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充分,就业观念与形势发展不适应,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不明确。高校应大力采取措施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找准职业锚是着力点,提高P-J-O匹配率是切入口,运用SWOT技术进行态势分析是助力器,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是保障。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21,(1)
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加之疫情"黑天鹅"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紧密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形势,以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职业素养训练与指导、求职技能训练与指导、就业权益保护与指导为导向,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因此,分析并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未来就业及高校长足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职业发展规划是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重要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困难较为显著.首先,本文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女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困难、职业发展困难的角度,分析了其职业发展的困境,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女大学生、雇主和政策等因素,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从职业发展规划的角度,提出了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4.
试论当前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堃  杨晶晶 《当代经济》2009,(14):124-125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对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指导对象、内容、功能、组织构成及形式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树立目标意识,确立职业理想;完成就业准备,提高各项能力;实现就业冲刺、完善自我推销:努力转变角色、及时适应社会.就业指导应专业化、专家化和人性化,同时正确认识职业测评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6,(3)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显得更为重要。文章采用专访和问卷调研方式,以社会实践为视角,围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这一目标,通过调查了解,分析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以及探究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在保障机制、基地建设、职业指导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途径,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6.
职业农民是一种新型职业群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制度设计,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大学生农村就业制度,加快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创新制约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孙云海 《经济师》2011,(3):112-113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热点之一。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有社会岗位相对缺少、高校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缺乏就业技能与渠道等等,然而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观念,即职业价值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文章阐述了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并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环境分析其形成原因,最后结合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对高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职业教育市场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了牵动人心的热点话题。笔者以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做到:一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更新其择业理念,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意识;二要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职业素养;三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四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就业指导体制机制,指导帮助大学生切实提高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年持续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和全国高校扩招的影响,每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难成为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合理控制招生数量、规范招聘过程、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措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因素是就业能力缺失,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生态链,改进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确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