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近期美国经济产生的复苏迹象,美联储官员对是否应继续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产生意见分歧。回顾和总结分析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的情况及影响,并就美国可能采取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或选择退出政策两种手段分别提出我国应对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名义利率降到百年来最低水平,面临着"流动性陷阱",多国央行在通过实施传统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过程中发现传统货币政策的失调,因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实施了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在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摆脱金融危机阴影的同时,给全球经济和各国货币政策带来了较大影响。这是因为美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输出者,货币政策的实施有明显的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回顾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进程,探讨了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以及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经济及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量化宽松政策不仅影响美国国内经济及金融,其效应还溢出至其他国家,且日本、欧盟等也竞相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这种恶性竞争将严重损害全球经济。本文首先基于改进的M-F模型探究了货币政策风险国际传染机理,然后从短期热钱资本、长期国际资本、国际贸易渠道三个角度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路径,并创新性地提出政府适应性学习行为也是重要的货币政策风险溢出路径之一,同时收集有关数据着重分析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通过上述路径对我国的溢出效应大小。  相似文献   

4.
随着美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为美联储货币政策回归正常提供了契机。美联储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从2017年10月开始启动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并叠加加息政策,标志着美国货币紧缩政策的进一步强化,对全球及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基于目前美联储缩表内涵、原因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构成,详细介绍了美联储"缩表"的方式、进度及影响进度因素,分析了美联储"缩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对外贸易及外汇储备估值的影响,并提出通过综合运用货币政策维护金融安全、推动实体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和资本投资的互利共赢,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等具体举措,以降低美联储缩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浅议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采用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一方面导致我国出现严重的输入性通胀,另一方面迫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陷入到两难的境地。为了应对美国这一政策,我国需要全面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组合,避免成为美国货币政策的牺牲品。同时以此为契机,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并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6.
从2008年11月到2014年10月,美联储连续实施了三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应对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该政策的效果。一是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开始实施之后美国经济衰退所持续的时间来看,在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8个月之后衰退就结束了;二是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上来看,美国的失业率、通胀率、金融市场的稳定都达到了目标范围;三是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方面上来看,金融市场稳定,市场总需求受到了激励,劳动市场逐渐恢复。最后,本文总结了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的退出预示着美国宽松货币政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主要验证了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线性与非线性影响,因此在其退出过程中将会造成国内通胀的波动。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推测美国退出"零利率"的常规货币政策将引起该国失业率的上升,但美国经济有所复苏,加息预期强烈,一旦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彻底退出,势必影响国内的通胀水平,央行应适时推出相应的货币政策,维持国内物价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经济与金融危机环境下,美国通过扩大货币的发行量大规模增加对资本市场货币的供应,货币政策的重心向"定量宽松"政策倾斜。虽然这种货币政策能起到一定的刺激经济复苏的作用。但这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应引起充分的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应对,消除"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给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造成上涨的压力,而大宗商品价格又和国内物价水平具有影响关系。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当前美国量化货币政策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及其对我国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最后本文从产业结构、金融监管及货币政策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1年6月份,美国爆发债务危机。客观分析美债危机主要是由:“四高二低”造成的。这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美国多次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对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美元贬值导致我国外汇损失巨大;美债危机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影响了中国股市、房市等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美国经济有望进一步复苏,量化宽松政策很可能在年内完全退出,但低利率政策仍将保持较长时间。美联储退出QE3将加大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改变全球资本流动格局,加大新兴市场金融风险。一、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情况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美联储自2008年11月起共实施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并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0%—0.25%历史最低点。量化宽松  相似文献   

12.
美联储从2008年11月首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截至2012年12月,前后共出台过四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每次出台的背景和内容都不同,所期望解决的问题也有差异。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逻辑是什么?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积极措施应对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一、美国历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内容、背景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的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文章首先介绍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然后,主要从我国通货膨胀、股市及货币政策调控三个方面分析了量化宽松货币及其影响效果。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小双 《北方经贸》2013,(10):12+14
2007美国次贷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萧条,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启动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新兴国家相继追随,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在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经历了一轮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控制通胀的措施,但是成效仍不明显,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快速上扬,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此,应探讨全球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应对量化宽松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为刺激经济和拯救金融体系,先后推出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必将受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本文简单介绍了美联储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研究其产生根源,并且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对我国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缨子  张莉 《商》2013,(5):136-137
为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至今美国已实施四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作为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和最大债权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量化宽松政策对两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商》2015,(41):110-111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采取了很多以量化宽松(QE)为核心的经济用于刺激的政策,这个政策一共四轮,它持续了5年多。美国经济逐渐恢复后,就业情况好转,美国公民要求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呼声逐渐涌现。本文就针对美国退出QE,分析这一政策可能对中国产生的各项重大影响,并提出中国应对美国退出QE政策的可操作性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刘铁明  魏代龙 《商》2014,(33):182+177-182
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施行了史无前例的货币政策操作,将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至极限,M1和M2的发行不断创历史新高。由于美元货币的国际性,这一举措给全球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货币,同时也给我国短期资本流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运用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的季度数据进行的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发现模型中的变量存在协整关系。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显示:短期内美国的M2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短期资本流动都有影响。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规避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短期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贺轩 《华商》2014,(3):71-71
随着2014年美联储启动QE退出程序,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作为全球影响最为广泛的货币政策正在发生转向,从而使全球步入“后QE时代”,而这也标志着全球将不可避免地迎来一个新的金融大调整。  相似文献   

20.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央行继近似零利率政策与零利率政策实行后,以中长期债券为核心,进行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带动资金流转,刺激经济复苏的一种货币政策。本文通过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日本量化宽松政策进行回顾,探寻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与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