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没有后推的余地在未来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是就业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是一个长期现象。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骤然严峻。在国有企业职工大量、普遍离开劳动岗位的“下岗”问题之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构成了就业形势的新特征。“十五”发展过程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过程。按照已经写入“十五”计划的数字,在此期间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这相当于“十五”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数和职工人数的18.87% 相似文献
2.
3.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高达1.6—1.8亿之多,到1993年农村劳动力在城镇打工的约为3865.5万人。如果按照近年来的发展状况,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2.3—2.5亿人。严峻的事实已充分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不仅是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焦点问题,而且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制约因素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呈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是我国经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适龄人口总的来说,是量大质低。首先是量大。劳动适龄人口,是指按人口年龄区段划分的16周岁到59周岁的男性和16周岁到54周岁的女性,而现在处于劳动适龄区段的人口,都是八十年代初以前出生的。一方面,八十年代以前,我国人口基本处于高增长阶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很快发生变化,人口出生率高达35‰,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保持在20‰左右。作为占总人口比重本来就大的农村人口,其绝对增长量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 相似文献
5.
6.
7.
8.
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再次引起社会关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可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相似文献
9.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由两部分构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空间有限,兼业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大批农民“过度拥挤”在农村并不发达的有限的非农产业中,而且中国农村和农业又是一个较为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是人力资源大省,黑龙江省农村从业人员近一半为剩余劳动力,面临如何转移到其它产业的问题。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劳动力的择业能力、就业稳定性,以及就业后的工作状况和生活环境有较明显的正面影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状况和面临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中均占有很大比重。在我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较为低下。改革开放初,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收入与生产努力程度相联系,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9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和农业发展结构的变化调整,加之农民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下滑,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 相似文献
12.
13.
14.
无论是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自身逻辑来看,还是从目前我国汹涌的民工潮的现实来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的转移,都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决农村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中的一个最大的"瓶颈"。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现代化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没有得到解决,而这个过程中的许多其他的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力瞄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以通河镇为例,由于近几年修建高速公路和松花江大桥等原因,耕地逐年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逐步完善,使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匕了日程。 相似文献
19.
20.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至2003年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已达1.6亿,而且预计今后农村每年还新增400万适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土地资源所能吸纳的数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拥挤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了农业自然资源的超重负荷.大量活劳动的强制性追加投入,导致种植业边际效益递减,农业开发弹性极弱,既不容纳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可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