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稻田生态种养指在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利用稻田湿地环境适当开展水产养殖或水禽养殖,形成的共生互作、种养结合模式。该模式是提高稻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的重要举措。稻田生态模式主要分为:稻蟹种养模式、稻鱼种养模式和稻鳅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盛夏时节,走进天门,在天门四海生态农业科技稻鳅共生基地中可以看到,稻田里的秧苗,绿油油一片,在每块稻田的四周,却空出宽约80cm、深约40cm的沟渠。据基地负责人顾益朋介绍":这是稻鳅共生模式,就是泥鳅与水稻共生,泥鳅在田中游动,疏松土壤,泥鳅粪还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收获泥鳅的同时,也提高大米质量,增加稻田收入。"  相似文献   

3.
正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濒临江北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境内地势低,河沟纵横,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22万亩,但单一的水稻种植劳动成本高、效益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16年任城区大启发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技术试验,取得了较高的回报。走出了一条稻鳅共生的立体种养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二、"稻鳅共作"模式稻鳅共作就是将稻田进行适当改造(主要是开挖鱼沟和鱼溜),以便在稻田系统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泥鳅的种养模式。这种种养模式在不影响粮食产量的情况下,可亩产泥鳅100kg左右,亩增效1000元以上。并且可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改善土壤条件,提高稻米和水产品的品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是典型的低碳渔业、循环渔业、生态渔业,值  相似文献   

5.
<正>稻(藕)田泥鳅综合种养,是一种种养结合,稻鳅共生、稻鳅互补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是将种稻和养鳅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地重叠在一起,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鳅,实现一田两用、一水两用,不但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达到增粮、增肥、增鱼、增收目的,同时有利于稻田除虫、除草、保肥、松土,减少劳力投入和农药化肥支出,有效减缓污染,  相似文献   

6.
<正>稻田养殖泥鳅是利用“稻、鳅共生互利”的原理,养殖成本低、收效快、经济效益高,是较稻田养鱼更有前途的无公害生态养殖方  相似文献   

7.
<正>稻田养泥鳅,是在稻田实行鳅-稻连作或鳅稻轮作,是生态、高效、环保健康的现代农业种养结合模式。稻田沟中养鳅,沟上田块种稻。泥鳅可为稻田除草、除虫、减少劳力投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进一步促进大悟泥鳅产业发展、提升泥鳅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加强学习交流,7月2日,湖北省大悟县水产局组织泥鳅养殖大户开展了"巡回看"活动。在"巡回看"活动中,先后参观了大悟县城关镇枣棚村"稻鳅共生"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三里城镇李唐生态种养合作社"稻鳅共生"基地、吕王"三原"泥鳅养殖基地、刘集水产名特优苗种繁育基地、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笔者先后在陕西省榆林、汉中、安康三市示范推广稻田生态养殖河蟹、中华鳖、泥鳅、小龙虾等特色水产品种,研究探索稻-蟹、稻-虾、稻-鳖、稻-鳅和稻-鱼五种综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稻鳅轮作、稻渔轮作养殖模式,形成"香草湾"  相似文献   

10.
<正>2012年,我们在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上杨村曹塘下片的100亩稻田里,进行了水稻+泥鳅种养结合模式试验,取得了水稻亩产达500kg,纯收入300元,泥鳅收入8000元,纯收入达4000元的较好效益,现将有关做法总结如下:水稻+泥鳅种养殖模式是在水稻田里通过进行一定的田间工程改造,合理放养一定数量的泥鳅,发挥泥鳅的松土、供肥、除草等功效,实行稻鳅共生,以取得最佳效益的模式。一、项目基本情况在永康市石柱镇上杨村曹塘下片建立水稻+泥鳅模式示范区100亩,分设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研究不同模式下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稻蟹种养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于2017—2018年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辽粳401为试验材料,利用稻蟹种养传统模式(M1)、稻蟹种养优化模式(M2)2种模式及行株距为30cm×16cm(S1)、30cm×18cm(S2)、30cm×20cm(S3)3种移栽密度,分析不同处理下的水稻产量、河蟹产量、河蟹规格及稻田效益。[结果]传统模式在30cm×18cm移栽密度下2年的水稻产量分别为最高的1075 69万kg/hm2、1053 36万kg/hm2;优化模式下,大于100g的雄蟹、雌蟹的数量及规格均高于传统模式,其中在30cm×18cm(S2)、30cm×20cm(S3)数量、规格较高;优化模式下18cm株距密度综合效益分别为2017年最高的5398 54万元/hm2、2018年次高的5195 86万元/hm2,这来源于相对较高的稻谷产量和河蟹收益,而河蟹收益主要由雄蟹大于100g收益和雌蟹小于100g收益两部分组成。[结论]稻蟹种养优化模式采用30cm×18cm移栽密度,可在保障水稻产量的同时提高河蟹的规格和产量,从而获得较高的稻田生态种养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黑龙江省采用县内农作物最高产量计算的产量比系数进行耕地质量分等,出现水田等别低于旱地等别这一不合理现象,研究不同计算方式下的产量比对分等结果的影响,使其等别合理化。[方法]文章以富锦市为研究区,水稻作为基准作物,水稻、玉米和大豆作为指定作物,分别以二级区最高单产和农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计算产量比系数,对比产量比系数调整前后旱地和水田等别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用二级区农作物最高产量计算产量比系数,旱地自然质量等别为6~8等,水田自然质量等别为4~5等,仍出现水田等别低于旱地等别的现象;用农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计算产量比系数,与原有分等结果相比,旱地等别下降1~2个等,水田等别未发生变化,未出现水田等别低于旱地等别的情况,分等结果符合富锦市的实际情况。[结论]寒地黑土区应采用农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计算产量比系数,理论上为《规程》修订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提供支持,实践上为黑龙江省以及整个寒地黑土区的耕地质量分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秸秆还田的效率和综合效益,探讨秸秆还田及化肥配施对水稻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文章设置了无秸秆不施肥(CK)、秸秆全量覆土还田不施肥(S)、无秸秆常规施肥(F)、秸秆全量覆土还田+常规施肥(SF)、秸秆全量覆土还田+常规施肥减15%(SDF) 5个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其经济环境效益。[结果]在经济效益方面,秸秆还田+常规施肥(SF)产量最高,与无秸秆常规施肥(F)相比,增产了2.28%,纯收益增加1.52%,秸秆还田对经济效益有促进作用。在环境效益方面,与无秸秆常规施肥(F)相比,秸秆全量覆土还田+常规施肥(SF)和秸秆全量覆土还田+常规施肥减15%(SDF)显著降低总氮(TN)径流流失总量10.75%和28.67%,总磷(TP)径流流失总量分别降低1.45%和2.90%。[结论]综合经济环境效益得出,在常规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可以实现作物增产增收,农田径流氮磷流失减少,化肥投入品减量。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农区耕地利用形态转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耕地利用转型是农业发展转型和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现代化农区耕地利用形态转型的一般特征,可以为区域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GIS平台,结合耕地利用动态度、区域差异指数、耕地景观格局变化表征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垦区建三江管理局1976~2014年耕地利用形态变化规律。[结果](1)建三江垦区耕地利用可以划分为4种典型形态:耕地散布态、耕地密布态、耕地连布态和耕地满布态,耕地形态转型经历了旱地拓张期(1976~1986年)、水田萌发期(1986~1996年)、水田拓张期(1996~2006年)和旱—水转换期(2006~2014年);(2)旱地拓张期,垦殖率由18.55%猛增至45.96%,旱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18.55%升至44.34%,旱地景观格局集聚度不断提升,水田"零星"镶嵌于研究区内;(3)水田萌发期耕地总量稳中有升,水田面积小幅增加,占耕地面积比重由3.53%提升至6.63%,水田景观破碎度较高;(4)水田拓张期垦殖率基本稳定,新增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地(沼泽地)、草地、林地的垦殖以及旱地转化,水田种植优势明显增强,景观集聚度升高;(5)旱—水转换期,水田比重由29.48%上升至80.90%,主要表现为耕地内部旱地—水田的转变。水田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骤然上升,水田逐渐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逐渐由"破碎化"转向"聚集化"。(6)气候变暖、地貌适宜、经济效益是该区域耕地利用转型的重要原因,但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发展水平、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得耕地利用转型具有区域差异性。[结论]黑龙江省垦区建三江分局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其耕地利用经历了面积逐渐扩展、结构不断调整的形态转型,其本质是农业生产投入规模和强度的提升。耕地利用形态转型规律可以为区域耕地利用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下辽河平原多年的水文、气象及工、农业等资料,采用旱涝指数与正负距平、彭曼—蒙斯特公式、最小月平均径流量、恢复地下水位年需水量等方法计算,着重对下辽河平原用水结构的变化特征、水田用水时空的变化特征及生态需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对下辽河平原水稻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结果表明:下辽河平原用水结构以水田用水为主,在平水年与干旱年水田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最为明显,特别是在干旱年,生态环境用水仅为0.66亿m3,辽阳市、锦州市等生态环境用水为0,无法满足生态需水;下辽河平原生态需水的变化特征为干旱年的生态需水量大于平水年,在不同水文年型中下辽河平原生态需水的恢复量变化特征为干旱年中生态需水的恢复量大于平水年;对该区水稻生产布局做出合理的调整,在平水年水田需削减9.15万hm2/a,干旱年水田需削减10.623万hm2/a,锦州市水田削减量占本市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最大。该研究结果对防止生态环境问题恶化、优化下辽河平原农业种植结构、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indispensable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food security in sub‐Saharan Africa (SS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rice production training in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SRI) on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scale rice farmers in a rainfed area of Tanzania. Utilizing the plot level variation, we employ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raining on technology adoption, productivity, and profitability. We also estimate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 with plot fixed effects using recall panel data covering the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e found that trainees achieved an average paddy yield of 4.7 tons per hectare and rice profit of 191.5 USD per hectare on the plots where new technologies were adopted, which is higher by about 1.3–1.8 tons and 119–137 USD per hectare than on the other plots. Our study suggests the high potential of transforming favorable rainfed rice growing areas in SSA so as to achieve a rice Green Revolution through training in modern input use and improved agronomic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7.
生态渔业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田进行基本工程建设后,实行稻、鱼、果、菜、萍的、养殖优化组合,营造最佳生态系统,提高土地、水、光能、空间等资源利用率,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水田作为三峡库区重要的耕地类型与湿地景观,对保障该区的粮食和生态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水田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为农业结构调整、水田经营政策的制定以及保障库区生态系统的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 文章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1990年、2005年、2015年土地利用图像,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以及景观指数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在不同时段水田的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 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田面积为5 267.94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70 %,平均坡度为11.87°,其中丘陵地区水田面积分最大,不同区县间水田面积差异显著。(2)近25 年草地、建设用地和水田间发生显著转移,1990—2005年水田主要转向旱地,2005—2015年水田主要转向建设用地,且转出面积大于转入面积,水田的总面积持续减少。(3)近25年来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田面积的核密度分布呈现“西密东疏”“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1990年水田分布的聚集区表现为江津和长寿2个核心分布带;2005—2015年江津的核密度值由高密度区转变为低密度区,水田分布的聚集区仅剩长寿核心分布带。(4)在7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水田的景观优势度居于中间位置,随着水田面积不断减少,水田景观的破碎化进一步扩大。结论 从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必须稳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水田面积,充分发挥水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9.
Societal metabolism and land use are significant and interrelated issues, and play a rol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 a society's metabolism relates to local land use is typically affected by the particular context of the society under study, which is usually shap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economic, ecological, cultural, technologic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 decreasing per capita consumption of rice and increasing per capita consumption of wheat flour and meat – on the use of paddy fields in Taiwan. Although rice is grown domestically, wheat, which is a substitute for rice, is mainly imported. Moreover, the domestic livestock industry depends heavily on imported crops for low-cost feed. Accordingly, dietary changes hav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demand for local paddy fields to grow crops. Additionally, the diversion of paddy fields to grow forage crops, which has been promoted by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by guaranteeing prices for feed maize for 14 years, was discouraged when Taiwan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 2002, as Taiwan was required at that time to reduce by 20% its aggregate measure of support. The presented Taiwan case provides an empirical example of how a change in input characteristics (supply sources in a spatial dimension) of societal metabolism can, together with other factors, significantly affect local paddy fields, and discusses the underlying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旱、薄、粗、单、低、穷"状态。灌溉农业因其高产特征为解决低盖度草场及禁牧造成的饲草料短缺问题提供途径。探究水源开发条件下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确定有效用水量以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是协调农牧交错带生产稳定发展与生态矛盾的关键途径之一。[方法]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对盐池县皖记沟村下辖5个自然村进行灌溉农业相关调查,结合LSD、T检验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现有滴灌条件下,研究村域内作物产量由气候条件主导,各自然村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在1 200~12 750(kg/hm~2)之间大幅波动;不同土质及农艺差异会导致各自然村之间产量的差异;当节水灌溉的灌溉定额在2 245.5~6 888m~3/hm~2时,节水灌溉既有效也具有很好的产出效益;从地下水年补给量供给平衡而言,研究区内不适宜大范围发展灌溉农业。[结论]气候及土质等因素共同影响农牧交错带灌溉作物产量,同时灌溉农业应合理布局以实现作物最大产出以及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