数人们已经乐观地预见到这次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行将走远。2009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步伐已经大大加快,部分中国企业已然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并酝酿趁机在国际资本市场大举“抄底”了。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1—3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1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8.7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声音     
《中国信用卡》2011,(12):9-9
现在中国有大概4万亿美元的海外资产,70%都是外汇储备,都是证券类投资和组合投资,直接投资比重非常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相似文献   

4.
许涛 《中国外汇》2009,(18):20-22
时至今日,海外并购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的方式。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逐年猛增,即便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2008年,仍达129.58亿美元,而2009年仅1、2月份就已经达到了218亿美元。金融危机以来的“抄底”心态,更是对跨境并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跃跃欲试,准备“出海”一试身手。但是,缺乏国际运作经验,管理能力相对低下,渠道不畅通,品牌和文化的整合难度大等种种问题却都在考验着率先“走出去”的企业。对于高风险的海外并购,我们才刚刚接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相似文献   

5.
时至今日,海外并购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的方式。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逐年猛增,即便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2008年,仍达129.58亿美元,而2009年仅1、2月份就已经达到了218亿美元。金融危机以来的“抄底”心态,更是对跨境并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跃跃欲试,准备“出海”一试身手。但是,缺乏国际运作经验,管理能力相对低下,渠道不畅通,品牌和文化的整合难度大等种种问题却都在考验着率先“走出去”的企业。对于高风险的海外并购,我们才刚刚接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相似文献   

6.
一、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形式在中国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当中,通过并购海外公司以取得资产、技术、品牌、客户以及市场等资源是中国企业经常使用的投资方式之一。近年来,中国大规模海外并购案例频发,如五矿资源等企业联营体以58.5亿美元收购秘鲁拉斯邦巴斯铜矿,联想集团以29.1亿美元收购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移动手机业务,中粮集团以15亿美元并购新加坡来宝农业公司和以12.9亿美元并  相似文献   

7.
2009年2月初,跟随温家宝总理出访西欧4国的某位中资企业总裁,有感于受金融危机打击的西方企业家们,在中国企业家们面前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颅,捧着笑脸十分愿意地向中国企业伸出了携手合作、共渡金融危机难关的橄榄枝的召唤,于是乎,便向国内中资企业发出了“时机已到,尽快到海外去抄底”的呼声。诚然,金融危机之下,西方人对待中国企业的态度有所改变,同时海外资产价格也大幅贬值,这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跨境并购机会。原来不愿意卖的海外资产现在可以卖了,并且卖的价格更便宜。但是,  相似文献   

8.
在各界人士对次级债危机何时结束判断悲观的敏感时刻,此时“抄底”海外楼市令人忧虑。如果想投资海外房产,还需三思而后行。  相似文献   

9.
长期关注中国外汇资产的经济学家、纽约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布拉德·赛斯特(Brad Setser)估计,中国或许已在全球购买了高达1600亿美元股票资产,如今这项投资估计已经亏损超过800亿美元。之前就有消息透露,中投公司向摩根士丹利投资56亿美元,向百仕通投资30亿美元,这些股票价格较投资之初已下跌了80%。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     
《金融博览》2010,(22):9-9
我国海外资产总量已超过2万亿美元(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预计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可能达到3000亿美元,超越美国,居全球首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案例每年都在递增,并购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国内企业借力人民币升值,更有动力走出国门购买"相对便宜"的外国企业.另外,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许多欧美企业原本疲惫的身心到了急需"医治"的地步,这也为国内企业"出海抄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人经济全球化,实现了涉外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证明,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对中国有利,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发出无穷的能量和竞争力。到2008年末,我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额均位居世界第三,全年出口和进口规模分别超过1.4万亿美元和1.1万亿美元,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7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8526亿美元;国内7000多家企业设立超过1万家境外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800亿美元。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约4800万人,在外各类劳务人员约74万人,在海外工作的留学人员达100万人以上,年进出境人数达1.76亿人次。大规模的跨境贸易、投资和个人活动,导致跨境外汇收支急剧增长。目前,  相似文献   

13.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不少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通过贴补政府支出,或抄底海外资产,或救助本地企业,增加了政府的财政韧性,也为应对危机提供了政策空间和抓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又一次引发人们对政府财富管理能力及其长远影响的思考。挪威、新加坡等小型经济体的经验表明,及早做好布局,投资收入是可以在财政收入中起到支柱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金融风暴的警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情况日益恶化,国际收支顺差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主要体现在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上;而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投资的资产主要集中在美国国债及其他美元债券上,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价值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章指出外汇储备大量投资美元资产不仅使得我们承担了来自美国政府、美元汇率的风险,还使得我们不得不为美国的金融危机买单,而且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文章建议从扩大内需、降低贸易顺差、控制外商直接投资、治理热钱流入四个方面,多管齐下切实纠正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杜林 《云南金融》2009,(12):42-42
中国商务部2009年10月27日发布报告,第三季度中国非金融类境外投资激增。境内投资者前三季度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8.7亿美元,其中三季度为204.7亿美元,同比增长190.4%,环比增幅为135.3%。专家认为,中国在全球经济呈现复苏迹象、海外缩水资产开始升值前大举并购乃明智之举,也在预料之内。  相似文献   

16.
张玲 《时代金融》2013,(14):24-25,32
我国外汇储备高居全球第一,而在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资产比例过高,债券占据主导地位,股权投资比例不足。美国连续推出数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收益率令人堪忧,汇率风险威胁外汇资产的安全。因此有必要调整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实现外汇储备结构多元化,可以通过调整美元金融资产和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增加黄金储备比例、加大海外股权投资,提高外汇储备配置于非金融资产的额度,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外汇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海外直接投资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入世以来,我国利用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日益扩大.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2006年,中国吸收海外直接投资7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4位,而同期中国非金融类海外直接投资仅为161亿美元,全球排名第13位.  相似文献   

18.
言论     
《财会学习》2009,(4):4-4
导言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历了最初冲击下的恐惧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危"中蕴育着"机"。当全球经济步伐放缓、国际资产价格趋于合理,很多国内企业都怀着通过并购拓展市场的强烈冲动,密切关注对欧美企业的并购,把金融危机当做"抄底"的好时机。海外并购是否真的面临良机呢?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大量外汇配置于美国国债市场,在短期内频繁进行买卖操作并不断增持,这些投资行为背后的动因值得探究。本文从资产组合理论出发,结合外汇储备币种选择的研究结果,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投资行为存在显著的历史惯性特征,且该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结算币种的选择也会显著影响对美国国债的投资;美元资产的基准收益率会显著影响外汇储备中对美国国债的配置;而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变化趋势和货币当局对人民币汇率干预动机对美国国债的投资行为没有相对稳健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楼市走向难明之时,"国外去,抄底低价的海外房地产市场!"成为时下比较热门的一句话。投资海外房产,是否像以前那样费时、费力、费钱,并且大老远跑去探究一番,然后再匆忙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其实,投资REITs基金可能是更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