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发现,首先,从静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考察来看,中印制成品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的模式为主。其次,从动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考察来看,中印的贸易增长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不能纠正贸易不平衡性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找到更能真实反映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中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发现,首先,从静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考察来看,中印制成品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的模式为主.其次,从动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考察来看,中印的贸易增长主要是以产业问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不能纠正贸易不平衡性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找到更能真实反映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成品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林琳 《世界经济研究》2005,105(2):39-43
随着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产业内贸易在中国时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日趋活跃。本文从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入手,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跨国和跨产业的对比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士举 《北方经济》2008,(20):53-55
近年来江苏省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根据江苏省2000—2006年数据,通过对工业制成品及其各个不同产品项目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对产业内贸易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江苏产业内贸易的总体状况,发现江苏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以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模式为主,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对如何更好地发展江苏工业制成品贸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际贸易的产生,最初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社会形态的进一步演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指导之下,资本家们便开始在国际范围内转移生产要素,以寻求低成本高利润的空间。本文旨在探索产业间、产业内以及产品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要素禀赋的差异性正在弱化,规模经济日趋重要,大多数产品为满足国家之间不同购买需求日趋差异化,技术变化也不断向各行业渗透。双方在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步从传统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本文借助现有统计数据,揭示中国与东盟国家逐步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探讨形成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以及进一步发展产业内贸易的有利弊因素,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韩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内贸易也迅速发展。本文利用1992--2005年的贸易数据,从发展趋势、行业分布等多角度、多层次的计算中全面揭示中韩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内部结构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利用 GL 指数,揭示出我国汽车工业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分析结果从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角度,对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汽车工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贸易的频繁化,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双方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比重不断上升.近几年,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重点逐渐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倾斜.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组成的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的贸易也正在由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并逐渐显示其主导地位.那么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如何、我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更好地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等这些都将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把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性和垂直性两种,并利用修改后的Grubel和Lloyd指数,计算了我国与14个主要贸易伙伴的总产业内贸易、水平性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根据本文的研究,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以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其比重达到80%;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小,一般都不超过10%。与此同时,本文还时影响我国总产业内贸易、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我国总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与平均市场规模、外国投资、人力资本正相关;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与平均市场规模、外国投资正相关。地理空间位置与它们都存在负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在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十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国际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上的统计资料,研究了我国五大类农产品的贸易发展及其在全球贸易中的变化,从而探讨我国农产品贸易在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地位及其变化。结果发现:一是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较快,占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上升;二是大宗农产品中的油籽与植物油和棉花进口比重偏大;三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增长速度差异很大;四是我国部分农产品进出口增长速度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3.
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及走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中,中美经贸关系一直令人瞩目。这是因为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贸易伙伴,其在全球产出中约占27%,在世界贸易中约占18%;而中国则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其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5%。中美两国的对外贸易之和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达到了23%。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不仅对双方国家的经济增长、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增长都影响重大。中国入世后,两国双边经贸发展势头总体良好,但摩擦仍不断。中美两国经贸摩擦症结何在?其未来走势如何?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罗莎 《开放导报》2001,(11):21-22
根据WTO反倾销委员会统计,在各成员所进行的反倾销调查案件中,中国是被国外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95~2010年的季度数据对我国加入WTO前后出口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协整检验显示,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出口与经济增长间均为正向相关;加入WTO之后,初级产品出口与经济增长为负相关,工业制成品出口与经济增长则为正相关。格兰杰因果检验则显示,在加入WTO前后,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出口与经济增长都互为因果。实证分析结果说明,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外贸环境日益改善,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这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出口总量的提高以及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国入世后面临的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特点和实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运用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2000~2007年中国的总体、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分别加以测度,然后运用面板数据从国家特征角度对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进行跨时期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不平衡是影响我国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国家特征因素,其中,经济规模与我国产业内贸易尤其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且显著性有增强趋势;外商直接投与我国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且影响程度有减弱趋势;贸易不平衡与我国总体、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都呈明显负相关,且影响程度有增强趋势。另外,地理位置和政治文化因素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于培伟 《改革》2005,(1):64-68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三年多来,通过履行义务与享受权利相结合,积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增强了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提高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但应对工作才刚刚破题,进入后过渡期,需要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更加突出地强调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创新管理等,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立足于做好长期应对工作,全面提高应对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1955年9月,日本加入了关贸总协定(GATT),当时日本经济刚刚恢复到战前水平,国际竞争能力尚处在稚弱阶段。日本政府在世界经济自由化的压力下,制定了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的产业政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创造了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亚太模式”的典型,实现了由封闭型经济体制向开放型经济体制的转变,进而推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电子类产品的进出口数值都很大,且出口值大于进口值。电子类产品属于人力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此类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本文对1990年至2003年中日、中美、中韩之间电子类产品(SITC#76类)的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出相应的GL指数和TSC系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该类产品上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和竞争力水平。分析的结果是,我国与三国之间电子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由加工贸易带动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并且我国在该类产品上并不具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