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巴塞尔协议的发展历程。从1975年第一个协议到2010年的巴塞尔协议III,巴塞尔协议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先后共有6个协议:《对外银行机构监督的原则》、《巴塞尔银行业条例和监管委员会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包括市场风险后的资本协议》,《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新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III》。对巴塞尔协议演变历程的梳理,有助于教学的使用与学者的学习,更有助于为银行业的经营与管理提供改革的思路与方法,促进国际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颁布了《巴塞尔协议Ⅲ》,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因为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促进全球金融机构健康稳定地发展。现研究《巴塞尔协议III》的主要改革内容包括最低资本要求、资本留存缓冲比例、逆周期缓冲的资本要求和流动性监管指标,以及探索其在银行业的影响。基于以上的研究和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提出针对《巴塞尔协议Ⅲ》在我国实施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爆发后,被各国普遍视为防范银行风险圭臬的巴塞尔协议暴露出一系列缺陷,现有资本监管框架并不能完全覆盖银行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作为应运而生的巴塞尔协议Ⅲ的核心内容,更高的资本监管标准,势必会对我国银行业产生影响。本文通过介绍巴塞尔Ⅲ对资本监管制度的改进及其实施后将对中国银行业产生的影响,为新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既是一定时期内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经验教训的总结,也代表着银行业监管原则的发展趋势,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遵守的共同原则和国际银行监管框架与风险管理原则发展与演变的重要标志。本文从新巴塞尔协议的第一框架———资本充足率入手,分析了我国的商业银行面对新协议资本充足率可能进一步下降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从外部和内部两个途径来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相似文献   

5.
孙伟  杨涛 《北方经贸》2005,(10):98-100
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既是一定时期内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经验教训的总结,也代表着银行业监管原则的发展趋势,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遵守的共同原则和国际银行监管框架与风险管理原则发展与演变的重要标志.本文从新巴塞尔协议的第一框架--资本充足率入手,分析了我国的商业银行面对新协议资本充足率可能进一步下降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从外部和内部两个途径来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相似文献   

6.
郭薇 《致富时代》2011,(11):73-73
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本监管是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对商业银行进行适度的、有效的资本监管也是《巴塞尔资本协议》不断完善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该文通过对《巴塞尔协议Ⅲ》中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内容的更新进行了研究,就如何调整和改进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薇 《商》2012,(17):105-106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在对金融实体经济造成重创的同时,也暴露出了金融监管领域存在的重大问题。此次第三版巴塞尔资本协议(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正是巴塞尔委员会在总结了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后出台的银行监管领域最重要的改革方案之一,它将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巴塞尔协议Ⅲ》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着重分析了《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最后提出《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商》2015,(8)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上愈加重视对银行业的规范和约束。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塞尔协议Ⅲ》就应运而生。本文将在《巴塞尔协议Ⅲ》的框架下,通过对资本充足率的系统性论述,针对我国银行业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王颖哲  张强 《商场现代化》2008,(11):354-355
<正>2004年6月,正式颁布了银行业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新的国际标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 Based approaches,IRB)作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技术,代表着未来10年银行业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的发展方向,其推广实施对  相似文献   

10.
朱沙  伍芹 《商业时代》2005,(23):52-53
定于2006年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对完善我国银行监管大有其可供借鉴之处。本文分析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曹云峰 《商》2013,(17):188-189
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监管,是与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直接相联系的。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单个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稳健性最重要的指标,已成为各国最重要的银行监管手段之一。本文先介绍银行监管,然后从巴塞尔协议演进看国际银行业监管核心思想。最后展开分析一下巴塞尔协议与资本充足率监管。  相似文献   

1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中国银行业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一佳 《市场论坛》2004,(11):40-42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央行行长一致通过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最终稿,并决定于2006年底推广使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银行业必须及早加强对新资本协议的研究,借助这个凝聚国际银行业监管和风险管理经验的新协议的实施,推动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提高,使我国银行业适应“游戏规则“,增强银行国际竞争力,维持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央行行长一致通过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最终稿,并决定于2006年底推广使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银行业必须及早加强对新资本协议的研究,借助这个凝聚国际银行业监管和风险管理经验的新协议的实施,推动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提高,使我国银行业适应“游戏规则”,增强银行国际竞争力,维持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3年4月29日,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Ⅱ,简称巴塞尔Ⅱ)第三次征求意见稿。巴塞尔Ⅱ共有6个部分组成,核心内容是第四部分的三大要素: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2006年底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巴塞尔Ⅱ,取代现行1988年的资本充足率协定,成为指导各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15.
《国际商务财会》2013,(9):47-47
中国银监会宣布,巴塞尔委员会近日发布了中国资本监管规则与国际资本监管规则一致性的评估报告,对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进行了积极正面的评价。《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巴塞尔Ⅲ)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强化金融监管的重要举措。巴塞尔Ⅲ显著强化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并明确流动性和杠杆率监管要求。为确保巴塞尔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一致的和稳健的实施,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国别评估机制,重点评估各国资本监管制度与国际规则的一致性,评估结论分为"符合"、  相似文献   

16.
孙玥 《现代商业》2012,(6):86-87
2011年12月银监会称将推迟实施我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而原定实施时间是2012年1月1日。本文将我国新监管标准与巴塞尔协议Ⅲ作对比,结合16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分析,指出虽然单从“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看,监管改革短期内对我国银行影响有限,但如果考虑多项指标的叠加效果,我国银行业恐面临多重压力,因此推迟实施新监管标准是现实之举。  相似文献   

17.
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琳 《北方经贸》2004,(10):75-76
新巴塞尔协议代表着对国际商业银行业监管方向和趋势 ,与 1988年巴塞尔协议相比 ,新协议内容更广泛 ,更复杂。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最低资本要求、资本充足性监管和市场约束。本文仅就新巴塞尔协议最低资本要求问题分析我国国有银行业的不足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从而确保我国 2 0 0 7年顺利实施新巴塞尔协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过后,对金融业的监管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通过了巴塞尔III协议,该协议较之前的巴塞尔II作了一些改进。本文对巴塞尔协议的演进历程进行概述,并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现状,探讨该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吕明 《商》2014,(28):131-131
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标志着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也颁布相应的政策,力图与国际资本监管新制度接轨。然而由于我国银行业制度的特殊性,很多细则难以实施,本文将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方面的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和整合,体现逆周期资本监管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以为我国逆周期资本监管细则的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从银行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新巴塞尔协议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面对诸多的批评,巴塞尔委员会也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在近期出台了《流动性管理与监管的原则》以及“交易账户的增量资本的计量》两个文件,以弥补新巴塞尔协议在流动性管理和交易账户资本计量方面的不足,但我们认为,新巴塞尔协议还存在更多的问题,全面实施新巴塞尔协议还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