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公司接管动因的研究文献表明,控制权的共享收益和私人收益是大股东出现的主要动力;在市场制度缺陷较大和法律对投资者保护较弱的国家,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单位成本降低,控制权收益发生率提高;因此,规范和制衡控股股东行为应从市场制度缺陷入手,从相应的法律制度规则设立入手。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当代学者关于其收益理论的新观点。早期企业理论认为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高管人员掌握实际控制权而可以违背股东意志,获取私人收益。现代企业理论通过驳斥"剩余索取权"理论,提出控制权私人收益,即控股股东能够单独享有某些收益,该收益并不在所有股东之间按照出资比例分享,是通过对控制权的行使而占有的全部价值之和。此后,本文介绍了控制权收益理论的合理性受到当代学者理论支持,提出了"超控制权收益"概念。  相似文献   

3.
袁玲  刘嫦   《重庆商学院学报》2010,20(1):87-94
基于控制权私人收益对财务决策行为影响的视角,将大股东控制、私有收益与多元化经营纳入一个分析框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股东控制下攫取私有收益的水平会对多元化经营程度产生正向影响。进一步的分组分析发现,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大,攫取私有收益对多元化经营的影响越明显;而控股股东性质不同时,攫取私有收益对多元化经营的影响并不存在差异。因此,要降低无效多元化经营,根本的是要降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私有收益。  相似文献   

4.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结构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获取,合理的股权结构应该为:在适度集中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内部股东、外部法人或机构股东和社会公众股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的局面,从而限制大股东为了谋取控制权私人收益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机构投资者参与的股权制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机构投资者较低的投票成本,本文提出了解决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的理论模型.本文认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竞争,通过形成制衡的股权结构,有助于减少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减少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吞与掠夺,提高企业的业绩.但是,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公司治理效果还受到股权结构与法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机构投资者与大股东合谋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控制权私人收益问题伴随公司法人制度的产生而出现,并日益成为公司治理上的一个难题.国外有关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探讨和立法规则很少针对国有公司,因而国外的理论和经验用于分析中国的国有公司往往难以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围绕着中国国有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问题,出现了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却产生了内部人控制、激励机制加剧控制权私人收益、否认控制权私人收益将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这三个逻辑上的悖论,从而在理念和现实两个方面都导致中国国有公司的治理困局.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正视中国国有公司在价值目标和市场地位等方面的独特秉性,立法上对因内部人控制而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问题则不能有丝毫的迁就.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构建机构投资者与控股大股东之间的博弈模型,探讨机构投资者在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通过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的分析发现:当控股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惩罚成本比较小时,无论机构投资者是否监督,控股大股东的占优策略都是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并不能有效抑制控股大股东的侵害行为;当证券监管部门对控股大股东的"掏空"行为的处罚达到一定程度时,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才能有效抑制控股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且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率与持股时间的增加,这种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以驰宏锌锗面向大股东定向增发为案例,对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将股改与定向增发捆绑于一起的真正原因进行剖析,结果显示:大股东通过将股改和定向增发捆绑于一起来操纵定向增发发行价格和利用低质资产认购股份,巩固了其在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地位,获取了控制权收益,从而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另外,作为市场运行机制规则制定者的政府所设计的非公开发行制度存在的缺陷致使大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方便地通过定向增发这一关联交易"谋求"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侵害了小股东的利益,加剧了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相似文献   

9.
采用掏空性的关联交易衡量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探讨了控制权私人收益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因政府控制性质及市场化进程不同而存在差异。研究发现:(1)控制权私人收益攫取水平较高时,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较为显著;(2)政府控制性质没有加剧控制权私人收益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影响;(3)市场化进程程度越低,控制权私人收益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越强;(4)随着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的加强,法治化水平的改进在提高多元化经营价值效应的同时,还抑制了控股股东攫取私有收益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是责权利制衡机制,即明确股东、董事、经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和责任的分配,规定公司议事规则和程序,并决定公司目标和组织结构以及实现目标和进行监督的手段。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公司治理是控制权的实现。公司治理就是要对控制权进行合理的配置,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公司治理在形式上已经形成了“三会四权”的分权结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经理层分别行使最终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指挥权。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股权的高度集中和公众股东的高度分散导致董事会由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股东大会、董事会形同虚设,不少上市公司已成为大股东的“圈钱机器”。众多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表决权数与大股东持股数相当接近,股东大会成为大股东操纵上市公司的合法手段。若权力没有限制,就必然演化为对权力的滥用。行使权力者一定会将手中权力行使到法律的边界,才会主动或被迫停止。从表面上看,只要进行国有股减持、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就能解决我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但大量研究表明,大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公共收益和私人收益对公司绩效产生两种相反...  相似文献   

11.
不同控制权配置风格的大股东,在治理效应上表现出双面性:一些大股东会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损害公司价值而表现出掏空效应;而另一些大股东会给企业注入资源促进企业价值增长,而表现为支持效应。而且双面效应随着大股东配置特征改变而发生转化。本文有别于前人研究,选取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环境稳定时期2007—2011年的9019个样本数据,设计有效变量控制企业异质性特征影响,从大股东控制权配置视角研究其对公司价值的支持与掏空效应。研究发现国家大股东有明显掏空公司特性;法人大股东随着控制程度的变化,从支持机制向掏空机制转化,对企业价值影响呈现出倒U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以驰宏锌锗面向大股东定向增发为案例,对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将股改与定向增发捆绑于一起的真正原因进行剖析,结果显示:大股东通过将股改和定向增发捆绑于一起来操纵定向增发发行价格和利用低质资产认购股份,巩固了其在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地位,获取了控制权收益,从而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另外,作为市场运行机制规则制定者的政府所设计的非公开发行制度存在的缺陷致使大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方便地通过定向增发这一关联交易“谋求”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侵害了小股东的利益,加剧了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相似文献   

13.
在存在大股东控制的情况下,“隧道挖掘”行为会对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侵害。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出于转移资金和利益、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等动机,常常通过为关联方提供担保、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金和利益、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直接借款、高派现等途径实施“隧道挖掘”行为,从而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破坏了证券市场价格稳定、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市场影响。就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充分发挥外部治理机制作用,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是制约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控制权的合理配置是提高PPP项目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基于合作博弈理论探讨PPP项目的实施框架,认为:PPP项目控制权配置是项目缔约方讨价还价的结果;缔约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受其所持有的生产要素可替代程度、要素市场供应量、对风险的敏感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其享有的控制权大小;私人部门的讨价还价能力还会受到其投入的专用性资产水平的高低及对项目整体收益的影响,从而影响私人部门所享有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时发行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普遍存在较高的折扣率,大股东机会主义是造成定向增发高折扣率的重要原因。文章通过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定价过程的分解,以定向增发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价累积超额收益率和发行价与基准价之比直接度量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并检验其对增发折扣率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向大股东进行低价增发的事实,在基准价格确定以后,大股东可以通过调整发行价与基准价之比来实施其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达到攫取上市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目的。而在询价机制引入后,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6.
在集中型股权结构的现实背景下,对集中型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综述性研究。针对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害问题、小股东对经理层的监控不利问题、大股东对经理层的监控过度问题以及政府控股型商业银行治理风险的特殊性问题,分别提出如下对策建议:赋予企业内部人剩余收益权和由少数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由持股数量足够大的大股东对经理层进行监控、分权控制、减少政府对银行的控股数量和干预,以及加强对政府控股型银行的私人监控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7年上交所鼓励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这一特定制度背景,实证检验了金字塔结构及其所带来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对内控自评报告自愿披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大,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可能性越低。如将现金流权按照比例大小分成两组时,则出现不同的情况:当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比例较小时,终极控制股东为了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大,上市公司更为倾向不披露内控自评报告信息;当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比例较大时,现金流权比例限制了终极控制股东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动机,因而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对上市公司的内控自评报告信息自愿披露则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控制权收购、多元化经营与公司财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3~2008年内发生控制权收购的149家并购样本,考察了控制权收购宣告后短期窗口和长期年度内的市场财富效应变化,尤其关注了多元化并购与同业并购公司的短期和长期市场回报、股权性质和股权比例之间的特征差异。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并购有着显著的短期正的财富效应和长期负的财富效应;短期来看,多元化并购比同业并购的市场累积超额收益率更高;长期来看,多元化并购比同业并购有着更差的市场年度回报率。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控制权与代理权的分离带来了终极控制人与直接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基于产权属性和控股结构将上市公司分为国有直接控制、国有金字塔控制、民营直接控制和民营金字塔控制四种类型,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终极控制权对直接代理人总收益、显性收益、隐性收益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国有直接控制和民营金字塔控制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对直接代理人的各种收益均有显著影响;在国有金字塔控制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对直接代理人的隐性收益有显著影响,但对其显性收益的影响不明显;而在民营直接控制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对直接代理人收益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现金持有理论和股东控制权理论出发,以2002~2006年沪深两市52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股东控制权进行可靠的度量,建立了实证分析模型,研究了大股东控制及其约束机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控制并不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的直接原因,大股东控制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反而会持有较少的现金;股东之间的制约能够有效地减少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