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背景 传输、交换采用数字化之后,用户接入网的数字化进展成为电信界的热点。建设全光纤用户接入网,包括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用户FTTH等等是通信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需要很大的投资和较长的建设周期(大约10~30年)。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铜线网络资源一直是电信研究机构关注的重点课题。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相似文献   

2.
我国接入网建设,按照光纤尽量靠近用户,以发展光纤接入网为主的原则,5年来已建成1千多万线的光纤接入网,实现了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办公楼、光纤到居民小区或居民楼。但是已建成的光纤接入网,基本上是基于电路模式的窄带接入网。窄带接入网的缺点除带宽窄以外,还有SNI仅仅接入到单一的业务网络节点,或通过该业务节点转接到其他业务节点,这种转接不可避免的占用业务节点的大量资源。  相似文献   

3.
光纤接入网(OAN)是指用户与端局之间的光纤网络。光纤接入网通常由光线路终端(OLT)、光配线网(ODN)和光网络单元(ONU)组成。 理想的光纤接入网是那种与目前铜线用户网拓扑结构相一致的单星形光纤到家庭(SS-FTTH)方式,但由于成本太高,一时还难以实现。目前已大规模进入实用的是那种类似光纤在长途领域应用的光纤馈线系统,这种系统通常称为光纤数字环路(DLC)。这种系统主要用于取代距离较长(大于2km)的大芯数馈线电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光纤更接近用户  相似文献   

4.
光纤接入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国家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已进入规划建设光纤接入网阶段。目前光纤接入网的类型,有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家庭(FTTH)等。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这些国家光纤接入网的发展步骤也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入网的发展水平代表着该国通信技术现代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优化和日益增长的电信业务的发展,特别是数据通信和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传统铜缆的用户接入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接入网必须向数字化、宽带化方向发展。伊犁州电信局根据这种业务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伊宁市的实际情况,分别在伊宁市80分局、81分局、82分局采用FTTZ(光纤到小区),FTTC(光纤到路边)的方式进行接入网的建设,由于伊宁市是首次采用光纤接入的方式发展接入网,且光纤接入网又有无源光纤接入网和有源接入网之分,生产厂家也较多,因此,伊犁州电信局在设备选型时,经过反复论证并结合伊宁市的实际情况,最后决定采用美国TTS公司的无源光纤接入网设备。下面将美国TTS公司无源光纤接入网在伊宁市的工程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接入网建设方兴未艾,设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际,国内厂家在竞争中显现出不俗的实力。脱颖而出的华为综合业务接入网近日在上海市话局进入实用化阶段,这是国产接入网设备首次在国内大都市投入使用,表明国产设备在网上的应用跃上新的层次。 上海市话局开通的华为HONET试验网,业务接入侧OLT(光纤线路终端)放置在虹口区曲阳路局,通过V5.2接口与F150交换机对接,实现了异型机间的V5.2对接。通过V5.2连接到华为接入网的用户可以享受到多种综  相似文献   

7.
到1995年底,北京市本地公众电话网的交换机已达到237.5万门,与此配套的用户接入网已非常庞大,但是这之中数字化的比重却不高,据统计,铜线电缆约占90%以上,光纤用户环路系统(SLC)约占8%左右的。根据发展规划,今年北京局将要花大气力去推进新技术在用户接入网中的应用。 用户接入网的处的地位 随着交换机程控化和中继电缆化,现在电信网中就剩下电话局到用户(即接入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深圳用户光纤接入网的网络结构、接入网与远端模块、112集中测试及接入网网管建设等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夏春生 《当代通信》2005,(23):46-48
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户)广义上也可称为FTTP(Fiber to the Premises,光纤到用户所在地)。狭义的FTTH指光纤向用户侧的进一步延伸,而且接入网内的分枝段(Drop)的光纤只连接一个用户。FTTH是指将光网络单元(ONU)安装在住家用户或企业用户处,是光接入系列中除FTTD(光纤到桌面)外最靠近用户的光接入网应用类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加快建设光纤接入网的必要性和原则,分别介绍了用户光缆网和光缆末端所采用设备的建设情况,对光纤接入网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邮电部门近日出台了《关于山西省用户接入网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1、改造原有接入网和发展新的接入网所采用的技术,要根据接入网所支持的业务而定。既要满足当前话音与信息业务的需要,又要考虑今后宽带业务要求,推进光纤到路边、大楼、小区等接入方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信业务向综合化、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的发展,广大用户对电信业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于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电信资源增加业务类型,提高电信服务质量,已成为电信部门日益关注的问题,目前,用户接入网的投资已在整个电信网投资占相当大的比重。 当前,接入网建设主要以具有大容量、长距离和高可靠性等优点的光纤接入为主导,无线接入作辅助,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美国TTS(Transcomm Technology Systeminc)公司为满足市场需求,研制生产的OSTS-2000无源光纤接入网系统,已在多个国家的电信部门作为接入网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光纤接入网(OAN)中较有发展前景的当属光纤到路边(FTTC),光网络单元(ONU)设置在路边或电线杆上的分线盒处,从ONU到各个用户之间仍采用原有的双绞铜线对,从交换机到ONU之间则采用无源光网络(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或有源光网络(AON)。与AON相比,PON在进行光信号分配时采用无源器件——光分路器、造价低、易于维护,因  相似文献   

14.
一、概况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WRI)是国内最早开始接入网研究开发的单位之一。WRI的第一代接入网产品曾经在国内许多省份获得应用,并且远销到马来西亚,作为真正的光纤到路边(FTTC)设备,经受了赤道附近高温、高湿、雷雨和暴风的袭击,设备稳定可靠,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在国家“九五”计划攻关期间,WRI承担了国家科委、国家计委、邮电部有关接入网的一系列重大科研任务,目前已经完成了V5接口、无源光网络(PON)等多项科研课题,并推出了相应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用户对于各种新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接入技术本身的不断成熟,我国各地光纤接入网的建设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正因为如此,目前在具体的光纤接入网规划中,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较难依照相对固定的模式进行。本文根据作者在实际规划中的经验和体会,在城市地区光纤接入网规划的基本思路、网路组织和技术方案的确定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光纤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域网的规模逐渐扩大,城域网建设形成了城域骨干网和接入网两个网络建设重点。根据这一形势,电信设备制造商也采取了相应的策略,针对不同网络结构的特性开发出不同的技术和设备来满足日新月异的通信市场需求,其中新崛起的广泛应用于城域网建设的技术包括:Metro DWDM、MPLS、RPR、DPT等等;而城域接入网建设则主要采用有源光网络和无源光网络技术,具有代表性的有SDH、PDH、FITL(光纤用户环路)、APON以及Ethernet等技术。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国光纤接入网正在快速的发展,除省会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正在大力建设光纤接入网以外,广大的农村地区也在积极地规划和建设光纤接入网。光纤接入网在农村的发展,主要有电话业务和有线电视业务两大市场。本文通过光纤接入网、本地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阐明这两种业务在网络方面的联合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电信网络的建设规模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之一,用户接入网仍以铜缆为主要传输媒体,但是,我国在光纤接入网的建设和技术发展上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96年光纤接入网技术开始在我国应用以来,经过三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国接入网的建设总量接近1000万用户线。其中,以华为为主的国内企业占领了全国大部分市场,成为在通信建设中唯一不是先被外商占有,国内企业紧随其后争夺市场的局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进入90年代以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首先要解决的是信息网络的宽带化,信息网络的宽带化包括干线、交换节点和接入网的宽带化,其中接入网的宽带化要比其余两部分的宽带化困难得多。众所周知,接人网宽带化的最终目标是用光纤取代现有的铜双绞线,但这需要巨额的投资和较长的建设周期。近几年来,随着用户对宽带业务需求的迅速增长和电信市场的激烈竞争,人们提出了实现接入网宽带化的多种过渡措施。这些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现有有线电视网(CATV)  相似文献   

20.
我们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铺天盖地的骨干网正在飞快的建设中,特别是光纤技术的进步和DWDM(高密度波分复用)技术的应用,使光纤骨干网的建设成本大幅度下降。相对而言,电信网、Internet、电视广播网、接入网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在上升。仅接入网差不多已占整个网成本的50%,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