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解放思想是黑龙江垦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选策略、必选策略之一。当前,要在思想认识上解放思想,实现思想认识从让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在工作思路上解放思想,实现推进思路从局部加减到全面重构的提升;在战略战术上解放思想,实现战略战术从完成任务到构建优势的调整;在转变作风上解放思想,实现推进力度从不紧不慢到努力作为的跨越。 相似文献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5年年末提出以来,一直指导着"三农"工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当前和今后时期"三农"工作的主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产品终端供应者和生产基地农户的引领者,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当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由于我国城乡消费结构飞速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速度已经难以跟上消费的速度,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正在逐渐失去可持续性,农业产品的价格方面以及农业产业组织方面的竞争力不足,这让农业在可持续性上越发困难,并且农业相比起现代产业,其在创新能力发展以及创新元素融合方面也较为困难,如今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改革已经成为了农业工作人员最为重要的工作思考方向,本文将针对这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该研究旨在寻找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和政策措施。[方法]文章运用供求平衡分析的方法,将我国农产品产量与平衡膳食条件下我国农产品需求量进行比较,进而确定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问题。[结果]目前我国农业供给侧主要存在"三个过剩、两个不足":玉米生产过剩;蔬菜生产隐性过剩;畜禽肉类生产阶段性过剩;高品质农产品供应不足;国产蛋白饲料和奶类等农产品供应不足。[结论]该文据此提出了"蓄产能、调结构、控产量、提质量"的供给侧改革总体思路以及加强农业生产预警和宏观调控、推进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加强市场环境和农产品品牌建设、设定大豆进口规模上限等建议,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5.
6.
农业持续增长与农产品安全的矛盾、现代农业发展与劳动力老龄化的矛盾、强化农业投入需求增长与现行支持政策效率偏低的矛盾、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提升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等四大矛盾的持续加剧是中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其核心是要解决农业结构调整难和农民增收难的两难困境,为此本文提出中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应从实现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支持政策、调整粮食安全战略、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机制、创新农田基本建设模式、深化关键性改革六个方面进行着力突破。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从垦区各农牧场现实出发,提出各农牧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在牢牢把握促进农工增收农场增效这个主攻方向、扎实走好改造提升传统供给优势和培育壮大新的供给优势这两个路径、紧紧依靠农工这个创新创业的实践主体、切实抓好改革体制机制这个根本举措四个着力点上聚焦发力。 相似文献
9.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为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开出药方,也为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破解卖粮难题,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大力发展有机水稻,实现生产与市场有机对接。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培育龙头企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培育营销队伍,实现有机水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套适用于全国不同地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内容和重点任务逐一体现,指导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分析,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讨论和界定,明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思路。[结果]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构建包括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两种评价方法。[结论]该评价指标体系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方向引领和底线把控的思想,体现了地区差异、生态类型差异和不同区域在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功能定位,具有地区可比性和可操作性,适用于全国不同省份或者同一省份不同地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日趋严峻,严重影响产地环境和农产品供给与质量安全,进而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而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满足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健全完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方法]在系统梳理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果]法律体系建设滞后、立法质量不高、部分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法律配套体系不完善等。[结论]针对问题,从健全法律体系、推进地方完善规章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强化立法宣传、完善配套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的秸秆资源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秸秆资源产出与利用的变动趋势,就如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促进我国秸秆资源利用提出对策与建议。[方法]利用试验数据检索和定量计算的方法,重点从种植业结构调整、现代种业创新、轮作休耕等任务着手,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秸秆资源与利用产生的影响。[结果]以"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达到2020年规划期目标时,较2015年可减少玉米秸秆产出1 501万t,同时可为地区畜牧业发展提供青贮玉米等优质饲料、且玉米全株青贮通过养殖粪污得以过腹还田;若通过作物育种技术将水稻的经济系数提高0.03,可减少水稻秸秆产出1 360万t;实行耕地轮作休耕能够减少区域秸秆供应量,且随着轮作休耕试点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减少秸秆产出的作用将持续增强。[结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望减少"无效秸秆"产出,减轻秸秆处置压力,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推动解决"小秸秆"带来的"大问题"。未来应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因地制宜调减"高产秸秆"作物改种"低产秸秆"或"零秸秆"作物;在充分发挥作物经济产量潜力的同时,通过积极培育和推广"低产秸秆"型作物品种、优化"低产秸秆"型高产栽培模式等途径控制作物秸秆产量。 相似文献
14.
基于资源视角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法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6):1-6
[目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保护水土资源,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与关键。通过分析水土资源的环境形势,提出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性建议。[方法]在系统梳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献的基础上,采取水土资源数量、质量两个方面的数据,全面分析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临的水土资源形势。[结果]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并且呈现出立体化的态势;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生产对优质水资源的需求面临严峻挑战;耕地资源占用呈现刚性递增,优质耕地短缺,同时,耕地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结论]基于水土资源视角,提出了6条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环保制度建设,减少对水土资源的污染;坚持质量提升为重点,严守耕地红线;以提高利用效率为重点,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构建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水土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5.
黄泽群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9):183-189
[目的]在我国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主要农产品玉米、大豆、水稻供需及成本收益现状,以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及存在问题,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现农业供需平衡、保证农民受益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将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两部分,而市场需求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市场供给则只指国内供给。分别采集我国玉米、大豆、水稻这3种典型农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国外市场需求和国内市场供给3部分数据,并将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数据进行对比,由此分析我国农业供给侧农产品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方向。[结果](1)我国农产品仍面临着供需不平衡、农民成本收益率低、农产品价格高导致国际市场竞争力低等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我国通过降低农作物播种面积来降低产能最终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效果微乎其微; (2)我国的农产品产能是相对过剩,并非绝对过剩; (3)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一端的要素没有得到有效调节,使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是导致农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结论]积极拓宽农产品国外销售市场来增加农产品需求渠道,调节农产品国内市场供给要素,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增加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是我国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乡村振兴和“十四五”规划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有关要求,构建河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及障碍因素进行测度及评价。方法 文章依据现有发展成果,综合运用熵权法和K-means均值聚类分析法,从综合生产能力、产业经营能力、优质高效能力3个维度选取15个代表性指标构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找出影响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2015—2020年河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 (1)2015—2020年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由0.133增长到0.784,发展趋势十分迅速;(2)就区域发展而言,通过K-means均值聚类分析出,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冀中地区发展水平高;(3)从障碍因素来看,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影响河北省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其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结论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强化粮食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装备、以第三方物流为依托,保障全产业链对接等建议,以更好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向农业强省迈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中国棉花生产从供给端提高棉花品质,增强市场对高品质棉花需求的适应性。为了分析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执行后,中国各产棉地区棉花品质变化情况,通过对比不同政策背景下的棉花品质,评估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棉花品质改善的影响程度。方法 文章使用主成分分析对2011/2012年度以来中国各产棉地区棉花质量情况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比其供给侧改革前后中国各产棉地区棉花质量的变化情况,以深入分析供给侧改革对棉花质量和棉花生产的具体影响。结果 (1)临时收储政策期间,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多数棉花主产区的棉花综合质量得分排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产量和检验量占比较小的黄河流域棉区则呈现出上升趋势,中国棉花整体质量呈现下降趋势。(2)棉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伴随着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执行,2014/2015年度以后,西北内陆棉区和黄河流域棉花质量综合得分排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长江流域棉区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国棉花整体质量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棉花供给侧改革对中国棉花品质的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对于生产环节来说,植棉农户更加注重“特性因子”相关指标的提升,棉花加工企业更加注重“加工因子”相关指标的提升,但随着“产量因子”中新疆棉花产量占比的增加,中国棉花综合质量中低于标准级棉花的数量将会增加,在新疆优势棉区饱和的情况下,新疆棉花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将会对中国棉花综合质量形成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飞峰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3):191-194
多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相对于二、三产业还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当前政府把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加速实现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其中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重要突破口。我国在20世纪末就提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然而经历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十分低下,没有取得应有的发展成绩,依然面临着机制制约、科技落后、企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等系列问题。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与长久以来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许多地方出现的农业企业由于孤立发展也难以对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大环境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只有形成农业产业化集群,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因此,通过政策与市场的引导,建立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农业生产的组织制度的优化是当前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动态的过程,衡量不同时期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及其收敛特征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首先基于熵权法,借助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面板数据,构建包含农业面源污染数据在内的8项大指标体系,测算中国各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其次,借助非线性时变因子俱乐部检验法,识别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收敛组;最后,应用Ordered Logit和Ordered Probit模型检验俱乐部的成因。结果 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距明显;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收敛于4个俱乐部,其中北京、上海、黑龙江3个地区收敛于高水平俱乐部、21个地区收敛于中高水平俱乐部、云南和重庆收敛于中等水平俱乐部、山西、甘肃、贵州和青海收敛于低水平俱乐部;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水平和农业保险对俱乐部融合具有促进作用。结论 因此,低水平俱乐部可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农业保险等路径实现向高水平俱乐部的趋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