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春季水温逐渐回升,做好河蟹生产工作是夺取全年河蟹高产的第一步。河蟹春季养殖技术清塘消毒:池塘经过一年的养殖,池底积累一定的淤泥,会成为各种病菌和寄生虫繁衍的场所,因此在蟹种放养前,利用冬春闲塘期间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塘消毒:将池水彻底排干,让底  相似文献   

2.
<正>一、抓好池塘消毒工作开春后进行池塘彻底消毒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给与高度重视。生产中常采用生石灰消毒法,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能消灭多种病原菌及有害生物:生石灰遇水后变成强碱性溶液,能杀死残留在池塘中的杂鱼、昆虫、蚂蝗、青泥苔、小网藻和一些较柔弱的水生植物,还能杀灭寄生虫、病原菌等,清塘效果特别好。2.改良水环境:生石灰能中和有机物分解的酸离子,降低二氧化碳含量,使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渔业科技示范户臧锦凤,利用25亩内塘水面进行鱼、虾、蟹等综合养殖,经过一个周期的精心饲养管理,共收获商品青虾240kg、河蟹178kg、黄颡鱼420kg、常规鱼17920kg,产值23.17万元,纯效益达85230元,创造了亩平3409.2元的好效益。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清淤改塘彻底消毒1.池塘条件。养殖池塘是建设沿海高速公路时新开鱼池,水源、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4.
《渔业致富指南》2006,(21):58-58
16、治疗暴发性出血病时,为何要先杀虫后杀菌 暴发性出血病的致病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该致病菌在任何养殖水体中都存在。在鱼体抵抗力较强时,一般不发病,但在环境条件恶化时,寄生虫往往大量繁殖,破坏鱼体体表及其它器官组织,而此时鱼体处于应激状态,抵抗力下降,致病菌因此乘虚而入感染鱼体致病,可见,暴发性出血病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是寄生虫。在彻底治疗暴发性出血病时就必须先杀灭寄生虫再杀致病菌。  相似文献   

5.
<正>湖北地区冬季小龙虾养殖池塘或稻田稍微管理不善,青苔等有害藻类极易爆发性生长。青苔是丝状绿藻如双星藻、转板藻和水绵的总称,生长在水中或陆地阴湿处,刚开始是在浅水底处萌发生长,逐渐蔓延开来,严重时像一张巨网布满整个虾塘,经过一段时间,变成棉絮状,漂浮水面。青苔的大量生长,消耗水中营养物质,且夜间大量消耗池塘溶解氧,养殖虾苗也易被缠绕,降低成活率。总结观察可以发现,在未受到污染的  相似文献   

6.
<正>“养殖先养水,养水先养底”,水产养殖离不开水,水好养殖产品才会好。由多年的养殖实践可知,池塘的底质决定了水质。池塘水质调控的关键在于由“改底”转变为“养底”。在水产养殖中,养殖的池塘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大量投饵,导致较多的剩余残饵,动物粪便沉积池底,使底质恶化,  相似文献   

7.
<正>"消杀"模式的风险分析1.破坏养殖生态环境:"消杀"的结果是好坏(有益藻、有害藻、有益菌、有害菌)通杀,导致池塘生态循环"掉链",水体失去活性成为"死水"。定期或经常使用消毒剂、杀虫药、抗生素,药残沉积水底,容易变成"死底"。养殖环境恶化,直接威胁甚至危害养殖对象的健康。2.破坏水体氧源:池塘溶氧的70%来源于有益藻类的光合作用。"消杀"所  相似文献   

8.
<正> 近几年,养鱼业已成为我国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冬季,养殖户应注重抓哪些措施为来年的养殖高产创造有利的条件呢?根据我站的实践经验,一般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池塘改造。利用冬闲时节根据养殖方式和养殖品种的需要,进行池塘改造,小塘改大塘,浅水塘改深水塘。经过改造,既能增加池塘的溶水量,也改善了池塘的环境。条件较好的池塘也应进行整修,放干池水,经过太阳曝晒后挖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养殖生产的发展和产量提高,鱼病越来越成为制约生产进步的因素之一。为此,养鱼生产必须从养殖环境着手,提高健康养殖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益。一、改善养殖环境1.彻底清塘:生产了一年或一个养殖周期的池塘,残渣杂质、鱼粪排汇物等大量沉积,若不清除,必然成为某些病原菌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正> 夏季是丝藻、硅藻等藻类植物生长繁殖旺盛期,当鱼类活动、觅食时,极易被这些藻类缠绕,并在伤口上形成藻附症,俗称白粉病,属植物性病害、当藻类植物寄生在鱼体皮肤后,刺激鱼体增生粘液,大量粘液凝固后,使鱼体上长出一层凹凸不平的白粉状物质,久不脱落,若防治不及时,会感染上其它疾病而死亡,对藻附症笔者常用下列二种方法防治  相似文献   

11.
<正>进入春季,天气逐渐变暖,水温由低转高,养殖池内各种能使鱼体致病的细菌、寄生虫开始大量繁殖,同时,鱼类经过越冬期后,体质较弱,对致病因子抵抗力相对较差,容易感染各种疾病,鱼病爆发时极易引起池鱼大量死亡,给养殖者造成较大损失,并严重影响存活个体后期的生长。因此,切实做好春季鱼病防治工作,是全年养殖增产增效的关键。现将春季常见淡水鱼病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简述如下,供养殖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陆上工厂化养殖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并且达到一定规模,综观来看,设施设备相对简陋,养殖工艺比较简单,尚属于控温流水的工厂化养殖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养殖效益。一、养殖用水处理不彻底大多数工厂养殖用水未经消费仅经过简单的砂滤池过滤或曝气就引入养殖系统,实际上这种处理仅滤掉一些水中的大颗粒物(如大型敌害生物、大型藻碎片等),而大量的微生物、浮游生物及寄生虫繁殖体由于个体很小,还是能够顺利通过砂滤池进入养殖系统,遇到适宜的生长环境就会大量繁殖。当鱼因体表损伤或营养不良而抵抗力下降时细菌或寄生虫便会…  相似文献   

13.
<正>在水产养殖中黑水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恶劣水质。黑水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淹青使水质变黑,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有机质过多使池塘水质变黑,藻相不平衡和倒藻等四种。黑色水质会降低水体中的溶氧,使水生动物免疫力下降,生长受阻,且极易被病原微生物侵袭感染,如果不及时调控甚至会造成泛塘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仙桃地区水产养殖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养殖密度的极大提高,再加上水体环境的日趋恶化以及不规范用药导致常规养殖鱼类疾病频繁暴发,特别是2011年进入7月份以来,仙桃地区养殖水体普遍存在有机物丰富,亚硝酸盐居高不下,寄生虫和细菌大量滋生,再加上投喂量的快速增加,池塘存鱼量加大,鱼吃食凶猛,鱼体之间的相互摩擦加剧,更进一步加剧了病情的复杂性以及根治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正>裸藻是我国精养池塘中常见的藻类,喜生长于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易形成水华。裸藻大量繁殖时会造成池塘水质恶化,影响养殖品种生长。有研究表明裸藻藻体大量死亡时,会分解产生一种毒素,严重时可造成养殖品种中毒甚至死亡。裸藻水华的危害,给养殖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渔业致富指南》2014,(21):68-68
<正>养殖进入中后期,随着投喂量加大、草鱼存塘重量的增加,池塘的养殖风险越来越大,尤其是天气突变后的水质剧变带来的倒藻、浮头,甚至泛塘,往往导致辛辛苦苦养成的鱼一夜之间全军覆没,颗粒无收。一、为什么养殖后期,天气突变后,池塘容易倒藻,红水甚至泛塘呢?1.随着池塘投喂量的增加,池塘底部残饵、粪便大量积累,底泥有机物大量聚集,严重耗氧。养殖后期天气突变,夜间池塘上下水层对流,池塘底部耗氧有  相似文献   

17.
冬季养鱼重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冬季,鱼类进入了越冬期,搞好此期间的养殖管理,事关来年的养殖经营效益,因此不可小视。现结合实际谈谈越冬期鱼塘养殖管理,以供参考。一、清整池塘鱼塘进入冬季,可利用冬闲时节进行池塘改造,小塘改大塘、浅水塘改深水塘。经过改造,既能增加池塘的容水量,也改善了池塘环境。条件好的池塘也要进行整修,放干池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致使鱼类摄食减少的成因。 1、鱼体寄生虫。最常见的鱼体寄生虫是中华鳋和锚头鳋,当其繁殖寄生达到一定数量时,鱼便显得焦躁不安,摄食速度逐渐减慢。此类现象多发生于混养池塘,如塘内混养有青虾、鳜鱼、河蚌等特种水产时,渔农不敢用杀虫药物预防,病情就更趋严重。 2、池水缺氧。池底淤泥过厚,腐殖质多,残饵腐败分解,池鱼密度大,池水波浪作用不强而呈停滞分层状态;池塘周围高大树木多,通风透光性差;一次性施肥重,使有机物耗氧量过大;再如暴雨、低气压或连绵阴雨等因素都会造成池水缺氧,从而导致鱼摄食量减少。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区别防与治,巧在于防 鱼类养殖与禽畜养殖不一样,病情隐蔽,治疗不便,因此应积极贯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指导方针,树立预防施药为主的观念,巧施预防药物,增强鱼体体质,提高鱼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这对确保养殖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预防时,除了采用清塘消毒杀灭淤泥中的寄生虫及卵茧、药浴消毒杀灭体表寄生虫外,常用内服药饵。内服时,可  相似文献   

20.
正进入秋季,河蟹养殖池塘容易出现蓝藻泛滥的现象。蓝藻是包括蓝球藻、念珠藻、颤藻等藻类的统称,为单细胞原核生物,以细胞群形式出现时才容易看见,也就是水产养殖通常见到的"水华"。笔者针对困扰蟹农较为棘手的蓝藻暴发难题,在渔业科技示范户中连续两年采取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