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山东省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山东省的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山东省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山东是全国人口第二大省,人口基数大,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全省每年有120万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实际安置能力仅有80万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9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000多万人。按照山东城市化发展目标,每年将有12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同时,每年将有为数不少的外省市劳动力流到山东。这五流合一,形成了山东省就业…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一度被视为计划经济优越性的无“失业”人员的状态被不可避免地打破,“失业”二字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各种表格和大小报刊,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岗、分流甚至失业,成为人们不能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桢 《经济学家》2008,(2):90-95
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失业率的变动关系,以及对就业弹性的分析,显示我国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断趋弱。而宏观生产函数模型的结构参数变动显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Chow检验进一步显示宏观生产函数结构参数具有不稳定性。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结构偏离度分析则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增长快但就业能力却在下降。  相似文献   

4.
就业问题一直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就业形势在近年来越来越严峻。就业矛盾已成为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的交织、城市下岗压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交织,使我国的就业问题更加复杂化。笔者认为要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岗位的供给;二是要合理界定与强化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三是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市场化就业模式,为最终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有利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隐性失业影响中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有关城乡隐性失业研究为依据,计算所得1978—2009年各种情形下中国就业弹性的取值及其变动趋势较稳健地证明了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带动能力弱。隐性失业仅提高某些年份的就业弹性,不能改变中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就业弹性暂时提高的原因是隐性失业劳动力真正失业后以很快的速度再就业。而经济增长就业带动能力弱的根本原因是就业基数较大的农业、国有与集体单位就业吸收能力不足,以及其他经济单位就业吸收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2014~2015年中国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我国2014年的就业总体情况,对2015年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认为,2015年我国就业形势基本与2014年持平,并且存在略微恶化的趋势。作者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把2015年就业工作目标确定为:(1)完成2015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任务1000万人以上;(2)把城镇登记失业率要求控制在4.6%以内;(3)将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6%以内;(4)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丧失信心者的统计;(5)完善对劳动力参与率变动的监测;(6)全年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不少于2000万人次;(7)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关怀性支持;(8)建立对已出台促进就业各项政策的第三方科学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我所欲也:扩大就业,亦我所欲也 改善就业对于提高收入水平、推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具有重大意义。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满足基本需要、得到社会认可和自我实现等内容。对于每个人来说,拥有一个稳定、有保障的工作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然而,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给我国带来了长期的就业压力。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我国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失业率为8.27%;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1年及2002年在福州、上海、沈阳、武汉和西安进行的失业率调查,这5个城市的总体失业率为14.3%。这个失业率水平在世界各国中属于比较高的。不仅如此,目前我国约9亿农村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半失业或隐形失业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显然,扩大就业将是我国未来10年到20年所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都是宏观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通常情况下,GDP的增长与就业增长是正向相关的,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章以辽宁省为例,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得出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违背了"奥肯定律",并考察经济增长没有创造就业增长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劳动力大省。农民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农民就业问题。这是关系到千万黑龙江省农民生存发展的核心所在。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农民的生活和收入就有了保障,社会就更加稳定。因此,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民就业转移,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对诚镇就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少国 《当代财经》2005,(7):76-81,8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也由低级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由此对我国的城镇就业带来了深刻影响。文章通过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解释,提出降低城镇就业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09年中国就业形势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初步预测到2008年底,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0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2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554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1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30%;,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5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仍然为4.0%。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下滑,2009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我们必须一方面要注意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的数量,鼓励创业活动,以防止经济减速期失业人员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注意保障就业岗位的质量不恶化,确保最低工资标准、加班薪酬管理、职业安全和基本社会保险能够兑现。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率,但近年来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足问题日益显现。其中,经济结构失衡是就业效应不足的重要诱因。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就业效应不足既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会导致大量的社会无业人口,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促进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4.
就业作为一种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把遵化市城镇就业作为分析重点,在对这一就业群体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之相关的公共政策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俊江  侯蕾 《经济纵横》2006,(11):37-41
经济快速增长会拉动就业水平,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呈正相关。但近年来,吉林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弱化。吉林省经济的高速增长没有带动就业的显著增加,这一现象可称为经济增长的低就业效应。  相似文献   

16.
经济快速增长会拉动就业水平,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呈正相关。但近年来,吉林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弱化。吉林省经济的高速增长没有带动就业的显著增加,这一现象可称为经济增长的低就业效应。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流动与就业增长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俊英 《经济导刊》2008,(1):100-101
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下岗失业人员,要求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每年因产出增加而创造的工作机会与每年所需安置的劳动力数量相比相差甚远。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还很不充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劳动力流动与解决就业问题并不匹配。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湖南地处我国中部,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如何有效地促进就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在1978年-2007年,每年有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引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分析得出,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资源的能力有限,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主力军;最后通过就业弹性分析了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就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关华  何军  李金霞 《经济与管理》2007,21(11):35-39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转型期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制度因素、供给因素和经济因素,针对中国目前二元经济的特殊性,应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推动工作,加快城镇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养培训机制,建立良好的劳务输出服务体制等,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一般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与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同江苏其他滨江临河的地区一样,扬州也实施了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起了重要作用,1978-2006年,扬州农村劳动力总量虽然由142.37万人增加至166.05万人,但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就业比例总体上在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82.13%下降到2006年的28.56%,扬州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