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志 《珠江经济》2004,(7):39-41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又开始伤脑筋了,大肆争论高速发展的经济有没有过热?有没有走出可怕的通缩?  相似文献   

2.
时间已到2004年的年末,回首一年来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应该是“房地产泡沫”。这场争论,先是由摩根斯坦利经济学家谢国忠发起,后有国内的诸学的呼应。  相似文献   

3.
唐烨 《沪港经济》2010,(4):40-41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如何抑制中国房价过高、过快上涨和如何启动中国个人消费市场,成为代表委员议论最多的话题。在经济学界,这两个问题也成为经济学家争论最多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当前有一个热点话题,上至总理,下至百姓,都十分关注,那就是房地产“泡沫”。一帮经济学家参杂其中,已分成几派,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其实这样的争论不会有最后的结果,倒不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学家无能,实在是因为中国的房地产现象早已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所以不妨换个角度,用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眼光来看房地产,用时髦的话来说,叫“第三只眼看房地产”。  相似文献   

5.
胡宜挺 《改革与战略》2009,25(1):213-215
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效果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大批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但一直存在争论。文章通过梳理国外相关文献,对相关观点进行了总结和评述,认为大部分研究结论都有各自适应的特定环境,并指出下一步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尚在继续,新出笼的数据又开始敲响警钟。就在4月15日,备受关注的我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刚刚出炉.正在宁波考察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就经济是否过热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采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巧合。  相似文献   

7.
【韩国《朝鲜日报》6月20日】经济学家们又开始争论中国经济是否再次“过热”的问题。从当前各项指标看,中国经济出现了不少“过热”的征兆,特别是股市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讲,仍能比较平稳的发展,硬着陆的可能性较小。[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矫禹 《中国经贸》2013,(22):119-12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财政补贴应该给予有钱人还是弱势群体的争论也越来越多。本文根据某城市冬季对居民供暖实施补贴出现的诸多争议,从补贴的定义和种类出发,深入研究与补贴相关的经济理论,通过不同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辩证地看待政府补贴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反贫困的根本出路●本刊记者倪顺发当经济学家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中国经济过热抑或过冷时,政治家却把扶贫开发放在日理万机的首要日程。这种差别深刻说明“肥酿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明主弗甘也。”周光召先生坦言,地区经济发...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象反垄断政策的若干争论与启示(续)史东辉,程美芳在实证意义上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实际市场集中度的衡量问题较为著名的研究,当属美国经济学家西奇尔(WernerSichel,1975年)和马费尔斯(ChristianMarfels,1979年)。他们特...  相似文献   

11.
"转形问题"是当代西方理论经济学家的热门论题,也是萨缪尔森多次专门论述的问题.在西方经济学家中,有人运用现代数学工具补充和证明了马克思的学说,也有人提出了新的否定论点.尽管这种争论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是萨缪尔森所提出的论点却基本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尽管经济学家对我国目前是否进入“过剩”经济时代还有争论,但社会总需求不足则成为不争的事实。从现行的经济运行态势来看,这个总需求不足的事实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矛盾,如导致供给过剩,生产能力闲置,价格下跌,企业亏损与破产增多,使国民经济陷入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对此,经济学家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或认为这是周期性的调整所致,或认为是经济结构失衡造成;或认为可以通过实施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来克服,或认为可以通过调整经济结…  相似文献   

13.
如何决定公司的价格,长期来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和争论的课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有关“正常成本(normal cost)”和“完全成本(fullcost”的争论。由于“成本加成(cost plus)”的做法被认为是达到不可靠的边际价格的一种手段,从而影响了这些争论。然而,价格的决定应视为整个决策(包括公司总战略及所属供货部门的决定)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张喆 《科技和产业》2004,4(3):51-52
<正> 西方经济学家们三十多年来一直在探讨争论着金融市场中的股票价格是否有效的反映了企业现阶段本身的价值。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地反映企业价值。原因是在欧美金融市场内机构是主要的投资者,在英国金融市场内运作的资金70%是来自于机构投资。为获取市场内的高额回报金融机  相似文献   

15.
6月30日,美联储决定把联邦基金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由原来的1%提高到1.25%。中国经济界争论了半年的加息呼声又起。尤其是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到5%,创7年来最高,达到人们公认的加息警戒线。一些经济学家力主立即加息。为了控制投资过热和物价上涨,今年中国央行采取了多项货币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环球财经》2009,(6):16-17
近日,外媒对日益富裕的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关注,英国BBC、阿根延《文摘报》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讨论,使中国是富国还是穷国的争论达到了高峰。在他们的眼中,上海的现代化摩天大厦、奢华的餐厅和高档大型购物中心,显示中国已经迈入了美日等发达国家行列。中国的经济学家也在兴奋地表示,“中国是世界上贸易总量最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陆晓逊 《沪港经济》2004,(12):47-47
最近,关于房地产价格是否有泡沫的争论甚嚣尘上。 以国外投资银行经济学家们为代表的论点认为,中国乃至全球都有房地产泡沫,甚至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而以国内房地产商和部分境内经济学家为代表的论点认为,房屋需求是真实的,房价还要继续涨,甚至会长达20年。网上的读者则大多数对疯涨的房价非常不满,支持"泡沫派"的论点。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段时间里,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版。继三叩TCL、四问海尔后,他又对格林柯尔提出质疑。至此,由他引起的对“国退民进”是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的讨论随即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面对郎咸平的发难,民营企业家心虚了吗?他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和行动做以回应呢?  相似文献   

19.
李静轩 《中国经贸》2009,(16):22-22
一.有关金融与经济的理论争论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Joan Robinson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  相似文献   

20.
傅光明 《科学决策》2006,(10):13-13
9月24日,科学发展观与中部崛起高峰论坛在武汉江汉大学开幕。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作了《关于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的演讲。 刘国光说,当前人们对于中国改革问题的争论成为一个焦点。有人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大讨论。争论激烈的程度不亚于前两次。争论的核心不是坚持不坚持改革的问题,而是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的问题。是不是坚持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问题。是不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并存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