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制成品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林琳 《世界经济研究》2005,105(2):39-43
随着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产业内贸易在中国时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日趋活跃。本文从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入手,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跨国和跨产业的对比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士举 《北方经济》2008,(20):53-55
近年来江苏省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根据江苏省2000—2006年数据,通过对工业制成品及其各个不同产品项目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对产业内贸易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江苏产业内贸易的总体状况,发现江苏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以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模式为主,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对如何更好地发展江苏工业制成品贸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MS、TC、CA指数测算了中、哈两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及双边贸易竞争力,用IIT指数测算了中、哈产业内(产品内)贸易情况。分析得出:中国对哈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种类具有绝对优势,但贸易额比重不足1/2,而哈方贸易竞争力依赖于少数产品的大量出口;中国对哈国制成品贸易竞争力全面占优,不仅产品种类多,而且贸易额占比也远远高于哈方;中哈产品内贸易品种甚少,贸易比重甚低,且近5年内还有所下降;除"资源型制成品"外,属产品内贸易的工业制成品均为中低技术产品。为此,促进中哈贸易应放松管制和推进贸易便利化,优先解决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的协调执行和层次提升,稳步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与结构,认为中国与东盟近10年来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双边贸易总量、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同时工业制成品中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额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在不断增加,而且存在着大量的产业内贸易。但是在对双边主要贸易产品的IIT指数测算中发现,与同质产品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相比,质量与价格有所差异的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澳大利亚制成品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澳正在进行的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磋商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初级产品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已成为共识,但双方在制成品上的贸易强度、互补程度等各个方面需要作一个全面的分析。本文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基础上,利用贸易强度指数、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对双方的制成品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显示:双方制成品贸易较密切,存在相当大程度的互补性,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不过,双方的产业内贸易还需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发现,首先,从静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考察来看,中印制成品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的模式为主.其次,从动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考察来看,中印的贸易增长主要是以产业问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不能纠正贸易不平衡性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找到更能真实反映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1999~2008年中澳产业内贸易指数及其变动情况分析,发现中澳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较低且有下降趋势,中澳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部分工业制成品的贸易上。运用GHM方法进一步分析两国产业内贸易结构,发现两国一些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行业也主要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针对这一低层次的分工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进一步改善两国的贸易状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发现,首先,从静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考察来看,中印制成品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的模式为主。其次,从动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考察来看,中印的贸易增长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不能纠正贸易不平衡性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找到更能真实反映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1988~2008年中日贸易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两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制成品特别是SITC5+7类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尤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中日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且中国在中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整体居于贸易劣势地位。对中日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显示:中日人均GDP差异、市场规模以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产业内贸易正相关,而中日市场规模差异与中日产业内贸易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韩国是亚洲经济发展先行者,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导致两国贸易结构和在国际市场地位发生相应的变化。结合中韩两国贸易结构特点,分析发现:中韩双边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工业制成品贸易在两国贸易增长中起主导作用;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发展较快,钢铁、机械制品等产业内贸易有助于提高两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两国优势产业如电子产品、钢铁制品和纺织服装等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