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孟健 《大众商务》2022,(2):107-109
随着全球金融风波的袭来,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政府积极出台了各项财政、货币的政策进行应对,发挥政府举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严格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积极、稳妥地化解累积的债务风险。但即便如此我国各地政府目前还是面临着严重的债务危机,如何对这些债务风险进行预警和管理,成为各...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关键在于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基于绩效将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有机结合,对专项债券项目实施绩效管理,是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尽管当前我国专项债券项目绩效管理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专项债券加快发行和使用的过程中仍出现了一定的风险隐患.用好专项债券需要在项目源头把控、差异化绩效管理、财政与金融协同、风险防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本文立足我国国情,提出特殊时期完善专项债券绩效管理体制、机制的总体构建,具体包括:明确项目性质定位、完善绩效指标体系、加强绩效监控、建立财政与金融协同机制以及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绩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我国预算法修改后,允许省级政府发行地方债券,因此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同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论述了预算法修改涉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内容,分析了预算法修改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立全口径债务预算管理与分级控制机制、逐步建立地方政府财政破产制度、以中期预算管理为核心严格控制隐性债务增长,以及完善党政官员任期与责任追究制度等政策建议,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促进我国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2009年经济刺激政策的契机之下,地方融资平台在全国各地一派燎原之势。然而,繁荣之下已是风险暗涌。2009年下半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能带来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已引起了监管层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从体制上改变地方财政积弱状况;要明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经营性质和功能定位;要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全面摸底,分清类别;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制度;借鉴国外债券经验,推动地方债务透明化;培育更多的新经济增长点来化解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5.
虽然我国规定地方不允许发行债券,不许列赤字,但是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变相的方式大量举债,地方债务规模急剧扩张,地方投融资平台规模不断扩大,潜在的风险很大。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已严重的影响了本级财政的运转,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最大的潜在风险因素之一,各方对由此引发的债务风险颇为关注。本文主要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有效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由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面临着新的财政风险。文章首先分析了供给侧改革实施给地方政府财政带来的新变化,包括: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融资成本上升;其次考察了这些新变化可能产生的地方债务风险、PPP项目融资风险和地方财政部门行政风险;最后针对这些财政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外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财政)行为也会像市场行为一样产生外部性,正如市场主体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产生市场外部性一样,财政外部性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各级政府追求自身财政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本文从财政外部性的理论分析入手,指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状况是诱发我国财政外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具体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政府闻、政府与市场间外部化的各种途径。最后借鉴克服市场外部性的经验,提出了矫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外部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方政府负债具有规模庞大、区域性、复杂性、层次性、传递性等特点。造成地方政府负债的原因,主要是投资体制改革滞后、财政体制存在问题以及经济和社会风险转嫁等。防范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负债,要清查债务存量,进行分类化解,完善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现行投融资体制,压缩政府投资范围,建立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监控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9.
在稳增长与防风险双重目标下,文章从债务压力、偿债能力及经济增长潜力3个维度,选择14个指标,构建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进而从省域层面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债务风险进行了评估,并以3倍标准差来划分预警区间,对各省市进行了风险标识。结果显示, 31个省市都处于风险可控区,同时还得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经济发达程度呈现较强的负相关性、地方政府举债的经济增长效应已完全弱化、负债率越高的省市经济增长潜力越弱的结论。基于这些结论,提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问题凸显,风险不断积聚,遵循“控增量,化存量”的指导思想对其加以清理应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当务之急.从更长远考虑,在承认地方政府债务具有一定“合理成分”①的前提下,通过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实现财力与事权的匹配以及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体制保障;同时,构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强化监管是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后的常规性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前经济压力持续增大,政府专项债券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更是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关键举措。目前地方投资需求持续不断加大,同时也出现了有些项目存在缺乏监督、信息披露不齐全、资金闲置支出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加强专项债券绩效管理和风险控制显得尤其重要。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性债务管理绩效体系,不断完善地方专项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形成有效的专项债券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2.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财政困难和债务危机是当前我国财政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债务风险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核心。本文介绍了美国等国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一些情况,以期对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末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国家为达到7.5%的经济增长目标,再次运用财政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将导致中国已存在的地方债务规模迅速扩大,地方融资平台筹集资金模式导致的地方债务趋于隐性化。本文在参考借鉴国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改革的思路和发行模式。  相似文献   

14.
略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均有数量不等的债务存在,且债务数额呈上升趋势,地方债务风险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要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必须理顺政府与市场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国家债务监测体系,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归口管理,完善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编制财政风险预算.建立财政风险基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财政困难和债务危机是当前我国财政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债务风险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核心。造成地方政府债务过重、财政陷于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对称,并且没有规范的制度化融资渠道。从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现状来看,无论是单一制或是联邦制国  相似文献   

16.
分税制改革以来,土地财政模式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增加了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在特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一种选择,具有合理性,但也存在负面影响。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两方面入手分析可知,土地财政可以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且对经济结构存在扭曲效应,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土地财政必须从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方面转型。  相似文献   

17.
新《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开列赤字和举借债务,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的财政运行可能也进入到了收支矛盾加大、赤字持续存在的“新常态”,由于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融资,因此地方政府债券的可持续性规模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构建相应模型可以得出,地方政府的负债率主要取决于基本赤字率、债券利率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三个指标,经过估算,在相对乐观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负债率到2020年可降低至21.76%,在相对悲观的情况下,可升高至25.19%,而这一区间基本是可持续和可控的.但是,地方债务的短期流动性风险却基本不可避免,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和化解.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的推进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地方政府日益加重的财政负担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凸显。尽管学者们提出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解决地方债务,但是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风险监管不健全导致该制度存在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偿债风险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设计一套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和法律规范制度。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地方债务的规模已十分庞大,并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不但偿债压力大、债务结构不合理,而且债务隐性化趋势明显、管理混乱,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我国地方债务的累积及其风险的扩张,将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降低经济发展质量,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使经济保持较高的通胀率,引发高房价问题,不利于收入分配的改革,并恶化政府和金融体系的信用。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是多元的,包括财政体制、预算软约束、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困难、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政绩考核机制等。控制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在短期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引进民间资本和出售地方国有资产方式快速筹集偿债资金以尽快偿债;在长期则必须进行实质性改革,如构建市场化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分税体制、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举债管理约束、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自2010年审计报告首次披露地方政府债务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状况及其风险获得全社会高度关注。目前,地方政府债务呈现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特点,部分地区债务负担重、风险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产生与政府职能转变、财政体制、治理机制、债务管理等问题密切相关,必须在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行财政体制、官员考核晋升机制、政府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化解可能存在的债务风险,发挥地方政府债务的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