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随着留学已日益走入寻常百姓家,出国留学已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回望百年之间的幼童留美计划,后来虽遭中途夭折,却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学成归来的年轻有为的天之骄子,在促进了中国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留学热潮的出现,是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留学教育经历了艰难的起步和潮涨潮落的曲折变迁,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本文在论述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演变历程的同时,对这一时期留学教育的发展也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度在近代的解体与留学教育在近代的兴起有着一定的关联。留学教育对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人们突破了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学的束缚,动摇了科举制度的思想支柱,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价值取向,重塑了国人被扭曲的人格,为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树立了样板,这样,科举制度的解体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不仅是晚清统治集团中有作为的中兴名臣,而且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创者。他一生都十分重视教育,他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中国近代系统教育制度得以形成。《劝学篇·外篇》里宣扬的发展留学教育的思想及改造旧书院、设立新式学堂的思想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5.
人人说话     
100名归国者,代表着80万同样穿梭于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人。贵刊推出的《100名 归国者》人物特辑,让我们得以了解这些人 所面临的选择、冲击和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运动的热与冷是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晴雨表。当1847年19岁 的广东青年容闳踏上赴美留学之路的时候, “富国强兵”的梦想便与中国的留学生们紧 紧联系在了一起。时至今日,昔日推动“海 归”潮的民族情绪已被经济理性替代。当留  相似文献   

6.
张明艳 《中国市场》2010,(32):138-140
铁路作为近代工业文明被植入传统农业社会,它既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又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就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而言,铁路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提高了商品率,扩大了流通范围,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和农村商业贸易的活跃,农业生产区域化趋向随之出现,并不断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7.
《商》2015,(49)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是"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翻译出版西书、传教士传播、留学归国人员传播为主要形式,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股重要力量。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珠海名人故居保护日益受到珠海市政府、当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美幼童领航人容闳、近代实业家开滦煤矿第一任经理唐延枢、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苏兆征等,这些英才俊杰为珠海近代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笔者旨在探讨如何把珠海这一批优秀的名人故居的人文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进而反哺名人故居的保护。一、珠海名人故居概况  相似文献   

9.
刘松 《中国市场》2010,(48):209-211
目前关于晚清早期官派留美生的研究有不少,其中李喜所的《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一书从整体上分析了晚期早期官派留美生的影响,书中对晚清广东留美学生有所关注。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晚清早期官派广东留美生的论著。晚清第一次官派留学生中广东籍占大多数,并且这些首批广东籍留美生回国后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总结晚清早期官派广东留美学生的相关情况,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早期中国留学生的相关情形。本文试图以1872—1911年这个时间段来探讨晚清广东早期留学生的特点及其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艾洪德  蔡志刚 《财贸经济》2000,(4):54-57,62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表明 ,教育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济的国际化已经使这种推动作用不仅仅限于一个国家内部 ,对外开放的进行、留学工作的发展照样能起到推动作用。对此 ,各国学者已从各个角度进行了阐释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况也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留学生教育工作发展迅速 ,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我们应面对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臧国亮 《华商》2008,(20):158-159
晚清新政是由清政府主导的一场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社会改革。虽然其不可避免的失败了,但这场强制性制度变迁推动了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促进了城市文化形态和风尚世俗的近代化,也促进了近代城市市政建设的发展。而新政中的反现代化因素,对嗣后的中国城市近代化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相似文献   

12.
传统知识分子与近代型知识分子在出身、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新式教育的兴办和留学运动的兴起,促进了皖江地区知识分子的转型。以陈独秀为核心的一批皖江近代型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时期及五四运动时期异常活跃,成为安徽当时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皖江近代型知识分子具有中西兼顾的教育背景、革命家与启蒙者的双重角色等典型特征,他们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3.
章华明 《中国工商》2001,(10):160-161
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和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和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科技兴国”成为响亮的口号,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民营企业家在事业有成之后,也开始重视教育,投资教育,他们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果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真正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与推动,则幸莫大焉。  相似文献   

14.
从留学生生源、类别层次、学科结构观察和分析了中国留学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逆差。研究发现:中国留学服务贸易额的严重逆差对汉语经济价值的提升有直接影响;来华留学生人数和出国留学人数的双向增长与汉语的经济价值呈作用与反作用关系。要消除逆差,中国需从语言、贸易和经济三方面入手,提升留学教育服务和语言产品质量,用语言打造教育国际化形象,优化设置特色专业学科,实现留学服务贸易健康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和国际教育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国教育事业走过了改革开放与快速发展的二十多年。近年来,以培养多层次、高新人才为主的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与自费出国留学呈快速发展之势。至2005年底,中国的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93万人,其中2000~2005年出国的留学生占65.21%。特别是近四年来,自费留学人数已连续超过10万人,均超过当年留学总数的91%。自费留学已经成为中国留学教育的主体,也成为改革开放亮点中最值得关注的社会历史焦点。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和国际教育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国教育事业走过了改革开放与快速发展的二十多年。近年来,以培养多层次、离新人才为主的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与自费出国留学呈快速发展之势。至2005年底,中国的各类出周留学人员总数已达93万人,其中2000-2005年出国的留学生占65.21%。特别是近四年来,自费留学人数已连续超过10万人,均超过当年留学总数的91%。自费留学已经成为中国留学教育的主体,也成为改革开放亮点中最值得关注的社会历史焦点。  相似文献   

17.
张百熙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性人物,他一身致力于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恢复和发展京师大学堂、主持制订近代学制和推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以忠孝为本"、强调德育方法的实用性、注重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德育管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德育思想,对现阶段我国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薇 《北方经贸》2011,(2):11-13
对于中国来说,2008年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国际留学教育需求增长以及对留学教育服务贸易价格的重视,是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难得契机。自2005年以来,来华留学人数一直超过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但是教育服务贸易总额却仍呈逆差态势。逆差原因是我国教育服务的经济基础薄弱、法律制度不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不健全。提出要继续加强经济建设、完善健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以及教育制度建设,应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海外办学项目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葛玉红 《江苏商论》2014,(11):35-38
清末,铁路的引入标志着中国近代旅游的开始。沪宁铁路是近代中国、也是江苏最有价值的一条线路,它的通车运营便利沿线人们的出行,改变人们传统观念,至民国年间,旅游渐渐成为一种时尚。沪宁铁路的客运呈旺盛之势,与沪宁铁路局制定的各种营销政策以及不断完善的服务密切相关,而日益增长的客流量提高了铁路交通消费,为江苏旅游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沪宁铁路的通车还带动沿线旅游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等,从而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整个社会结构面临全面解组,整个文化价值面临彻底消失的威胁。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西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扩张,促使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新闻业应运而生。《申报》自创办开始,就显得别具一格,以其独创的报纸版块结构和重大新闻形式而区别于他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承载了太多的"第一"。它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涂抹了浓重的一笔,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发挥了很大一部分的良性的社会功能,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向中国介绍西方的过程中,给中国封建社会注入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中国逐步演变,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