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分析楠溪江流域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基础上,根据现有水利工程和现状用水水平,探讨了楠溪江不同断面位置不同水平年不同水文年的可外调水量.  相似文献   

2.
楠溪江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水文规律主要取决于气候气象条件及流域下垫面条件,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影响,流域下垫面条件会发生变化,因而针对流域水文、生态水文等方面的研究近来也变得越发重要和紧迫.根据楠溪江流域多年实测水文资料分析降水、蒸发、径流量、暴雨、洪水、泥沙和水质等特性,研究其规律.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楠溪江工程情况和景观设计范围、景观照明设计思路及灯具的使用情况,并对景观照明的发展趋势作了阐述。在该工程景区每年要被洪水冲刷的恶劣条件下,景观照明设计由于采用LED灯具既解决了技术难题,又有助于当地政府完成节能减排指标。  相似文献   

4.
李斐  刘金珍 《人民长江》2011,42(2):64-66
岷江干流水生生物物种丰富多样,流域内有多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随着岷江干流梯级开发和流域内经济快速发展,流域内生态环境和干流水生物受到影响,在分析岷江干流水生态与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以解决岷江干流水生态环境主要问题为目标,对岷江干流水生态与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楠溪江供水工程是浙江省水资源配置的大型长距离供水工程,由拦河闸取水枢纽、输水线路等建筑物组成。工程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在风景区河道、感潮河道末端复杂地质条件下拦河闸的布置、基础处理、洄游鱼道等技术问题。输水系统采用运行管理方便、节能的有压重力输水方式。工程经过多年运行实践,设计技术成熟可靠,运行管理方便。本文系统介绍了工程设计的方案比选及关键设计技术问题,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生态栖息地质量指标法构建太子河流域水生态健康指标,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指标,结合构建太子河流域的指标体系,对该流域的六个主要断面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影响太子河流域生态健康的四个关键指标是电导率、 BOD5、 CODcr和HQI。由于太子河中游东陵段处于市区,其栖息地质量指数相对较低;上游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栖息地质量指数较高,该区总体水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阶段常用河流物理栖息地模型在模拟范围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集成建模方式,以鲤鱼为目标物种,耦合一维水动力模型及一维栖息地模型构建水力-水生态耦合模型,以辽河干流以福德店、铁岭、马虎山、六间房水文站为代表站,对辽河干流栖息地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低水段,辽河干流鱼类栖息地可利用面积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大,达到一定阈值后(50~150m3/s),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减少。当流量足够大时,水位漫滩,栖息地可利用面积又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大。研究成果可为辽河生态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楠溪江供水工程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沙头镇,是一项以供水为主的水利工程,主要由拦河闸、输水系统及附属工程组成,拦河闸共布设14孔升卧式平板钢闸门,单孔闸门净宽12 m,输水线路总长约17.934 km。工程设计供水量12.34 m~3/s,为Ⅱ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等级为2级,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200年一遇。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受理了项目法人提交的工程质量监督申请书后,立即组建了监督检查组,下发了《监督计划》。工程建设期间,监督组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楠溪江供水工程泄洪闸闸门型式方案比选,工作闸门、检修闸门和启闭设备的布置,门叶结构及各部件的设计,以及闸门运行操作程序。工程运行3年以来,经历了数个台汛、梅汛考验,各闸门和启闭设备运行良好,其设计经验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生态需水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班璇 《水利学报》2011,42(1):47-55
分析了葛洲坝坝下中华鲟产卵场近20年的水文资料和实测的产卵场地形和水力数据,通过Tennant法计算得到了不同栖息地状况下的生态需水量范围,其最佳范围为7 800~13000m3/s.随后采用IFIM法,同时考虑中华鲟对栖息地流速、水深、底质的喜好性,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中华鲟产卵场水动力模拟结果计算了不同流量边...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野外生物监测、栖息地同步观测和实验室控制实验等技术手段,应用生物学、鱼类生态学、生态水力学、水文学等多学科理论,基于河流栖息地模拟法,研究了黄河下游指示物种黄河鲤生态学特性及其栖息生境与流速、水深、水温等水文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将径流条件与目标物种不同生长阶段生物学信息相结合,建立了代表物种繁殖期、越冬期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构建了黄河下游重点河段河流栖息地模型,建立了指示物种栖息地状况与河川径流条件定量响应关系,提出黄河下游花园口和利津断面繁殖期最小生态流量为300 m3/s和100 m3/s、适宜生态流量为600~700 m3/s和190~250 m3/s。该研究在水生生物习性及其与河川径流响应关系方面实现突破,解决了黄河生态需水研究中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典型河段底栖动物的物理栖息地模型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水生生物生境需求的物理栖息地模型被认为是评估河流流量变化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最可信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选取长江干流含有河漫滩的监利江段为实例,建立底栖动物各类群的物理栖息地模型,计算变化流量下栖息地适宜面积的时间序列,并据此进行生态流量决策。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底栖动物最敏感的环境参数是流速,适宜范围为0~0.2 m/s;其次是水深,适宜范围为0~6 m。在考虑敏感环境参数的前提下,得出监利江段底栖动物的最佳生态流量为20 000 m3/s。三峡大坝蓄水后枯水期和平水期底栖动物适宜面积的低值部分减小,丰水期适宜面积增加。为了保护底栖动物栖息地,建议三峡大坝在防洪蓄水的同时能兼顾底栖动物的生态流量需求,调节枯水期和平水期的流量,让监利江段接近4000 m3/s,丰水期接近20 000 m3/s。在枯水年增大枯水期和平水期的流量,平水年增大枯水期的流量,丰水年减少丰水期的流量。本研究方法可以供长江其他河段目标物种的生态流量决策和生态修复方案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淮河流域环境流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洪泽湖鱼类栖息地的生态影响,以淮河中下游河段为研究区,采用IHA法,将蚌埠水文站1950—2015年径流序列划分为2002年蚌埠闸扩建前后两个时期,采用5种流量事件筛选出32种环境流评价指标,分析了水文变异条件下5种环境事件的生态效应;以鳜鱼为洪泽湖指示鱼类,综合考虑栖息地限制因子,运用PHABSIM模型得到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流量曲线,计算了鳜鱼产卵期的生态流量。结果表明:淮河中下游环境流组成趋于单一化,大洪水事件减少,枯水流量增大,高脉冲流量持续时间缩短,出现次数增加,对下游生态环境不利;洪泽湖鳜鱼4—6月产卵期的最小生态流量为300 m~3/s,适宜生态流量为550 m~3/s;需合理调控环境流,增加鱼类补充和物质循环,并采取湖泊生态修复等措施,维持洪泽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城市河流强人为干扰特征,从横向完整性、纵向完整性和垂向完整性3个维度选择了10个评价指标,引入信息熵对传统的灰色聚类评价方法进行改进,构建城市河流物理完整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方法对北京市凉水河物理栖息地完整性开展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监测的21个采样点中评价结果为好、较好、一般和较差的比例分别为19.1%、23.8%、33.3%和23.8%,造成凉水河物理栖息地完整性较差的指标依次为生态流量满足率、纵向连通性指数和河流蜿蜒度。导致凉水河物理栖息地完整性较差的突出原因为生态流量满足率低、闸坝较多及土地利用不合理,其中闸坝出现的周期性与物理栖息地变差的周期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针对潮白河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从生态流量的视角进行分析,以潮白河控制性水文站———戴营、下堡站47年(1956年-2002年)的实测日径流资料为基础,利用水文指标法(IHA)及范围变化法(RVA)计算潮白河流量均值、极值及其发生时间、频率、历时和变动率等5组33个指标,对比分析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参照期(1956年-1974年)与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影响期(1975年-2003年)的系列水文指标的变化,分析影响期内潮白河流量与目标范围的差距,明确生态流量的恢复目标,提出了实现恢复目标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从长江流域分布的珍稀动植物栖息地、重要和特有鱼类的洄游通道、重要珍稀陆生动物的迁徙通道等生态敏感区方面,辨识提出长江流域重要陆生生境和水生生境、以及重要陆生和水生生态敏感区。在辨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重要生态与环境敏感区的基础上,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规划,研究长江流域不同区域、不同河流存在的生态与环境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玉符河生态修复目标及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济南市玉符河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样点调查方法,寻找玉符河生态水文规律,提出玉符河生态修复的目标和方案,建议在玉符河生态恢复过程中进行长期的水文与生物监测,注重本底资料的完善与积累,以便为我国河流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黄沙河目前已为纳污渠道,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河道水体污染严重,护岸硬质化导致河岸表面植物稀少,两岸植被缺乏连通性。该文以黄沙河生态修复为出发点,探讨工程中河流生态修复措施。实现河道功能性、生态性、亲水性,达到“安全、健康、生态、亲水”人与自然和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基于松花江流域拦河建筑物现状,采用阻隔系数法,评价主要干支流的纵向连通性。结果表明:松花江干流和嫩江纵向连通性指数分别为0.21和0.27,连通性评价等级为良,第二松花江连通性指数为0.62,连通性评价等级为中等。嫩江支流中连通性最好的是嫩江,成为冷水性鱼与嫩江尼尔基以下河段交流的唯一通道;而甘河、雅鲁河、绰尔河和讷谟儿河连通性评价等级为良,洮儿河、霍林河和乌裕尔河连通性评价等级为劣。第二松花江支流中伊通河和饮马河拦河坝众多,鱼类洄游受阻,连通性等级为劣。松花江干流支流牡丹江、拉林河受梯级水电站开发影响,其评价指数为劣;倭肯河、汤旺河受河流沿岸灌区渠首闸坝、水库及水电站建设影响,评价等级为差,这些支流目前濒危珍稀鱼类已绝迹,也极少见到冷水性鱼类。整个流域内未建设过鱼设施,对鱼类洄游和种群交流产生阻隔,提出了补建和新建过鱼设施,必要时开展增殖放流的措施。建议对没有预留生态流量的拦河建筑物进行改造或者利用现有设施泄放生态流量,对预留生态流量的调整水库调度方案保证其下泄流量满足不同时间、空间鱼类生存需求。  相似文献   

20.
黄河河口生态保护目标及其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黄河口生态系统组成与各生态单元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河口地区生态现状及黄河水资源支撑能力等因素,界定了黄河河口生态保护目标,分析了重要保护目标河口淡水湿地的合理保护规模,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态需水进行了计算,耦合不同生态单元(对象)的生态流量得出利津断面不同时段最小、适宜生态流量。结果表明,黄河河口利津断面最小生态流量11月。翌年4月为75m^3/s,适宜生态流量为120m^3/s,5—6月最小应为150m^3/s,适宜生态流量为400m^3/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