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章以沪宁高铁沿线6市30个制造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法,评估2002-2011十年间制造业发展状况,定量分析沪宁高铁沿线城市制造业竞争力区域差异,对6市制造业部门的产业发展优势空间分异进行探讨。最后针对产业优势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沪宁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测量沪宁高铁沿线主要城市2005—2013年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选取赫芬达尔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分析研究沪宁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聚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关行业产生的影响的差异化状况。研究发现:沿线城市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在2010年沪宁高铁开通后呈显著提升的态势;但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行业集聚水平所受影响差异明显;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在国内相对较高,增长速度较快;同时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为不均衡。  相似文献   

3.
以上海为枢纽的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铁路网络最为密集和发达的区域,同时,作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区内各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水平相近、文化相亲、来往密切等优势。目前,上海铁路局共有京沪、沪宁、沪杭、宁杭、杭甬、合宁、合武、甬合温、温福、合蚌、杭黄、合福等十余条高铁线路,是目前全国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铁路局;随着国家四纵四横的铁路网的建成,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的整合与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将有利于区域性旅游产业的融合并加速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宋皓  罗曼 《改革与开放》2011,(10):13-14
从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不仅在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竞争中改变了交通模式的构成,同时对于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及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苏州为例,就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向“八纵八横”拓展,区域经济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高铁沿线形成多条带状经济,即高铁经济带。文章从高铁经济带的内涵出发,分析高铁经济带的演进规律及引导策略。高铁通过改善区域可达性水平产生要素虹吸与扩散效应,使沿线城市群形成产业集聚的带状经济,这一带状经济通过沿线政府加强协商、共建园区、强化综合枢纽功能、开展特色产业合作等措施得到巩固。同时,文章以即将开通的贵南高铁为切入点,分析贵南高铁经济带的交通基础、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和特色资源基础,提出沿线2省区4市州可从协作机制、陆海联运、数字经济、产业协作、绿色乡村、民族文旅、人才培育等方面推进贵南高铁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6.
<正>从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不仅在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竞争中改变了交通模式的构成,同时对于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及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苏州为例,就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点探讨。一、京沪高铁概况(一)京沪高铁简介北京—上海的铁路运输通道,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8年4月历经十几年讨论,总投资  相似文献   

7.
高铁使要素配置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从而引发原有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为沿线城市提供了快速崛起的基础条件。辽宁要抓住高铁建设的机遇,未雨绸缪,及早谋划,实施"一站一业一园区一座新城"战略,建沈铁、沈丹、沈大、沈阜朝四条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引导集聚和扩散效应促进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辽宁域内和域外区域发展结构,全面支撑辽宁在新时代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武广高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爱莲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0):47-49
高速铁路由于减少交通成本、改善可进入条件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种重要工具。文章以新经济地理模型为理论基础,讨论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由于运输成本减少,旅游企业在交通廊道形成集聚与扩散效应,导致旅游地空间结构及旅游需求的变化。以武广高铁为例,通过研究武广高铁开通后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探讨高铁营运对旅游业的挑战,提出应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以加强高铁沿线旅游的空间集聚,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产业结构熵、泰尔指数、偏离-份额分析法定量测算2003—2017年山西省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的结构、竞争力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趋势与特征。结果发现,①2003—2017年,阳泉、临汾、运城产业结构趋于多样化,大同等其余七市产业结构趋于专业化;大同、阳泉、运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降低,长治等七市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除了吕梁市,其余九个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均趋于高级化。②从三次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发展水平上看,第一、二产业发展呈恶化趋势,第一产业的双劣势区域显著扩大,第二产业的双优势区域显著缩小;第三产业发展呈向好趋势,双劣势区域显著缩小。最后,从政府政策层面及各资源型城市发展特点角度,对资源型城市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转型发展提升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动工的川南城际高铁给沿线各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文章从高铁经济的内涵入手,分析高铁给泸州市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通过加大宣传,优化产业结构、吸引人才,建立配套政策等几个方面提出适应高铁经济时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产业创新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创新的核心。基于2010—2019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的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西部陆海新通道对区域产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开通促进了沿线地区的产业创新,推动了区域要素流动与聚集,改善了区域创新环境,创新环境起着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沿线地区创新要素相互作用推动了区域产业创新,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空间溢出效应;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的外商投资少,其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对区域产业创新无显著影响。基于此,应加快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行能力和衔接水平,改善沿线地区的创新环境,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大力引进外资与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此促进西部新通道沿线地区的产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周彩红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40-46
文章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对南京、上海和杭州的制造业进行比较后发现,三地的制造业竞争力都很强,而且各具特色。因此,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三地应该互补发展、错位竞争,以推动区域竞争力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3.
牛艳华 《科技和产业》2021,21(5):104-109
基于河南省18个地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等统计数据,利用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等指标对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网络基础设施、创新支撑条件、制度因素对其空间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郑州、洛阳、新乡、许昌等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创新支撑条件、经济制度环境对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业在我国发达地区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对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深圳、南京、重庆等主要城市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举措进行全面梳理,从政府统筹、体制改革、园区建设、融合创新、人才建设等五方面总结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林波 《特区经济》2008,(11):50-51
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极的同时,服务业在上海区域集聚并通过各种通道向周边地区进行竞争优势的扩散。浙江正迫切需要这种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导入,而对服务业竞争优势扩散效应的吸纳能力的大小就成为导入效率强弱的关键因素。本文认为坚持服务业区域开放政策是增强浙江对竞争优势扩散效应的吸纳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而应该成为浙江产业升级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来的最新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时间维对南京工业结构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得出南京工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而建立评价模型。再从空间维对南京工业产业的优势度进行比较分析,分别得出南京具有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工业产业,最后针对南京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具有的优势来对南京工业进行定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端服务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外溢效应,它是当前中国服务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高端服务业是长江经济带核心竞争力的展现。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门户和窗口,其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调整为创新驱动。通过创新增加有效的高端供给,促进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本文以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作为研究样本,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并且研发支出、人力资本、金融集聚、居民消费和对外开放等因素都会对高端服务业发展有推动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可以引起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改变,使得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不断增强。增加高端服务业的有效供给,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有利于深化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让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18.
赵祥 《南方经济》2016,35(10):109-120
作者利用动态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发现:在2001-2013年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间经济互动显著增强,但其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珠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都形成了正向的产业结构效应,除了广州和深圳以外,各市在第二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弥补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劣势。珠三角城市群内多数城市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城市群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调整有待深化。基于上述发现的政策建议是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构建错位发展、高效互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产业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从生产、市场、投资、技术竞争力构建我国区域性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从三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区域:京津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中挑选出6个典型省市,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通过对比分析,明确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北京市集成电路发展环境、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吴寿平  戚红艳 《改革与战略》2011,27(11):97-99,118
文章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以广西88个县市的县域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偏离程度与竞争力强弱,得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普遍存在后发优势,其竞争力效应处于劣势。文章提出,要以提高工业竞争力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快速地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