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高校利用信贷资金的风险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利用信贷资金有效形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也面临风险。本在充分把握高校贷款特点的基础上,对高校贷款的风险特征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2.
试论高校金融贷款的风险规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红  沈萍 《教育财会研究》2006,(5):26-28,51
高校金融贷款是高校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资金筹措方式,但在其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贷款管理失控问题和因资金运作不当、负债总额增长速度过快、贷款利息增加、现行会计制度对潜在财务风险反映不充分、用于还贷的资金不足等等所导致的财务风险及其他社会风险。要想把高校贷款的财务风险控制在较理想的范围内,我们有必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合理控制贷款规模;灵活运用银行融资产品,实行贷款组合,均衡负债;将贷款管理纳入高校预算管理体系;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公共采购制度;拓宽高校经费筹措渠道,分散贷款风险;优化资源配置,使高校资产“优质创优效”。  相似文献   

3.
高校的贷款风险及其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年,高校规模扩大的速度远远超过丁办学条件发展的速度,许多高校的贷款规模大大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部分高校缺乏勤偷办事业的思想,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贷的责任意识不强。为保汪高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需要客观、正确地评价高校发展的绩效和财务风险,正确处理两者之侧的关系,加强对高校贷款行为和规模的管理,使高校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规避负债导致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4.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亦即高校的举债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债后,在贷款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使该主体遭受资财损失的可能性。银行贷款是目前高校除事业收入外筹措资金的主要渠道,高校以举债方式吸引资金投入学校的快速发展建设中,通过财务杠杆的作用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同时也承担着贷款为高校带来的举债不当风险、现金短缺风险和净资产潜亏风险。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校银行贷款风险控制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部分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贷款规模超出了高校本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该问题目前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颜莉芝 《财会通讯》2008,(8):107-108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为改善教学环境,增加教学设施、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需要不断地增加资金投入。在高校资金来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向银行贷款已成为弥补资金缺口的主要途径,贷款确实解决了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实际困难,扩充了教育资源,但个别高校对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偏大,贷款结构不合理,资金周转困难,少数高校甚至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加大了高校贷款的风险,阻碍了高校健康、有序地发展步伐,因此加强对高校贷款的调控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翟志华 《会计之友》2007,(6Z):31-32
由于高校举债办学存在着严重的财务风险,危及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促进高校健康有序、稳定和谐的发展,是贷款高校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地方高校普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了保证教育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进行了新校区建设,通过银行贷款等对外融资,造成高校贷款规模逐步加大。近年来,高校进入贷款还款高峰期,资金压力和财务风险不断显现。科学分析高校债务风险,并且找到化解债务危机的有效手段,成为高校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要阐述了由于高校扩招及盲目投入,政府对投入相对不足,高校过度举债,资金运作水平低下,以及金融机构对高校贷款准入条件不严等原因造成的债务风险,并提出了强化领导风险意识、严格审批程序、拓展融资渠道、强化预算管理和增加财政性经费投入等几点措施,以防范和化解高校财务危机。  相似文献   

9.
高校扩招降低了大学的门槛,让更多的人圆大学梦,随之而来的是学校必须扩大办学规模,扩建校园,建设第二校区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选择。高校利用银行贷款,进行新校区基础设施、实验室及教学科研用房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然而,贷款必然形成负债,盲目扩大贷款规模,必将给学校带来严重的财务危机。因此,充分认识高校贷款的必然性和特点,控制贷款规模,防范财务风险,使贷款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各贷款高校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论高职院校融资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吉林大学自曝贷款54亿元,每年仅支付贷款利息就高达1.7亿元,率先把高校沉重的债务负担以及蕴涵其中的巨大财务风险展示给社会公众。事实上,高校负债过高的问题在此之前早已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对高校债务闷题、融资风险控制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1.
蔡礼 《民营科技》2011,(11):188-188
1999年高等教育规模扩招之后,高校贷款形成了巨额的债务,同时部分高校已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有可能引发社会风险,这情况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提出了新校区建设依赖向银行贷款是否需要,高校新校区建设是否必要,高校因此形成的庞大的负债带来的风险该如何承担和化解,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现结合全国高校贷款风险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提出了解决温州高校新校区建设贷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为适应扩大招生规模的需要,大量举债,笔者所在学校向世界银行贷款9000万元,从保证学校人员、公用、专项经费看,几乎无力偿还贷款。本文着重从高校贷款的现实根源、高校贷款引发的现实风险及高校贷款的调控等三方面谈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3.
高校贷款办学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建峰 《财会通讯》2008,(4):112-113
目前,我国许多利用贷款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高校面临无力偿还巨额债务的风险,本文从分析高校贷款的现状出发,分别从国家、地方政府及学校三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当前高校贷款办学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贷款的风险及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新  吴非 《会计之友》2006,(29):43-44
高等学校为适应扩大招生规模的需要,大量举债,笔者所在学校向世界银行贷款9000万元,从保证学校人员、公用、专项经费看,几乎无力偿还贷款.本文着重从高校贷款的现实根源、高校贷款引发的现实风险及高校贷款的调控等三方面谈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5.
罗述权  郑震 《会计之友》2012,(5):117-119
高校有贷款需求。高校面临贷款的困难,也存有政府买单动机。为了规范和优化高校贷款工作,文章提出国家对高校实施政策性贷款。国家针对高校贷款设置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出台高校贷款政策。通过取消商业性银行对高校的自主贷款资格,实施政府职能部门审批、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政策,可以加强对高校贷款的有效管理,解决高校真正的贷款需求,控制高校的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6.
陈玲 《事业财会》2007,(2):29-30
高校扩招以来,大多数高等院校通过向银行贷款筹集资金开展教学基本建设,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总蠡已达到1500亿至2000亿元的规模,个别高校贷款甚至高达10亿至20亿元。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高校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如果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的领导及财务人员不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应对。因高校贷款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胡晓霞 《财会通讯》2009,(4):99-10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急剧攀升。高校为了解决学校发展资金紧缺的状况,大多数高校开始向银行贷款,导致有的高校却形成了到期难以还本付息的局面。如何避免高等院校贷款引发财务、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高等院校贷款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有效偿还高等院校贷款的措施,以期为化解高校财务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河北省属高校贷款及其风险现状 近年来,仅河北省教育厅直属高校的30所高校中,有26所学校向银行贷款,贷款金额50.73亿元。其中10所骨干大学就贷款40.7亿元,占贷款总量的80.2%。有3所高校贷款余额超过7亿元。贷款期限1—10年不等,年利率为3.89%-7%。高校贷款本身具有期限长、金额大、以及贷款保证形式单一、还款资金来源渠道窄等特点,防范贷款的财务风险已成为高校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赵海鹰 《会计之友》2007,(11X):26-27
目前,银行贷款已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是,贷款办学是一种风险行为,必须防范银行贷款风险本文主要就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徐琨 《企业导报》2010,(9):114-115
近年来由于高校连续扩招,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各高校纷纷向银行贷款,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因此,认真做好贷款融资风险的防范工作,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已迫在眉睫,主要对高校贷款融资风险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