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楼市》2014,(7):14
正近日,被誉为"中国地产节"的中国住交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圆满结束,日立中央空调在此次盛会上第四次荣获了中国房地产工程采购"金伙伴"奖,被评为优选战略供应商。据悉,该奖项自2010年开始评选以来,到2013年共进行四届评选,海信日立也成为了四次全部获奖的大满贯企业。本次住交会云集了众多知名地产企业高管以及专家学者,会议就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房地产市场发展作了分析预测,并且通过地产风云人物对话,对中国建筑以及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作了诠释。会上颁发的第四届中  相似文献   

2.
威龄 《企业文化》2005,(2):12-13
204年12月初,冰箱新军海信在业界首次推出集众多 专利于一身、被称为 "专利王" 的高端变频冰箱--海信 BCD239BP。海信冰箱主抓技术研发的副总经理李砚泉介绍 说,海信变频冰箱方阵目前已经形成四大系列16个品种的产 品布局,给2004年中国变频冰箱元年年尾划上了一个漂亮的 句号。  相似文献   

3.
梁宵 《中国企业家》2023,(12):65-68
<正>全球化策略重整,只是海信正在进行中的深层改革一角2023年2月,在加入海信近26年后,51岁的贾少谦成为海信集团新一任董事长。此时的海信,已是一家年营收近2000亿元、员工总数超10万人的综合性集团企业,旗下拥有四家上市公司,to C、to B业务双轮并进,奔向2025年“再造一个海信”的目标。机会摆在眼前:在传统家电业务持续增长的同时,海信的商用显示、智能交通、精准医疗、光通信、汽车电子等多项新兴业务成为业绩接力的“第二增长点”;海信视像旗下的信芯微公司即将成为第五家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4.
海信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战略调整,1999年、2001年、2004年,最终形成了传统板块向高端产品靠拢、产业链向高技术构成延伸、产业架构整体向高科技转移的态势。既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把国际市场当作海信的"命",又要从当前利益出发,把国际市场当作海信生存的每一顿“饭”。  相似文献   

5.
《江苏企业管理》2006,(5):11-13
海信的前身是建于1969年的地方国营青岛无线电二厂,1994年更名为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十几年来,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厚健率领海信将生产经营范围由电视机逐步扩展到空调器、软件、计算机、移动通信、冰箱、房地产等领域,至今已发展成为以电子信息和家电为主导产业、在国内外拥有20多个子公司的国有特大型跨国集团。公司连续十年位居中国电子企业十强之一,海信(Hisense)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电视、空调、计算机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海信的突出业绩,  相似文献   

6.
刘涛 《中国企业家》2005,(11):53-54
刘庆华的典型性在于:营销背景、成长于公司内部、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形成自己的套路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成长于企业内部,受命在对海外运营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形之下,刘庆华可谓《中国企业家》追寻到的“海外少帅”的一类典型。刘庆华成长在海信年轻人挑大梁的时代,属于1995年前后进入海信并很快担当重任的一批少帅之一。理工科出身的他由于性格内敛,曾被定义为“根本做不了销售”,但不到5年他就成为海信国内销售部副总经理。2000年,中国一批成熟的家电企业开始真正向海外扩张, 海信踩上了这个点,而刘庆华踩上了海信的这个点。这一年10 月,刘庆华被调往海信进出口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当时只有  相似文献   

7.
靠产品赢得合作 2005年,惠普走遍中国大江南北的彩电企业,找寻自己的平板电视合作伙伴。海信就是其中被惠普专家多次重点考察的企业之一。海信在2001年就提出了三精战略:产品精美、过程精细、管理精益求精,但是和惠普的管理比起来,总是感觉缺少内涵和支撑。海信的高层在认真研究之后决定:必须争取到和惠普的合作,不仅获得惠普的大订单,也寻求海信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海信的国际化战略修炼基本功。  相似文献   

8.
海信成立于1969年,经过30多年的积累与沉淀,逐步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以技术与人才为共享平台的家电、通讯、IT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年销售收入300多亿的有国际化雏形的跨国企业,也形成了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总结海信3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市场经济以来的十几年,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技术创新是海信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与保障。  相似文献   

9.
中国今天有了自己的“全国质量管理奖”。青岛海尔集团、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港务局、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五家企业荣获首届全国质量管理奖。据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会长陈邦柱介绍,全国质量奖评选内容包括企业的领导与经营战略、资源管理、过程管理、信息和经营结果五个部分,注重审核的是企业的战略策划、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设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直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控制,注重审核企业运作绩效、满足顾客需要和持续改进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变化时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发展潜能。根据评选办法,全国…  相似文献   

10.
海信成立于1969年,经过30多年的积累与沉淀.逐步形成了今天以技术与人才为共享平台的家电、通讯、IT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年销售收入300多亿元的有国际化雏形的跨国企业.也形成了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总结海信3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十几年.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技术创新是海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与保障。  相似文献   

11.
2000年质量月中,青岛海信计算机有限公司郑州办事处注重产品的售后工作,加大对用户的服务力度,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海信推出“天天服务系统”以来,海信计算机宣称要做PC服务第一品牌。海信计算机郑州办事处一改以往PC厂家在服务方面“售前含糊其辞,售后百般推托”的作法。积极在售前就明明白白地宣传保修条款,使用户购买时已经了解自身的权力和义务。同时,作为重要的保障措施,海信对服务人员进行编号,配  相似文献   

12.
海信的成绩,源于它对技术创新的执著.技术创新一直是海信孜孜不倦的追求,"技术是根、人才是本"在海信早已达成了共识.技术的载体是人,只有人的潜力发挥好,技术才可能做好.以"技术立企"闻名的海信处处显露出对技术人才的爱护,因为人才的发展恰恰就是企业发展的缩影.海信时时把技术人才奉为企业的珍宝,因为海信明白技术人才恰恰是海信不断掀起技术创新浪潮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丁洪 《财会通讯》2009,(3):101-102
一、海信集团收购科龙电器的过程及结果 海信收购科龙被称为国内家电业规模最大、收购资金最多、难度最大的“并购”案,并购企业的规模(被购目标年销售额84亿元)和并购金额(收购金额为9亿元)双双创下了中国家电并购史新高。2006年4月24日,科龙发出了关于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海信空调有限公司股份转让补充协议二的公告之后,作为收购方的海信空调有限公司之母公司——海信集团正式对外宣布,海信空调有限公司以6.8亿元最终完成对格林柯尔持有的科龙股份的收购,股权过户手续计划在2006年5月1日前正式完成。  相似文献   

14.
1995年7月19日.海信地产悄然诞生。没有众星捧月般的宠爱.没有人流如潮般的庆贺.当时谁也不能断言它会拥有辉煌的未来。 “十年磨一剑”.十年后海信地产从起跑到领跑,已成为青岛地产老大。伴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海信地产的品牌知名度也得到快速提升,海信地产正以其速度,以其品牌优势赚取极大的口碑和市场美誉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海信的成绩,源于它对技术创新的执著。技术创新一直是海信孜孜不倦的追求,“技术是根、人才是本”在海信早已达成了共识。技术的载体是人,只有人的潜力发挥好,技术才可能做好。以“技术立企”闻名的海信处处显露出对技术人才的爱护,因为人才的发展恰恰就是企业发展的缩影。海信时时把技术人才奉为企业的珍宝,因为海信明白技术人才恰恰是海信不断掀起技术创新浪潮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海信的成绩,源于它对技术创新的执著。技术创新一直是海信孜孜不倦的追求,"技术是根、人才是本"在海信早已达成了共识。技术的载体是人,只有人的潜力发挥好,技术才可能做好。以"技术立企"闻名的海信处处显露出对技术人才的爱护,因为人才的发展恰恰就是企业发展的缩影。海信时时把技术人才奉为企业的珍宝,因为海信明白技术人才恰恰是海信不断掀起技术创新浪潮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吴晓燕 《经营者》2006,(1):16-16
时年54岁的于淑珉,从2000年出任执行总裁开始,其韧性的"执行力"、敏感的"创新力"给稳健的海信增添了别样充满活力的色彩。最近,她又为海信添新喜。  相似文献   

18.
<正>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成功,只有奋斗当中的成功,只有在危机面前保持清醒头脑的成功贾少谦是“土生土长”的海信人。2023年2月,在加入海信近26年后,51岁的他成为海信集团新一任董事长。此时的海信也正站上新的发展起点:这家曾经电视独大的黑电企业已成长为“黑白通吃”的综合家电产业集团;在to C业务持续增长的同时,包括商用显示、智能交通、精准医疗、光通信等板块的to B业务渐次崭露头角;作为战略重点的国际化不断提速,2022年的海外业务占比达41%,80%以上为自主品牌——此时距离海信老董事长周厚健提出“大头在海外”的设想,已历经近20年的“长征”。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11月18日,海信和日立握手———正式签约成立新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共同开发生产商用空调。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和房地产业的持续升温,2002年我国商用空调市场以12%的速度增长,其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前景足以令一些企业心动。据悉,海信和日立双方计划用5至8年的时间,建立一个面向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商用空调生产基地,并达到10万套的年产能力。预计到2005年海信日立商用空调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2010年达到40亿元。海信、日立联手开发商用空调  相似文献   

20.
张刚  贺大卓 《英才》2008,(1):40-48
2007年3月底之前,海信集团与海信科龙的资产重组将尘埃落定。发生在2005年前后中国制造业足以影响行业格局的两起重大并购事件——联想收购IBM PC部门、海信收购“问题科龙”,即使在2年以后,仍然足够吸引眼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