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是规范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劳动保障局近日就企业拖欠工资问题发出通知。通知规定,为进一步做好预防和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今后本市要进一步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将工资保证金制度的实施范围由建设领域逐步扩大到交通、水利等领域。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法》是我国新形势下规范劳动合同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部重要法律,实施半年来,不少用人单位依法与劳动者及时签订劳动合同,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落实了基本劳动标准,为构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这个决定揭开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序幕,在深化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关键是转换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面向市场的经济实体,在转换机制中加快劳动用工与人事制度的改革,增强企业与职工之间劳动用工关系的调整力度,有领导、有步骤地全面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化管理是我们企事业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这个重大改革将砸碎职工终生就业的铁饭碗,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铁交椅,工人只能招不能除的弊病,破除职工收入与工作岗位劳动贡献大小脱节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倾向。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举措,将大大激发广大职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劳动技能的充分发挥,为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及工作技能都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这个决定揭开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序幕,在深化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关键是转换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面向市场的经济实体,在转换机制中加快劳动用工与人事制度的改革,增强企业与职工之间劳动用工关系的调整力度,有领导、有步骤地全面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化管理是我们企事业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这个重大改革将砸碎职工终生就业的铁饭碗,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铁交椅,工人只能招不能除的弊病,破除职工收入与工作岗位劳动贡献大小脱节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倾向。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举措,将大大激发广大职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劳动技能的充分发挥,为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及工作技能都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侯志杰  赵青云  李勇 《活力》2023,(4):112-114
当今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平台新型用工方式悄然兴起,其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员,对于实现充分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这种新型就业模式的灵活性和弱从属性等特点,以传统认定标准难以简单纳入劳动法调整范围,相关劳动者权益保障难题愈加凸显。对于突破平台劳动者权益保护困境的路径选择,劳动法学界产生了热烈讨论。本文基于湖北某地平台用工的三个主要特点及其劳动权益保障面临的难题,结合当前学界主要观点,提出调整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加快建立行业工会和集体协商机制、调整社会保障机制和强化政府责任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用工制度改革探寻1985年前后的劳动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就业实行“统包统配”,用行政办法把劳动者统一分配到企业,以固定工的形式使劳动者和企业你持终身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明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这部法律已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实施对重建劳动关系新格局意义重大,但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众说纷纭、争议颇大。本文主要结合司法实践就该法对企业用工的影响等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是自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实施以来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毋庸置疑,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不仅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劳资关系,而且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发展能力,保障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吕莉 《河北企业》2013,(7):98-98
<正>劳务派遣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型的用工形式,它与不断成熟的市场经济、大力推进的用工制度改革及劳动力市场上劳务供求有紧密关联。劳务派遣用工是由劳务派遣机构、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组成。从派遣机构来看:可以增加营业收入,增加员工的薪酬、各项福利,提高员工培训项目开展等辅助业务开展能力。对劳动者来说,降低就业压力,可以使部分人员能获  相似文献   

12.
<正>《劳动合同法》在着力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规定了较为灵活的用工形式,为企业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高竞争力提供了"护身符"。"护身符"一:"限期完成任务"用工案例:南方某大型农场有5000亩甘蔗需要在两个月内迅速收割,但农场劳动力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3.
劳动用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地的流转。本文以新疆兵团的劳动用工制度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分析农地流转的新框架。通过分析新疆兵团劳动用工制度与农地流转间的深层次相互作用,发现现行的劳动用工制度是阻碍农地流转的一个重要因素。接着,文章构建了破解新疆兵团农地流转困境的方案,并通过对农地流转相关主体间的博弈分析论证了新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从源头上杜绝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近日,陕西省扶风县出台了《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建筑企业随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亮出“红牌”。  相似文献   

15.
正《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已于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新规在过去的劳务派遣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细节,对以往劳务派遣用工中存在争议和出现问题较多的环节予以了修订和明确,对劳动关系三方影响深远。那么,新规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执行中将面临怎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就此走访了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院劳动争议研究室主任李天国。  相似文献   

16.
张梦 《现代企业》2020,(1):121-122
<正>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因其灵活性,在我国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规定仍然较为浅显,存在诸多漏洞,企业往往利用非全日制用工制度法律规定漏洞侵犯劳动者合法的权益,阻碍该制度的良性发展。因此,在分析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突破困境的方法,完善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以期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以来,经济形势好转的趋势日渐明朗,部分企业用工需求大幅提升.由于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导致许多企业都难以找到劳动力,最终形成了众所关注的"用工荒".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集体合同条例》的制定实施,体现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高度重视,是依法治市、构建和谐重庆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劳动保障》2008,(1):15-16
<正>十四、劳务派遣进入本世纪以来,劳务派遣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用工形式,其范围不断扩大。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之所以被广泛采用,一方面是由于在一些领域,通过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符合社会化分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劳务派遣这种新生事物缺乏法律规范,使得一些用工单位出于规避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意图而通过劳务派遣  相似文献   

20.
<正>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造就了庞大的“体制外人员”群体,相对“单位人”而言,这一群体的劳动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例如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女工权益缺失、组织管理缺位以及拖欠工资等等,虽然用人单位侵权行为明显违反《劳动法》,但不到解聘之时,受聘人员不愿举报,不敢求助于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