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2010-2015年我国资本市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临时CEO对上市公司并购频率和并购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正式CEO,临时CEO倾向于实施更少的并购交易,但并购效率更高;与本地并购相比,临时CEO倾向于进行更少的异地并购,且异地并购的效率更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在上市公司领取薪酬的临时CEO和企业内部委任的临时CEO更倾向于降低并购活动的频率,但并购效率更高;当并购双方不全为国有企业时,临时CEO实施的并购活动更少,但并购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银行业的跨国并购不仅可以改善银行效率、提高收益率,而且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扩大并购方规模,实现协同效应,对被并购方金融机构进行重新整合,存在提高经营和管理效率的潜能。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银行业跨国并购效率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进行了述评,并总结了近年来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研究重点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陈维 《商》2014,(24):157-157
本文主要介绍了现在常用的数据包络法,然后基于该方法对近些年来的银行并购案例进行效率实证研究。最后,从实例研究的对比中,得到提高银行并购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银行并购协同效应陷阱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银行并购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巨大、强强联合、横向并购为主的特征.但实证研究发现银行并购在总体上缺乏效率,导致理论逻辑与现实表现不符,并购未能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本文从并购价格、战略、操作效率、并购整合等方面剖析了并购协同效应陷阱,并提出了相应的系统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技术并购对研发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跨国并购的第五次浪潮。这次并购浪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企业的并购动机从过去的追求企业规模转向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表现的并购新类型——技术并购。本文采用了随机前沿分析的方法,以2004-2005年发生高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技术并购的事件为研究对象,随机前沿分析的实证结果来看,技术并购能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同时企业年龄、股权集中度、净资产收益率、净现金流量与研发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陈路 《商》2014,(39):166-167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成熟,政府行政干预之手随处可见在。基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制度和社会背景,理论分析政府干预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以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模型),实证分析政府干预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非国有企业并购绩效优于国有企业;地方国企并购绩效优于中央企业。  相似文献   

7.
企业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中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在对有关企业并购的实证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制约因素,探讨了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主要模式和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5年至2008年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发起8起行业内并购事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实证检验8项外生因素:干中学,运营规模、所有制结构、股权结构、信贷预算约束,行业竞争、区域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发展对企业并购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并购交易并未显著提升主并购方企业的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社会分类视角分析了被并购企业员工对并购企业员工信任的形成机理,并基于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真实性冲突和象征性冲突感知会导致被并购企业员工对并购企业员工较低的内群体偏好;(2)真实性冲突和象征性冲突会通过内群体偏好的中介作用,降低被并购企业员工对并购企业员工的信任;(3)相对于象征性冲突,真实性冲突对被并购企业员工对并购企业员工信任的负面影响更大;(4)被并购企业员工对并购企业认同度越高,真实性冲突感知对被并购企业员工对并购企业员工内群体偏好的负面影响越小,且真实性冲突通过被并购企业员工对并购企业员工内群体的中介作用对并购企业员工信任的负面影响越弱。研究结果对于我国企业提升并购效率,促进被并购企业员工的信任与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中外并购支付方式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然后以2007年工业行业上市公司发生43个并购事件作为研究对象,用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对不同并购支付方式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并购事件对并购公司股东财富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零售企业并购绩效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国美收购永乐,作为永乐的创立者,陈晓入驻国美成了职业经理人;而2010年,陈晓领衔的国美与黄光裕上演国美电器争夺战.以并购和融合的方式调整零售产业的资源配置的优化究竟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还是由于规模的扩大而损害企业效率,这是需要实证的数据进行检验论证的零售企业不同于生产企业,由于其服务的可复制性,其并购和融合并不想生产企业那样需要生产规模的扩张和规模报酬递增才能实现并购收益因此,零售企业的并购绩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如何判断还没有较统一和明确的实证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马氏均线模型",以期能够从统计意义上检验并购前后企业价值的变化,从而检验并购绩效本文以几年前国美并购永乐为案例对其并购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希望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零售企业的并购行为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并购作为一种有效地扩大企业规模并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手段广泛应用于我国企业中。文章采用会计研究法,选取2014年中数据披露完整的并购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以验证假设成立。关联方交易、生命周期与并购绩效呈正向相关性;从长期来看,国有持股比例与并购绩效正向相关;并购规模与并购绩效呈正相关,并购公司并购目标方后,规模变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并购价值效应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对并购价值效应的理论阐释,强调并购价值源于并购后的资源整合,而并购研究应侧重于考察并购后上市公司一系列的资产重组行为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涛 《商场现代化》2006,(25):147-149
在弱有效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并购效率通常基于绝对的内部财务数据进行建模和评价,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行业性的周期波动对并购效率的干扰,因而是不科学的。本文提出了建立在行业生命周期波动理论基础上的相对效率评价方法,并选取了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5.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丽君 《北方经贸》2008,(4):105-107
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涉及中外宏观和微观的大量事物和现象,但需要实证的数据来证明这些研究假设,所以关于企业并购的实证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国外,对这一结论的实证研究主要按照两条主线来展开:检验重组样本公司在存在并购事项下股票市场的反应和检验并购对样本公司经营业绩(真实经济收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经济调整导致了新的并购浪潮。文章将选取2009—2011年实现海外并购的30家资源型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实证分析方面对其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结论:交易价格并购绩效呈负相关;企业规模并购绩效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以主营业务收入为产出指标,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和固定资产为投入指标,计算投入导向条件下2003年~2009年中国钢铁业上市公司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并以2006年、2007年发生并购的钢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并购前后两年的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钢铁行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于2007年达到峰值,2009年达到谷值,并购前后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V"型变化趋势,且在并购后第二年就出现效率滑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异军突起,表现出了强烈的创新追赶动机。本文采用2011—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数据,从跨国并购异质性视角实证研究了跨国并购的创新效应,同时整合制度理论,分析了政治关联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显示:跨国并购规模与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跨国并购股权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政治关联存在"诅咒效应",总体上对跨国并购异质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本文为厘清跨国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同时对新兴市场企业的跨国并购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并购整合是价值创造的来源和并购成功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企业并购整合的内涵,从基于模式的并购整合、基于过程的并购整合、基于实证的并购整合、基于具体内容的并购整合、基于系统的并购整合、基于能力的并购整合和基于知识的并购整合七个方面对企业并购整合研究的现状进行归纳,并对我国企业并购整合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并购已经成为当今企业扩张规模的手段之一,财务状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绩效,本文通过会计研究法对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并购前后企业财务绩效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