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成因分析(一)地方各级政府财力不足,是政府性债务形成和债务规模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从地方各级政府财力情况看,大部分地方政府本级财政基本上是保吃饭、保运转财政,预算可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力的上移和事权的下移,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的收支严重不平衡。再加上地方对于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需求逐渐加大,我国现阶段给予地方政府完全独立举债权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除了由国家中央政府以及地方融资平台筹款集资外,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途径是举借公债。从时间线上看,我国由国债转贷到中央政府代发地方政府公债再到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公债,可以说,地方政府的公债融资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三个时期。从三个时期地方政府公债融资的发展进程来说,国债转贷只是地方政府发放公债的初步探索,而中央政府代发则向地方政府公债发放迈进了一大步,最终形成了由地方政府自行发放公债的融资途径,使得我国现阶段真正实现了独立的地方政府公债融资。从地方政府公债融资的根本目的上看,建立地方政府公债融资途径,可以有效的通过中央政府的监管解决地方政府公共产品资金供应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公债融资途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我国现阶段地方政府公债融资现状进行研究,为地方政府相关人员选择公债融资途径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国政府从2009年发行地方政府公债,先后采用转贷、中央财政代发和地方财政自主发行三种模式,但这些都是在中央政府监管和控制之下的地方债,是中央债的变形。虽然地方政府公债的出现是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但在这些模式下发行的地方政府公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债。要实现地方政府公债长期化、正规化,必须加强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能力建设,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只有这样才符合财政体制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在构建公共财政新机制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难以回避、逾越的问题:(一)保障基本支出需要的财力严重不足公共财政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保证政府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然而,现在地方财政特别是市(县)以下财力严重匮乏,收不抵支,有些乡镇的可用财力连教师工资都不够。如此紧张的财力状况,使地方财政成了名副其实的“吃饭财政”,因而,有人把“吃饭财政”当成公共财政。其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财政是无建设性支出的财政,各种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历来都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代表,属社会公共需要,应由政府出资兴办。  相似文献   

5.
试谈分税制下地方财政的增收问题平建华,王丽英实施分税制度管理体制,由于要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适当增加中央财力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这样势必会相应减少一块地方财力,对此地方财政一方面要顾全大局,克服困难,确保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顺利。有效地实...  相似文献   

6.
纵向财政不平衡,是指上下级政府之间财政收入能力与支出能力的不对称状态,换言之,它是指在分级财政体制中,上下级政府之间财政收支差异的状况而言的。从财政收入方面看,通常中央政府需要集中相对较多的收入,首先是由于国家管理的需要,客观上都要求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国家的统一,提高全体公民的福利。在经济上通过中央财政控制相对集中的财力,使地方政府在财力上不同程度地依赖  相似文献   

7.
地方财政支出竞争影响地方经济。本文基于趋利避害的动机,提出了规范和改进地方财政支出竞争问题的对策:明确政府职能,使政府需要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得以界定;改革财政体制,使基层地方政府财力更加均等;加强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推进民主政策。  相似文献   

8.
财政转移支付指一个国家的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之间的无偿转移。目前,我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三大块: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本文主要分析中央对地方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和  相似文献   

9.
杨运杰 《审计月刊》2005,(10):34-36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政府为实现其宏观调控目标,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将其中一部分财政收入单方面无偿地让渡给地方而发生的支出,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进行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合理调节、平衡地区之间财力悬殊的矛盾,为各级政府正常行使职能,以及各地区居民能够享受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因此,转移支付制度遵循的是公平合理、公开规范和效益优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一、正视潜在的金融风险 财政赤字是金融不稳定的根源,近年来,我国省级以下地方财政赤字较为普遍,特别是县、乡以下财政赤字更为严重。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超出本级财力投资,没有资金来源,把银行贷款作为资金的来源,违规取得银行贷款加剧了财政恶性循环,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其具体表现是:  相似文献   

11.
一、客观分析债务成因,确定审计工作思路(一)财政体制改革滞后是地方政府举债根源1、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合理。由于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导致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称,造成了地方财力紧张,加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扩张。当地方政府无法在体制内找到收支缺口的弥补途径时,于是转向体制  相似文献   

12.
向梅 《现代审计》2007,(3):14-15
1.债务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主要以内债为主。包括由地方政府财政部门举债偿还的直接债务和地方政府其他部门举债财政担保的间接债务以及地方各职能部门所属实体负债形成的隐性债务。前一种主要是向上级财政借人的各项周转金和专项资金:第二种主要是县乡政府其他部门立项举债的项目资金.如某县水厂.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由财政担保向国家发展银行所借的项目资金:第三种主要是一些职能部门如原乡镇政府举办的乡镇企业.南于经营不善所形成的债务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债务到期偿还本息.若债务规模超过了当地政府财力的一定限度.债务风险就会产生。就我县情况看.一些负债较高的乡镇政府.负债总额已远远超过了当地政府当年的可用财力.最高的超过了当年可用财力的十倍.财政风险随时都有暴发的危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吴笪 《西部财会》2012,(2):11-14,31
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和地方政府之间关系为切入点,运用1995-2008年我国分省面板数据,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率为风险指标,对财政分权和由财政分权引发的地方政府竞争与地方政府的赤字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都显著的影响地方财政赤字水平,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地方财政赤字水平越高;地方政府竞争越激烈,财政赤字水平也越高;并且由财政分权带来的地方政府的竞争效应能够更好解释地方政府的赤字膨胀,而非财政分权本身。  相似文献   

14.
按照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界定,财政作为政府行使职能的重要手段和财力保障,其着眼点也将逐步转向弥补市场调节不足、保证市场基本的秩序与公平等方面来.就地方财政管理而言,财政将逐步退出市场作用发展比较好的竞争性、经营性领域,转向确保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为此,地方公共支出应做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干预王妍,唐兆霞一、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财政干预的必要性1、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干预是调节财政纵向失衡的需要。财政纵向失衡是指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不同财政地位而导致的财政失衡状态。也就是指在各级政府间的收入初次划分后...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地方债存在风险隐患,总体规模较大,资金使用效率低,部分地方政府有很大的偿债压力,从债务余额与当年可用财力的比率看,财政资金偿债能力不足.地方债风险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地方融资平台的盲目扩张以及财政体制和政策因素等.针对地方债风险的成因,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分税制和预算制度,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引进民间资本及提高财政透明度等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7.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合理,造成地方财政特别是地方县市财政困难。由于县市级政府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因而成了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从地方层面看,改革思路与措施是:把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启动改革的突破口,从完善县级财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等现实问题着力,从清理地方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等具体问题抓起,发挥营改增成果的带动效应作用等。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地方财政实行年度“平衡预算”制度,即地方财政根据当地财力状况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安排财政支出的制度,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地方财政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财政面临的收不抵支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出现了虚假平衡,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本文拟就如何治理这个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杨杰 《现代管理科学》2007,(10):115-117
文章从地方政府财政负债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地方财力与财政负债之间的平衡关系,提出了努力防范和化解泰州市海陵区政府财政负债风险的思路及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地方财力大小制约着地方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需要的能力,也决定着地方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在日前我国地方税体系不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的背景下.税制改革对地方财力(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财力)有着更敏感的触动。本文通过时间序列的多角度对比,考察合并税制后对新疆投资、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效应。进而分析对新疆地方财力的影响程度.并从分税制、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提出保证地方财力增长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