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别名:赤斑病、红斑病、腹甲红肿病、气单胞菌症。2.病因: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是该病病原之一,也有人认为该病为病毒引起,也有人认为存在其他病原体。常因捕捞运输、撕咬或池底堤岸粗糙使腹部受伤病原体感染而导致该病发生。3.症状:病鳖腹部有出血性红斑,重者溃烂,露出骨甲板;背甲失去光泽,有不规则的沟纹,严重时出现糜烂状增生物,溃烂出血;口鼻发炎充血,舌呈红色,咽部红肿;肝脏呈紫黑色,严重淤血,肾脏严重变性,血管扩张,甚至出血,肠道发炎充血,内无食,病鳖停食,反应迟钝,常一动不动地躺在池塘斜坡、晒台或食台上,极易捕捉,该类鳖一般2—3…  相似文献   

2.
<正> 众所周知,鳖种(稚、幼鳖)是养鳖业的基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调控,养鳖业的蓬勃发展,天然鳖种越来越少。人们所采取的自繁、自育、自养一条龙生产模式均利用了不同程度的集约化手段,导致鳖种质量大幅度下降,性状退化,抗病力减弱。再加上超负荷的利用有限水体、病原区系的相互流通,鳖病的相互感染,都成为鳖病的发生和流行的潜在危机。故及时正确诊断鳖病,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将是今后健康养鳖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4.
提高黄沙鳖稚鳖成活率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沙鳖稚鳖由于个体小,体质嫩弱,应变能力差,是多种鳖病的易发阶段,是养殖中的难点。以下谈谈提高稚鳖成活率之几点技术要点,供广大黄沙鳖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养鳖业发展迅速,台湾稚鳖大量引进大陆,不少养殖户在放养时不精心科学操作,结果诱发各种疾病,造成成活率偏低。笔者总结几年的实践经验,供同行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 稚鳖的饲养是人工养鳖的关键一环,由于刚孵出不久,稚鳖体小(约3克左右)。幼嫩,在饲养期间很容易发病,而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根据我们这些年来一直采取一种仿野生态环境的养殖,使甲鱼在生态上长期处于最佳状态,发病很少,所以须创造一种仿野生态环境,水质是关键,从而使之良好生长,对于仿野生态饲养中的各个环节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红底板病和白底板病病原和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8.
9.
<正> 提高稚鳖成活率是人工养鳖的重要一环,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好稚鳖的暂养。 孵化出的稚鳖要经过7天暂养后再入稚鳖池养殖。首先对出壳的稚鳖可用万分之一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分钟后再放入暂养盆中。一般水深3—5厘米左右,每平方米可放稚鳖150只,从第三天开始投喂一些水蚤、熟蛋黄、蚯蚓等,也可喂专用稚鳖配合饲料,每天投喂量,鲜活饲料为稚鳖总重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中华鳖白底板和红底板病在全国许多地区暴发流行,给养鳖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广东省东莞市水产局等专家研究中华鳖白底板和红底板病致病性,经研究认为,中华  相似文献   

11.
<正> 由于鳖有自相残食的习性,养殖中按不同大小规格分级饲养十分必要,同一池中鳖的规格要基本一致,以免弱肉强食。养鳖生产一般可分为稚鳖、二龄幼鳖、三龄幼鳖、成鳖和亲鳖五个阶段饲养。稚鳖阶段体质嫩弱,活动能力差,抗病力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易受敌害生物的侵袭而造成大批死  相似文献   

12.
<正> 鳖病可分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二种类型,鳖病种类较多、经过本所养殖场的实践探索,最常见的有白斑病、白板病、红脖子病、出血病、疖疮病、红底板病、水霉病等,其它非生物病原体引发的鳖病不多见。  相似文献   

13.
<正> 在中华鳖人工养殖全过程中,稚鳖的运输方法是很重要的一环。运输方法正确,稚鳖成活率高,可以大大降低中华鳖的成本,才能使养鳖生产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目前商品鳖市场价格偏低的情况下,格外重要。 作者从事养鳖生产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4.
<正> 稚鳖的饲养是人工养鳖的关键一环。因稚鳖体弱幼嫩,个体小,对外界抵抗力弱,特别是对水温要求甚严,常因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稚鳖大批死亡。因此,稚鳖的培育必须抓住以下关键技术: 1.稚鳖池的建造 建在室内或塑料棚内,面积5—10m~2为宜,池深0.5m,池底铺5—  相似文献   

15.
一、体表症状不同.“白点病”在稚鳖的背甲、腹甲、裙边、四肢,早期往往出现只有针尖或芝麻大小的“白点”,如不留心注意,常不易发现,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变大,呈疫痂状,用手指挤可挤出脓性内容物,进而形成一个小洞(实质上就是稚鳖穿孔病)。“白斑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背部、颈部、尾部和裙边出现白斑,表皮坏死,在于净的水体中,鳖体皮肤有白斑,但不形成小卒洞。  相似文献   

16.
<正> 目前,稚鳖大多在温室培育,而温室培育因水体小、密度高、病害多、大量换水和使用抗生素,造成生产成本高,药物残留高,鳖的品质严重下降。为此,我们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网箱培育稚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及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一、水域的选择 试验点选择在浙江省嘉兴市秀城区东栅建新生态养鳖中心的一只成鳖养殖池,面积16亩,水深2.2m左右,水域的水质清新、无污染,肥度适宜,无敌害生物,水位易控制,日照条件好,环境安静,其水源主要为天然水。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彻底清塘一般用生石灰、福尔马林清塘,换新水后用25ppm 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待稚鳖放养。稚鳖运输、放养等环节要细心操作,不使鳖体受伤;放养前一定要培肥水质,使池水显嫩绿色,透明度控制在30—40cm,尤其是在新池清水中,霉菌有迅速繁殖的倾向,因此要调节好水质;慎用抗生素,因抗生素有促进白斑病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稚鳖培育的水质调控是整个养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培育过程中存在水体偏小、水质不稳定等不利因素,水质调控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稚鳖的生长、产量、品质和养殖效益。一、稚鳖培育水质的要求1.理化指标的要求:水源无污染,水色咖啡色或者红棕色为宜。pH7.0-8.0,亚硝酸盐低于0.15mg/L,氨氮低于5mg/L,硫化氢低于0.5mg/L,溶解氧3-5mg/L。  相似文献   

19.
<正> 一、红脖子病。又称肿颈病、大脖子病、腮腺炎或“阿多福病”,其病原体为嗜水氧单胞菌嗜水亚种,多为饲养条件较差、水质恶化所致,它的病症首先表现为对外界反应的敏感性降低,身体消瘦,食欲不振,运动迟缓,随后腹部出现红色斑点,继之颈部肿胀,以致红肿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国内中华鳖养殖发展迅速,但不少养殖户在放养时片面地追求利益,没有采用科学的养殖模式,结果诱发各种疾病,造成成活率偏低。笔者总结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认为在中华鳖的整个养殖周期中,稚鳖养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