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司法独立性大大加强,促进了司法公正;克服了人少案多的不足,司法效率大大提高。但当前我国不规范的司法行为还一定程度存在,司法公信力还有待加强。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内部监督作用,加强检察监督作用,高度重视律师监督作用,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科学对待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构建科学司法权监督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的关系和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是我党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权力运行与制约监督机制方面,对纪检、监察、审计提出的新要求。纪检、监察、审计在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一般地讲,包括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党和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行政机关(如工商、税务、财政等等)的监督,司法检察机关的监督,舆论监督,上级机关对下级…  相似文献   

3.
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和表率作用,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应尽快“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提高政府执行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商》2016,(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至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一内容体现了我国对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密切关注。司法透明指数基于已有的司法公开,发挥传统制度的优势与结合新形势下的情况,渐进性的提高司法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司法透明指数具备很强的实践性,老百姓反映的司法不公、“暗箱操作”等问题,通过对司法透明指数由浅及深的研究,推进司法公开,提高司法透明度。  相似文献   

5.
张誉戈  高洁 《商》2014,(48):180-180
近年来,宪法与司法体制改革的问题受到了很多广泛的关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们要“依法治国”这个无疑是将法律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虽然我国一直在极力改革,但是结果依旧不如人意,甚至出现了步履维艰的情况,根据党的四中全会报告指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思路进行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同样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司法公信力,让司法更好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商》2015,(14)
在结束不久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依法治国"第一次成为全会的主题,为司法公信力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了契机。本文以依法治国为精神指向,从利益平衡入手,分析利益的冲突与平衡对我国司法公信力树立的影响,通过分析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指引新路。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中,司法不仅作为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而寻在,而且是作为实现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信力的建立是人们信任法律,乃至信仰法律的基础。从中国从古至今的司法发展论及司法公信力对当今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从树立司法公信力观念、完善立法、整合内部机制以及司法职业化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8.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信任和尊重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标尺。目前,由于法律本身的瑕疵,以及受法官自身、社会公众与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冤假错案发生的概率还比较大,而社会公众主要从人民法院的司法工作中感受公平、正义,这显然不能让人更加信服司法。我国司法公信力建设正处在不断上升发展的阶段,未来司法公信力的提升,需要强化法官队伍建设,提高人民法院办事效率;强化民众法律意识,实现法律与社会的和谐;做好媒体宣传,规范新闻舆论监督,努力让社会公众信服每一个司法案件。  相似文献   

9.
李瑶 《中国商办工业》2010,(18):221-222
现代社会中,司法不仅作为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而寻在,而且是作为实现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信力的建立是人们信任法律,乃至信仰法律的基础。从中国从古至今的司法发展论及司法公信力对当今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从树立司法公信力观念、完善立法、整合内部机制以及司法职业化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10.
曾亚 《商》2013,(8):163-163
重大刑事案件因其媒体和公众关注力高而影响范围宽广,是提升司法公信力应当予以特别关注的重点。重大刑事案件中存在民意凌驾司法、媒体不良引导和案件不公开等损害司法公信力的问题,人民法院应当加强对民意的甄别,保持司法的独立和理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媒体形成互动;利用微博平台进行庭审公开,将裁判文书上网发布,做到司法的公开和透明。  相似文献   

11.
刑事司法能动性在我国一度受到刑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对于司法能动性的要旨理解及其正当性尚存争议,但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实现我国司法职业化与司法能动化的双重任务有着合理性和必要性。可以说,应在刑事法治框架之内,在法益保护与权利保障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刑事司法之中注入人文关怀,将冷冰冰的刑法条文转变为温和的司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司法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司法制度主要存在着司法体制及司法解释制度不完善,司法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司法队伍素质低,司法运行机制尚存在明显的地方化倾向等问题。应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保证司法机制的廉洁,树立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  相似文献   

13.
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是诉讼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对于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法律依据、出庭作证的程序及技巧、对司法鉴定人的权利保护及经济补偿等没有法律规定或规定的不具体。应在立法上加以完善。同时,司法鉴定人应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出庭前的准备工作,促进鉴定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和谐,需要社会正义;正义,需要司法公正。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法治社会,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而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种子,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保障人民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司法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或者说是基础性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司法公正,就没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司法是保护食品消费者合法权益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机制。食品消费案件具有易发性、广泛性、公益性、诉讼双方力量不对等、案情相对简单、标的额较小等特点。要有效发挥司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机能,必须根据食品消费案件的自身特点,对现有司法机制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完善,具体包括扩大受案范围、简化审理程序、调整举证责任的分配格局、降低消费者的诉讼成本、提高赔偿标准;同时,要构建起相关的司法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6.
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是诉讼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对于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法律依据、出庭作证的程序及技巧、对司法鉴定人的权利保护及经济补偿等没有法律规定或规定的不具体。应在立法上加以完善。同时,司法鉴定人应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出庭前的准备工作,促进鉴定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犯罪侦查中应用司法会计技术,可以帮助办案人员确定经济犯罪案件是否立案、帮助侦查机关收集经济犯罪案件证据、帮助办案人员审查财务会计资料证据、帮助侦查机关追缴赃款物等。司法会计技术应用于经济犯罪侦查工作,对于司法机关打击经济犯罪,提高我国司法机关破案经济犯罪的能力,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捍卫司法公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司法认知和推定都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依据职权对事实进行认定的审判职权行为。在二者的比较视野中,它们虽然在使用主体、所发挥的功能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且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但在事实认定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程序等方面二者又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也是这两类职权行为在今后司法审判的准确适用中需要注意区分的。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以来,高职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转型阶段.面对这一形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革新迫在眉睫.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实施者应当从夯实专业人才的能力基础入手,巩固其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项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同时,稳步推进以技能融通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为主体的拓展能力建设,并在健全实训动态管理、打造实践经验交流平台、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投身自主创业等方面投入精力,借助多重措施,有效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其后十年中国的发展历程印证了这一伟大判断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当前,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威胁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使中国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共产党再次抓住问题的关键,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大局,认为国际方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国内经济形势相对稳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日益显现。以此为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