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河流源区缺乏长期的河流监测数据,难以确定河湾迁移速率的问题,通过2016年和2017年2次对黄河源区的实地考察和采样情况,以典型弯曲河流白河的9处河湾为例,根据河湾凸岸淤长与植被演替的关系,利用树木年轮分析判断树龄,依据树木位置和树龄的关系估算弯曲河流河湾迁移速率。估算得出白河9处河湾迁移速率为0.38~6.10 m/a,迁移速率与水流流速、河道比降、凹岸滩高和河谷宽相关,最大迁移速率出现在河湾弯曲度最小的9号河湾。  相似文献   

2.
白河发电隧洞是密云水库重要的输水建筑物,位于白河主坝右岸,工程安全至关重要。2015年南水北调多余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解决了水库多年来水减少、供水功能下降问题。隧洞承受正反两方向输水的压力,还经历了2021年历史最高库水位的考验。通过相关分析、对比分析、外水压力分析、位势分析等,发现2#测压管管水位、位势变大,结合巡视检查,得出结论:2#测压管附近隧洞裂缝已经发展,有一定安全风险;主坝右坝头渗流向不利方向发展。建议近期放空隧洞,对洞身作进一步复查,同时进行补充灌浆等加强措施;加强单位内部沟通与协调,及时掌握闸门启闭情况。  相似文献   

3.
根据白河主坝45a的沉降监测资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标点,绘制沉降过程线,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时间-沉降量进行回归分析,判断土石坝变形是否正常,找出变形规律;通过绘制沉降量的横断面、纵断面和平面分布图进行分析,判断坝体是否因沉降不均匀而产生裂缝.  相似文献   

4.
何飞 《四川水利》2016,(4):49-51,64
通过对比理论公式推求的各频率洪峰流量和整治后的白河各控制断面过水能力,分析白河的防洪效益,从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方面分析白河综合整治工程的综合效益。白河的综合整治,既提高了城市防洪标准,又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利于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6.
高铁无砟轨道对膨胀变形值要求极为严格,地基膨胀泥岩浸水引起的胀缩变形将对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产生影响。为研究泥岩随浸水位置水平距离和深度增加时膨胀速率及水分迁移速率的衰减规律,以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某处典型膨胀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顶部和侧面两种浸水方式进行三组重塑泥岩膨胀变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距离浸水管水平长度不同,膨胀时程曲线变化规律不同。距离浸水管水平长度越远,膨胀速率越慢,水分迁移速率亦越小;侧面浸水时沿深度方向首先引起底部土体膨胀。通过对试验数据进一步分析,提出用初期平均渗透系数分析水分迁移速率衰减规律,经计算可知,水分迁移速率随与浸水管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的增大均呈衰减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地基泥岩上拱病害治理及预警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滨河植被对河湾横向迁移的作用,以及河湾迁移对滨河植被群落分布的影响,对黄河源区兰木错曲弯曲河段崩塌块、凹岸植被生物量和凸岸植被多样性进行现场调查统计,给出了河湾迁移速率的估算方法。结果表明:其迁移速率与凹岸植被生物量呈指数关系;河湾凸岸边滩的泥沙沉积在不同重现期洪水作用下,形成不同的植被条带,对应于5种典型的植被群落;河湾的横向迁移对滨河植被生态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形成一种牧草先增多后减少再增多的草场更新机制,原生演替不断循环进行,以维持草场的长期可持续放牧功能。  相似文献   

8.
密云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的多年调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43.75亿m3,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白河主坝是水库主要挡水建筑物之一,自1976年抗震加固以来,该坝经历了水位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通过对抗震加固后近30 a的渗流监测资料分析,全面研究坝体、坝基和坝肩的渗流状况,结果表明坝体、坝基和坝肩防渗效果显著,大坝渗流稳定。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决策树模型对黑河、白河流域沼泽化草甸湿地、沼泽湿地、湖泊等主要湿地类型进行划分,选取3种景观格局指标分析湿地类型的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黑河、白河流域湿地总面积呈增加趋势,沼泽湿地变化趋势与草甸湿地相反,存在此消彼长的特征;两河流域湿地变化的地域分异显著,黑河流域草甸湿地面积呈扩大态势,破碎化程度降低,沼泽湿地有所减少,但斑块密度降低,存在局部连片情形;白河流域沼泽湿地面积增加,适宜地形和水文条件下,草甸湿地和周边草甸可转为沼泽湿地;两河流域湿地变化具有“社会经济+农牧业因素+气候变化”交互作用的特征,社会经济类因素对年代际尺度湿地变化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白河堡水库向密云水库调水情况及其特点,对调水期间水量、水质进行详细地计算分析,确定出不同时期调水输水损失率,为今后调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黑河经过近5年的调水和近3年的综合治理,流域用水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通过SPSS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黑河中游近5年调水增泄下游水量,为流域调水及分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降雨与洪水特征指标,依据1996—2023年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窟野河转龙湾站的径流数据和降水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方法对雨洪过程进行相似性判别,采用不同回归方法构建雨洪定量关系,量化分析了3种类型洪水与降雨特征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短历时单峰型洪水以多元线性回归效果最优,长历时高孤峰型洪水和小流量多峰型洪水采用逐步回归拟合结果较好。本文结论进一步揭示了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的雨洪特性,可为雨洪资源高效利用、旱涝灾害等极端事件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多因素共同作用对黄河口黏性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利用盐度、温度和紊动剪切率同时可控的沉降桶,开展黄河口黏性泥沙絮凝沉降系列试验,分析并厘清了盐度和紊动剪切率共同作用对黄河口黏性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机制;基于正态分布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了絮凝体沉降速度与紊动剪切率、盐度间的关系式,揭示出絮凝体沉降速度和粒径均随着紊动剪切率和盐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规律。试验研究发现,黄河口泥沙最佳絮凝条件为紊动剪切率13~15 /s、盐度7‰~10‰。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认识黄河口黏性泥沙颗粒的絮团发育和沉降过程。

  相似文献   

14.
树木年轮因样本易获取、时间序列长、定年精确、容易保存等优点成为气候水文变化重建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代用资料之一,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根据甘肃省南部白龙江上游流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树轮样芯,建立区域树轮宽度差值年表,重建了白龙江上游区域近239 a来上年7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量序列,分析了1775~2013年该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树轮序列所包含的水文信号。空间相关分析表明:差值年表重建的降水量变化能较好地代表白龙江上游流域降水变化;降水重建序列存在7.6,3.4~3.6,2.4~2.5 a和2.2~2.3 a的准周期变化,这可能与ENSO活动有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对树木径向生长和径流量变化(r=0.699,p0.01)均具有显著影响,树木径向生长对降水量响应要早于径流量变化响应。上述研究不仅揭示了降水影响白龙江上游油松径向生长变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径流量变化,这为研究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受水利工程影响测验断面推流精度及提升H-ADCP流量在线监测系统水平,综合考虑仪器入水深、落差等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推算断面平均流速,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模型参数;同时针对小流量下推流精度低的问题,充分考虑相关性较强的单个流速网格单元,采用机器学习中的LASSO回归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充分挖掘每个网格流速与实测...  相似文献   

16.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habitats constitute the setting in which fluvial biota dwell and thrive. Determin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physical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in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m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river management,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This study determined spatial patterns of physical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for Atlantic and Mediterranean rivers in northern Spain and developed a river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hyd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ata gathered from almost 600 sites following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River Habitat Survey methodology were used. In addition to the usual River Habitat Survey variables, the sequence of hydromorphologic units (i.e., areas exhibiting similar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water velocity and depth), water depths, and widths were recorded. Unmodified reaches were selected computing the Habitat Modification Scor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ere employed to test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es that summarized physical river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with ecological relevance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e., climate, topography, land cover, and geology)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and used to predict physical habitat attributes for all river reaches. The density of hydromorphologic units, flow turbulence, substrate size, and channel dimensions were able to discriminate river classes within the river network, with topography being the main environmental driver of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climate, geology, and land cover were also relevant). This classification scheme could constitute a useful tool to restore physical habitat conditions in modified river reaches.  相似文献   

17.
黄河内蒙古段开河日期预报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内蒙古段的冰情特点进行分析,选用1970—1971年度至2007—2008年度共38个冬季的冰情资料,提取合适的预报因子,分别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黄河内蒙古段的开河日期进行预报。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报样本合格率分别为86.7%和80.0%,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报精度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更适用于黄河内蒙古段开河日期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