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在中央政府有效政策调节下,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发展背后却是需求市场畸形增长,即投资和对外贸易增长过快,国内消费增长相对滞后。并且在政府多次调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之后,整个畸形增长的需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六年了,它对拉动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做出了多大贡献,它是否已经使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有了内在动力,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局面得到了扭转吗?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大量发行国债,六年的积累是否会带来很大的财政风险呢?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应继续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运用利率这一政策工具,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情况,对全国经济进行调控,取得了极为正向的经济效应.尤其是从1996年到2002年,由于货币资金的日益充足,而全社会的平均投资利润率趋于下降,官方利率连续八次大幅降低,实施了一个与较为完备的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低利率化进程,使我国真正地进入到了低利时代.而要真正地实现低利率来加快资金的周转,刺激消费和投资,抑制储蓄,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加快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等项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4.
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余额到2005年底已超过3万亿元,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国内需求,拉动了经济增长。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将继续增加国债的发行。国债二级市场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国债二级市场,就必须要解决一些问题,如确定适当规模、合理搭配品种、提高流动性等。这对国债功能的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用的发挥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论文最后对完善国债二级市场,实现国债二级市场的有效运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1982-2001年利率效应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这期间利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为正值,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它在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基本不起作用;随着我国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利率的投资效应在不断改善,但当前它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仍很低,需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6.
国债作为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刺激经济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国债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是必然的正向关系,即国债发行并非一定能促进经济的增长.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以及优化国债的功能期许,它需要的潜在辅助因素有哪些,成为一个必须认真考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 6月4日,温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防治非典和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实践证明:投资与消费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有效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部门如何乘势而上,发挥对经济的牵引作用呢?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我国采取了许多开展消费信贷的措施。早在1999  相似文献   

8.
曾伟军 《武汉金融》2001,(10):16-19
由于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突出地位 ,本文借鉴凯恩斯的“利率———投资”传导理论分析我国的“货币———投资”作用机制。结论是 ,凯恩斯的货币———利率———投资———产出的传导渠道在我国并不成立 ,问题在于货币———利率链条和国有经济的利率———投资链条是断开的 ;但货币供给是决定投资量的一个重要变量 ,货币———投资———产出的传导渠道成立。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满足社会的投资需求 ,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减少货币供给则社会的投资量相应减少 ,经济增长放缓。利率仍是传导渠道中的重要约束 ,通过设定、调整名义利率可以调控实际利率水平 ,使之更加适合投资的增长、产出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王自力 《银行家》2004,(8):18-19
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通胀压力的加大,利率何时上调及其上调幅度牵扯着市场各方的神经。 理论上讲,由于利率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对社会总投资有着重要影响,在投资收益不变的条件下,因利率上升而导致投资成本增加,必然使那些投资收益较低的投资者退出投资领域,从而使投资需求减少。相反,利率下降则意味着投资成本降低,从而刺激投资,使社会总投资增加。因此,无论国内外,在经济进入衰退时期后,减息便成为一种趋势;而当经济重新步入新一轮成长期,为避免投资过热,加息又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新走向。具体到我国此轮经济增长来说,未来三、四年,加息也肯定会成为我国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0.
1998年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财政政策,这些财政政策的实施对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财政状况日益严峻,财政风险已很明显,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1.
在积极财政政策和四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刺激下,我国经济逐渐走出“L型”底部。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基建投资快速增长和房地产投资恢复较快增长将推动投资陕速增长,受世界经济企稳回升影响,出口将有明显好转,同时消费在政策刺激下仍有望保持稳定较快增长,经济将现“U型”复苏。  相似文献   

12.
利率调整对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下调的目的之一就是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投资,促进有效需求适当增长,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本文在分析降息对投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分析利率调整与投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积极应对伞球金融危机,防止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近期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基层人民银行应适应新形势,树立五种意识,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信贷增长,刺激投资和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大龙 《海南金融》2007,(10):62-63,83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人民币利率高于外币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呈现超常增长态势.本文试对我国招商引资中的异常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出口、消费和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通过对1998年以来出口环境、收入与消费和投资等方面进行分析 ,认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净贡献率将进一步下降 ;随着新旧分配格局的转换 ,居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 ,不同层次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 ,居民总体消费倾向降低 ,影响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理所当然成为政府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之一在于找到合适的市场基准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市场利率体系。本文从利率市场化与国债市场的关系入手,指出利率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找到有效基准利率,论述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效基准利率的核心地位,分析了国债利率可以成为市场有效基准利率的诸多因素。本文认为国债利率是中国有效基准利率的必然选择,文章提出了我国发展国债市场促进国债利率有效基准利率地位的形成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郭永勇 《新金融》2016,(6):44-49
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应由短期内的促进经济增长转向中长期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供需错配。积极财政政策作为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应改变传统的依靠大规模投资刺激有效需求的凯恩斯主义思路,转向如何增加有效供给,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针对当前我国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应在化解产能过剩,减轻企业负担,培育社会创新能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宁波近十年的经济发展看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志芬 《金融论坛》2004,9(5):46-50
金融发展主要是指通过利率和汇率杠杆,刺激储蓄和投资,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本文首先分析了宁波金融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然后,指出了宁波市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实际融资渠道单一;资金配置效率不高,资金使用效益下降;金融服务产品不够丰富,业务创新能力不足;国有银行管理层次较多,组织结构有待优化等.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积极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适应宁波经济发展需要,增加信贷有效投入;发展多层次证券市场,完善资本市场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经济回暖以来,河北政府投资在刺激经济增长中作用比较明显,但民间资本"惜投"现象仍然严重.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和政策推动,而民间投资和市场机制明显不足,经济回稳的基础仍不牢固.在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二者不可偏废.政府投资及其他经济刺激政策可以帮助有效抗击衰退,并在短期内激活经济,但在回暖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已经形成了市场利率、管制利率并存的双轨利率体系,市场化利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管制利率则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但2004年10月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这种抑制有所减弱。同时,在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并存的双轨利率体制下,整个利率体系是割裂的、扭曲的,市场利率信号不能在金融体系中有效传导,因此无法有效引导实体经济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