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利用2010~2019年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业务的353家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产生了显著降低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政策效果,且对具有自然资源寻求投资动机、产权为国有性质以及投资于"一带"沿线国家...  相似文献   

2.
选取"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2010~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法,比较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升级会抑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链低端环节进行投资存在被"替代"风险;东道国产业结构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诱发作用仅在已承接较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存在,且第二产业的诱发力最强,中国企业进入第二产业具有较强的相对优势和较小的投资风险;"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诱发作用比"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更为显著,但"海上丝绸之路"的区位要素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发达经济体和亚洲经济体,分布地区相对集中,存在地区差异。本文采用K-M分析方法、COX比例风险模型和Weibull生存分析模型,基于东道国语言相通与否、发达与否,以及是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三个视角,探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持续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东道国语言相通地区、发达地区和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上市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持续时间较长;东道国中国企业数、地理距离、企业投资广度对投资持续时间促进作用差异,以及东道国外资净流入、市场规模、企业出口额、企业规模负面影响差异,导致了对外直接投资持续时间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4.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加快了对东盟投资步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仅要研究其影响因素和区位选择,更要分析其所面临的风险。本文基于政治风险的4个维度(政府稳定性、投资环境、法制水平、政府管理质量)展开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以政治风险偏好型为主;东盟地区政府稳定性越强、投资环境越好以及政府管理质量越高的东道国越难以吸引中国企业投资;中国企业对东道国的法制水平关注度不高。基于此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规模将会持续扩大,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根据2003-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43个国家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矫正误差(PCSE)方法估计,重点研究东道国政治风险、文化距离和双边关系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并将样本分为“新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比较两条路线上的异同。研究发现:双边政治关系与我国OFDI显著正相关;中国对“一带一路”的OFDI一般集中于政治风险高、文化距离近、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原因在于东道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与东道国良好的双边关系降低了投资风险;地理距离对中国投资有负影响,中国对东道国出口对OFDI有促进作用。此外,政治风险、文化距离和地理距离对OFDI的影响在“一带一路”两条路线上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不仅影响着国内经济发展,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经济格局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简要介绍,进而分析其经济金融效应,主要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等。  相似文献   

7.
按东道国研发资本密集程度划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不同作用和机理,并利用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都能够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通过人力资本消化吸收;虽然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但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对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渠道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具有显著的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6~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47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结合跨国公司与组织学习理论,系统考察包括地理及制度性因素在内的"新进入者劣势"对中国"一带一路"直接投资的影响作用,验证对外直接投资累积学习效应及其对"新进入者劣势"的调节作用;同时利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五通指数",系统考察互联互通对中国企业"新进入者劣势"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除经济距离外,其他距离因素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累积学习经验及"五通指数"在经济和地理距离方面的调节作用较为明显。企业自身学习经验的累积以及政府在政策、经贸、人文、基础设施方面的互联互通均有助于促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新进入者劣势"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造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应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制度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水平.总体来看,中国偏向对政治制度较差、 治理水平较低的国家进行投资.同时,中国企业偏向投资"一带一路"沿线与中国政治和经济制度差距相对较小的国家.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表现为负值,即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存在相互竞争、 相互挤出的效应,本文认为复合型FDI的存在以及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过度集中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深化了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步伐加快,知识产权纠纷也日益增多.如何在推进过程中有效保护中国知识产权,提升中国知识产权影响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从腐败程度、政治风险和法治水平三个维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度质量进行了测度,发现总体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是高腐败地带和高政治风险之路,而且是低法治水平区域。然而,面对沿线国家较高的制度风险,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后正在更加积极的"走出去"。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进行了解释,指出中国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地"走出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投资规模、投资效率和投资潜力是高质量投资的核心内容,在推进"一带一路"倡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基于2011~2017年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的OFDI数据,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质量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为提升中国对外投资效率和发掘投资潜力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也为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产业合作明确方向。研究结果显示:就投资规模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总量越大时,将显著吸引中国对该类东道国的OFDI,但中国与"一带一路"东道国距离以及东道国自身的经济自由度越高,反而会降低对中国OFDI的吸引力;就投资效率而言,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顺梯度OFDI效率没有明显提升,但逆梯度OFDI效率有稳定上升;就投资潜力而言,中国需要挖掘对东亚、中亚、南亚以及东盟地区投资的新增长点和投资新契机,目前中国对独联体地区的投资相对薄弱,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OFDI格局重构提供了历史新机遇。"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OFDI格局重构对中国经济转型及全球经贸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实现中国OFDI格局重构,已成为当前中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OFDI统计数据,分析中国OFDI格局重构的思路,并提出中国OFDI格局重构的实现机制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企业积极贯彻党和政府"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积极拓展对外投资渠道与模式,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危机与风险并存,我国企业也面临种种挑战。针对我国企业境外投资中存在众多法律风险,本文试图从国家法制和相关企业运行这两个层面进行相关风险防控对策及法律方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加开放的经济生态,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奠定了基础.以2012-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与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备案结果公开名录》中企业的匹配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从企业技术效率视角探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显著提升OFDI企业技术效率;企业竞争地位和数字金融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对OFDI企业技术效率的提升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OFDI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以及企业竞争地位、数字金融发展作用机制的发挥,因企业内在异质性、所处行业及区域异质性而存在差异.从企业技术效率角度深入评估"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效应,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OFDI企业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OFDI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效应的异质性,另一方面也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走出去企业与东道国在多领域广泛开展PPP项目合作,由于PPP项目周期长、"一带一路"倡议特殊风险,法律争端解决面临层层障碍。考察现有的解决路径,国内法框架下有协商或调解、国内诉讼或仲裁、国内行政手段。国际法框架下有双边或多边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国际投资仲裁、外交保护等方式。探究"一带一路"倡议PPP争端创新解决路径,首先可在现有的争端解决机制利弊分析基础上,优先选择ICSID机制或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同时可考虑将协商、调解机制作为前置程序。其次在未来时机成熟时科学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专属的争端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对"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域物流经济发展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讨,阐述了"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针对在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当中所存在的区域国家众多,协调难度较大、丝路班列竞争严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提出了出台物流发展实施政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等应对策略。最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域物流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主营业务的效率和收益上,也体现于企业的对外投资能力。对外投资已逐步成为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组成部分,在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升级转型以及多元化拓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现阶段对外投资的机遇是很多的,但是我们企业对外投资必须考虑可能的风险,在把握住机遇的同时,也要控制好风险。鉴于此,笔者将基于当下企业投资项目内部控制和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并结合自身的行业经验及理论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给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和完善投资项目的内控和管理水平,减少经营风险并加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建设都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性。自2013年启动以来,自贸区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开放等多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但是,各个自贸区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自贸区对接"一带一路"物流体系不完善,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关手续繁琐、效率低下,金融业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需对自贸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统筹协调,完善自贸区对接"一带一路"物流体系建设,提升自贸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合作水平,以自贸区为依托,加强跨域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经济发展背景下,开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域,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境外经贸合作创新了对外投资的合作模式,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开放发展,有利于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的发展,实现"一带一路"的重要发展目标.境外经贸区域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样复杂的环境,需要克服经贸区投资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