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大连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和分区基础上,对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大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水平属于弱可持续阶段,耕地数量减少等6项因子成为制约总体水平提高的最显著的障碍因素;提出控制耕地数量减少,实现总量动态平衡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资源紧缺和耕地流失过快是长江三角洲最为突出的资源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长江三角洲不同地区20多年来(1978~2002)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均GDP增长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耕地面积随人均GDP 的增长呈显著的指数型减少, 未来5~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耕地资源仍有较大的压力.保证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首要任务应是有效地控制耕地流失.对此,作者从土地管理政策、土地管理机制、土地利用空间重组等方面提出了实现该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当前广东省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耕地减少、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退化等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包括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控制人口数量、防治土地退化;提高土地质量、加强土地管理,加大投入、改变人们土地利用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对切实保护耕地,控制城市的无度扩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耕地减少突破规划控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理念、方法,规划的基础工作和规划实施保障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以期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的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土地使用者为获取其自身的最大经济效益,不惜以过度耗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代价,使人多地少的中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必须走一条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持续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1问题1.1建设占地,耕地锐减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虽然我国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列为三大基本国策之一,但耕地锐减却愈演愈烈,土地超负荷运转。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府调控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及实施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不仅可以引导政府和企业法人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建立农地流转的补偿机制,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保护和科学管理耕地资源,解决人均耕地少的矛盾和粮食安全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0年、2009年和2013年辽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研究13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耕地增加显著,未利用地、林草地和水域呈减少趋势;(2)土地利用程度得到显著提升,沿海湿地景观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论耕地持续利用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耕地是一种宝贵以物权法规定农地使用权为用益物权,农民依法获取并登记开垦耕地的权利和保护耕地的义务。在耕地有偿使用下,增加耕地资金投入,提高耕地再生产能力。土地管理部门依法行使诉权,追究中耕地、破坏耕地、污染耕地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在法律强制力的保护下实现农村耕地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了耕地数量的急剧减少,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已成为一种矛盾,使我们处于两难的境地。通过研究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的经历,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与修编过程中,把双赢的思想溶入战略思路以及规划内容中,以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最终实现两难问题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04hm2,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压力大的省份.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工作,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该文通过对福建省近年来开展土地整理的研究,阐述了福建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区域布局、建设标准以及具体的组织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