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其实和其他行业一样,银行竞争的主要手段是要吸引优质客户。一旦创新服务产品出现,有一家银行先推出得到优质用户的认可,而其他银行没有,那么,其他银行的客户就都会流失,跑到服务优质的银行。优质客户的竞争是有规律的。外资银行对此很清楚,对优质客户会量身定做,而客户在选择的时候会是一个比较选择,比如说免填单,原来各家银行都要求账号10多位全得填,客户觉得太麻烦,突然有一天,  相似文献   

2.
汪莉 《金融博览》2010,(7):52-54
在前面几期,我们谈到了小企业的客户选择、需求匹配和产品创新,接下来我们关注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雷区”,也就是经常被信贷人员称为“悬在半空中的利剑”的风险问题。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小企业信贷业务相对于大公司客户而言,其风险特征有哪些。  相似文献   

3.
在前面几期,我们谈到了小企业的客户选择、需求匹配和产品创新,接下来我们关注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雷区",也就是经常被信贷人员称为"悬在半空中的利剑"的风险问题.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小企业信贷业务相对于大公司客户而言,其风险特征有哪些.  相似文献   

4.
对于我国来说,规范和发展衍生产品交易是金融改革的应有之义,是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广大银行业客户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经之路,值得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培育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就是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以参与者为本,通过推动所有参与者提高专业化知识与理解,提高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的能力,提高管理风险的能力,最终推动衍生产品市场以及整个社会经济金融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银行电话呼叫中心CallCenter,也称客户服务中心,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手段,是把当今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集成,并通过高素质的客户服务代表CSR服务于银行客户的电话服务中心。一、客户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金融同业竞争的加剧,客户对银行服务品质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这一态势推动着银行业不断地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建立和维持银行与客户的关系。近年来在国际银行业广泛使用的客户服务中心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新鲜事物。它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代——“人工应答”…  相似文献   

6.
如何树立科学的市场营销理念事关银行市场营销的成败。目前,银行竞争已悄然步入客户经济时代,营销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竞争格局,如何在银行产品同质化中取得竞争先机并实现营销的有效突破,笔者从五个方面谈谈体会。一、优质客户就是银行核心竞争力和最大的无形资产银行市场营销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优质客户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是我们时刻离不开的衣食父母。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发展,必须把优质客户视为核心竞争力和最大的无形资产,要从生存发展的高度加强对优质客户的开发与管理。在具体的营销中,千万不要把资金和人力浪费在…  相似文献   

7.
服务是银行竞争的利器。相对于产品开发而言,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更具广阔的空闻。所以,面对金融产品趋同化的现实,各家金融机构纷纷把眼光盯在服务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入手大做文章,在服务领域展开了不见硝烟的比拼。得客户者得天下,服务手段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把握竞争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如何在服务竞争中保持主动地位,赢得客户的青睐?如何改进服务和实现服务创新,赢得客户的信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兼产品创新管理部副总经理苏文力指出:"目前,国内银行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大多数产品创新还处于消化、吸收和模仿的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和行业领先的产品相对还比较少,主要原因就是产品创新研究能力不足。工商银行要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必须紧跟市场和客户需求,重视和加强研究工作,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产品是营销客户和发展业务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全行业务经营中起着引擎、发动机和动力源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营业部产品创新管理和竞争现状的分析,提出产品的创新与运用同样重要,不仅要在产品创新上有所突破,切实提升产品整体竞争力,还要加大产品运用力度,力争在武汉市同业打造局部优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我国银行业的大面积快速应用,银行与顾客的关系、银行服务产品方式以及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和策略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面对新的挑战我行能否把握机会,充分利用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手段,在竞争中赢得客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认识到客户是银行得以生存的基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变化和对银行依赖程度的变化,去发现客户的消费和投资趋势及习惯,并通过对新金融产品的开发创造出新的需求。为此我  相似文献   

11.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批量拓展中型客户成为目前各大国有银行发展信贷业务的选择之一。本文以石家庄地区发展比较成熟的优势行业—医药制造业为例,分析银企业务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试图从客户拓展及产品创新的角度对发展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信贷业务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市场定位的实质是根据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技术和体制,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客户对象,针对客户的某种或某些需求,提供为客户所乐意接受的包括产品和非产品在内的优良服务,并以此建立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能够持续赢利的发展目标.本文以入世后中国银行业将受到的制度冲击为背景,着重分析了工商银行的机构网点布局、客户对象选择和金融产品创新等问题,并由此得出了工商银行的三个特征: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城市银行,是中国拥有最多客户的银行,是富有服务创新的银行;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和管理优势,进一步增强工商银行的竞争实力,以实现工商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目前,商业银行竞争已悄然步入客户经济时代,服务营销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的竞争格局和最终结果。如何在商业银行产品同质化中取得竞争先机和绝对优势,是新形势下各家商业银行必须面对而又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商业银行要取得先机和优势,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毛瑜  许慧珺 《新金融》2007,(8):25-28
本文提出以价值创新为视角,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交叉销售,通过差异化和成本领先,达到银行和客户价值的双重提升,实现价值创新,从而开辟竞争中的“蓝海”。本文分析了中国零售银行业务实施交叉销售以及价值创新的可行性,提出顾客盈利性分析是实现交叉销售目的的关键,并从目标顾客识别、销售产品识别、销售时间识别、营销关键点识别四个方面提出交叉销售实施和改进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我国商业银行要强化金融产品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管理是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及金融业竞争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产品管理有产品分析、产品创新开发、产品创新开发、产品计划、产品营销实施和产品稽核控制等五大基本职能和环节我国商业银行要强化产品管理,提高产品营销能力,必须落实产品管理知识普及、产品管理的组织结构调整、产品创新改进优化及实施产品经理制等多方面的政策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机制,是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中心内容。要树立和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建设银行的战略目标,把建设银行建成最有价值创造力的银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必须千方百计改进我们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这是因为服务是商业银行性质职能的本能要求。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体现在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工行于3月20日在全国范围内创新推出了国内首个账户原油投资交易产品,为个人客户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选择。账户原油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该行的账户交易类产品体系,目前该行账户交易已包含贵金属、外汇、原油三类品种,共十余个子产品,不仅交易规模、客户数量均餍同业首位,而且产品先发优势不断得到巩固。下一步,工行将继续深入挖掘市场潜力,通过创新产品、整合资源、拓展渠道等途径,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将逐渐由产品竞争向产品竞争与品牌竞争并重转变,客户的品牌意识也会在商业银行间的品牌竞争中形成且不断加强,并不自觉地受品牌意识的支配而开始选择银行及银行的产品。 商业银行品牌是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与同业同类产品有明显区别且被客户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产品,它使得目标客户在消费该产品或服务过程中产生消费偏好和依赖感。商业银行品牌可粗分为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含服务机构.服务主体品牌)等几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在2007年和以往的十年转型基础上,用友怎样继续前行?我们确立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在我们商业模式上进行变革和创新,就是要推进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客户经营。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竞争经济的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面对的挑战在于能否正确认识建立客户忠诚度的必要性,并能成功地设计客户忠诚度计划。在借记卡市场上,国外银行为加强与客户的关系,在发行特殊群体借记卡、建立家庭成员间账户的连接、奖励客户长期的关系、建立客户增值服务计划、运用新技术、进行产品定价创新、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出增值服务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本文对上述几个方面国外在借记卡领域基于加强客户关系的产品创新的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