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旅游作为我国农村扶贫的重要手段,而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用地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典型城郊旅游村庄西庄村的用地格局演变展开研究,识别当前旅游用地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合理划定村级“三生空间”和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ArcGIS空间分析和马尔科夫模型,对1985—2017年西庄村用地格局演变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在旅游业影响下,西庄村旅游用地和其他商服用地持续扩张,耕地、园地和林地持续缩小; 用地功能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居住向旅游用地和其他商服用地的多功能转变,且各阶段转变的主导类型不同; 以旅游用地为主的建设用地扩展强度呈倒“U”型趋势,不同阶段表现为渐进式蔓延扩展、爆炸式多点扩展、填补式内涵挖潜和稳定有序扩展模式; 旅游区位优势、旅游市场需求、先锋农户带动及政府乡村旅游政策是典型城郊旅游乡村用地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结论]乡村旅游业发展应结合村级“三生空间”划定,科学划定产业用地空间,控制旅游用地无序扩张,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叶红 《农村经济》2007,(10):79-82
乡村旅游的动力机制(DrivingMechanism)分析是认识乡村旅游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差异的基础,对分析各地的竞争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就此,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分析,指出其发展是需求、供给、政府与营销四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正在改变着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并认为,政府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乡村旅游增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系统分析思路构建乡村旅游增长机制的系统结构,从运行、动力、约束等机制探讨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旅游处于发展初步阶段,应从运行主体、职能活动、动力激励、约束限制等方面,加强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示范带动、重点突破,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多方参与、系统规划等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依托协同理论,可以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理解为乡村振兴大系统的两个重要子系统。由于建设内涵的开放性、建设过程的动态性、发展目标的同一性以及发展效益的整体性,使得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两大系统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借助研究构建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驱动—状态—响应”(DSR)动力机制模式,可以清晰认识到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是一个多层传导驱动力、多次调整状态、多级行动响应的复杂过程,需要从产业、环境、文化、管理、利益等方面,通过做大做强美丽经济、整村推进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活化利用、提高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建立农民共建共享利益机制等完善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环鄱阳湖县域旅游对促进江西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对这一区域县域旅游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县域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县域旅游的吸引动力、营销动力和扶持动力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定性描述方法,结合2013年度森林公园建设经营情况统计数据,比对2006年学者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生态足迹的测算,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基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视角,提出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公园管理者低碳管理、旅游经营者低碳经营、社区居民参与获益以及低碳旅游者意愿引导等五大动力源的推动力及反推动力协调推动,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低碳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中国科普旅游资源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科协办公厅评审认定的2010—2014年度、2012—2016年度及2015—2019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借助谷地地理信息系统获得每个基地的地理坐标,利用ArcGIS10.2对中国科普旅游资源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属于集聚性分布类型,但分布均匀度较低,体现出较强的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级行政区,其他省级行政区数量较少,西藏自治区最少;核心(边缘状分布格局明显,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和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为主要集聚区(数量之和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3个年度中国科普旅游资源总量和各地理分区科普旅游资源数量都经历了先减少又增多的变化,表现出中国科普旅游资源发展的非均质性;3个年度均以中东部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尤以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最为集中;度量地理分布平均中心始终落在河南省境内,向东北方向小幅度偏移,空间分布方向性不是特别明显,离散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旅游产业作为高附加值的“无烟工业”,已在国内外众多的旅游扶贫实践基地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三峡库区旅游扶贫取得的成果和发现的问题,探究库区旅游扶贫的时空分异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利于总结成功经验,并为后期库区旅游产业布局提供参考。[方法]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出2011—2016年三峡库区各区县旅游扶贫效率,对年份数据开展MI指数分析评价,形成时间分异规律,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产出效益角度和投入—产出效益角度分析其空间分异规律,后期通过建立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得出了影响库区旅游扶贫效率的诸多因素。[结果]三峡库区旅游扶贫效率同时具备聚集效益和区域差距的特征,库区扶贫效率整体向好,整体出现梯次分布格局,呈现出两端较高、中段偏低的地域差距。[结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比和财政支出状况对效率提升有正向影响,旅游综合收入、旅游人数则对效率提升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高度契合。旅游营业收入、接待人数、占旅游市场比重等指标都显示我国的乡村旅游在2015年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本文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化农村治理机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五个方面论证了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动机制,并从发挥政府的多元引导作用、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期为湖北省乡村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北省六大乡村旅游发展热点片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生态补偿主体、生态补偿的方式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研究构建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结果]恩施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的是生物环境,其他区域破坏较严重的均是当地的水环境。武汉、宜昌、恩施和鄂东乡村旅游区的生态补偿主体偏向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而鄂西北和江汉平原乡村旅游区的生态补偿主体偏向于游客,当地居民充当补偿主体的比例普遍偏低。武汉和江汉平原以政策补偿为主,宜昌和恩施地区以资金补偿为主,鄂东和鄂西北以物质补偿为主。[结论]湖北省六大乡村旅游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以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及游客为主的补偿主体和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补偿客体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该补偿机制在不同区域存在主客体和补偿方式选择的差异,这主要与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和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文章主要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概况分析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投入不合理,基础设施仍待完善;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保工作跟进不力;季节性过强,经营方式亟需优化;发展缺乏认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政策和法规不完善,缺乏整体的规划管理等问题。同时提出实施整体规划;提升农民的参与度;紧随政策,多方合作;实施可持续的旅游资源开发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原则与对策。结合实际相应提出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品开发,实现乡村旅游深化发展;加强资源保护,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规划管理,进一步完善旅游保障体系;转变观念,加深认识等具体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旅游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是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手段,是解决旅游资源富集但贫困地区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既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又有利于贫困地区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方法]文章以旅游扶贫为背景,分析旅游扶贫的特征特色,提出人、自然和旅游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乡村旅游模式及以政府为依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农业与旅游共同发展的"政府扶持,农旅互助"的旅游扶贫模式。[结果]基于上述分析指出以旅游扶贫为契机,发展招商引资;以旅游项目启动扶持为重点,推动造血式扶贫机制的形成;提高当地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管理能力;将旅游扶贫计划纳入国家扶贫体系中等4个方面针对性对策建议。[结论]为寻找乡村旅游开发工作的具体对策以及布局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提供策略,且对今后的乡村旅游扶贫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以期实现更多地区脱贫和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乡村旅游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快速扩张的发展态势,为解决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提供了诸多选择和途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产业要素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组合方式、分布状态及经营效果,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文章从空间结构视角对大连市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回顾,选取了大部分近城郊区,如金州新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等地作为案例实证对象,总结出大连市乡村旅游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并归纳了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大连市乡村旅游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经历了点-点离散阶段、旅游增长极阶段、旅游区(带)阶段、旅游集聚区(群)阶段4个演化阶段;在演化过程中存在乡村旅游在行政区内发展不均衡、旅游空间错位等空间问题和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单一等市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全域旅游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国内研究乡村旅游业发展现有文献一般大多数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偏少,文章采用实证法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实证分析法,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在构建模型时主要考虑上述四大因素(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政策)对乡村旅游业的影响,对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及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变量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产业政策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乡村旅游对我国旅游业的贡献不断上升,2015年乡村旅游对我国旅游业的贡献高达35%,同时,产业政策、乡村的交通条件、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结论]研究发现乡村的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政策对乡村旅游经济有显著正影响;模型的拟合优度0.64,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乡村旅游产业也随之兴起。山东省作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在乡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模式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章对乡村旅游的理论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山东省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着乡村地区旅游环境差、村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开发效率较低、产业发展模式较为落后、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分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个人主导的3种发展模式对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优缺点,并据此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通过创新打造山东省特色发展模式、合理利用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做好宣传工作、树立乡村旅游新形象的针对性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开拓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因素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大力乡村旅游,但发展结构单一、建筑资金不足、资源浪费等许多问题对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在此背景下对其因素分析势在必行。[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及对专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应用物元模型多层次地分析乡村旅游现状,通过对指标体系的评价探讨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善的方面。[结果]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等级为3级,发展趋势一般,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资源、环境及开发3个指标中自然资源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发展旅游的同时环境保护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论]文章基于物元模型及评价体系清楚地分析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乡村自然资源,全面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剖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从旅游用地、资源产权、服务水平、市场主体、人才队伍以及政策、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和归纳总结等方法,总结乡村旅游发展的系列成就,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理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前提下提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结果]我国乡村旅游目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较简单、市场主体较散弱、服务体系不完善、政策协同度不高等五大问题;资源与市场合理化配置、满足多样需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生态可持续、多维创新、发展成果共享等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结论]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要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解决用地、消防和产权等长期困扰乡村旅游发展的难题是乡村旅游持续性发展的基石,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是实现城乡主客协调的途径,培育市场主体是实现乡村旅游有效供给的手段,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旅游实现分享性的路径,优化政策与机制是乡村旅游管理协同创新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科学客观地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探寻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以期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方法]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并根据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内差距上,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且呈现逐渐扩大趋势;在地区间差距上,东部—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但呈现逐渐缩小趋势;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处于由低阶段、中低阶段向中高阶段、高阶段快速发展提升的时期。[结论]充分考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结合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差异,切实实现各地区乡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优化,保障乡村振兴的有序平稳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化特征,明晰其影响因素,以期能为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促进京郊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以京郊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和乡村民俗旅游村为研究对象,使用计量地理学模型和ArcGIS 10.2空间分析软件,从空间分布范围、分布集中程度、分布均衡程度、密度分布特征等方面对2010—2020年京郊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其次,借助地理探测器从自然环境因素、经济产业因素和社会政治因素等3个一级影响因素,海拔高度、河流水系、气候舒适度等15个二级影响因素对京郊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京郊乡村旅游地的重心变化较为稳定,均位于昌平区范围内。标准差椭圆的形态变化幅度不大,椭圆方位基本呈现“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长轴呈“减小—增大”的过程,短轴变化平稳。(2)京郊乡村旅游地在京郊各区内部的空间分布呈显著的集聚分布、不均衡分布特征。(3)京郊乡村旅游地的高密度分布区数量逐年增多并呈连片拓展,逐渐形成以昌平、怀柔为双高密度核心区,密云、延庆、大兴多个高密度连片区并存的空间格局。(4)海拔高度、旅游收入、A级旅...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乡村绿色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量化,以期对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根据1~9标度法对指标两两打分,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赋值,计算权重,使指标得以量化,进而确定各个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结果](1)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系统的主要构成因素有游客、居民、政府、资源、环境,资源、政府、游客是该系统的重要角色扮演者,且绿色资源系统是发展乡村绿色旅游首先被考虑的因素;(2)资源不合理开发比例、居民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以及营销宣传力度是影响绿色旅游乡村发展的三大影响因素。[结论]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要注重乡村绿色资源的条件,着重从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加大对居民的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注重对当地绿色旅游的营销宣传,扩大旅游区的知名度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