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陈共  范一飞 《财贸经济》1992,(10):28-32
一、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是客观事实所谓收入分配向某一主体倾斜,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中,该主体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收入增量及全部所得份额增长相对较快,超过其他主体。根据我们测算,1978—1990年间,国民收入中个人最终所得平均每年增长16.2%,高出同期国民收入递增速度2.2个百分点,而同期国家所得年均增长7.5%。在1990年比1978年增加的11419亿元国民收入中,国家所得部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近年来提出的重大社会发展目标。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公目前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试图从构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来分析,通过优化当前的利益分配格局及调整劳动与其他要素所得的比例,寻求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的有效方法,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何磊  封娟 《商业时代》2012,(26):8-9
经济转型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收入分配从向居民倾斜逐步演变成向政府倾斜.本文分析了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于不合理原因,并在此找寻居民消费需求久扩不振的根源,基础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选择,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税收作为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对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具有独特作用.基于公平收入分配的视角,如何在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中,充分发挥税收的积极作用,使其切实、有效地对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予以调控,是我国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谢琦 《商业时代》2013,(3):16-17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缩小,企业和政府所占比重不断扩大,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企业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原因包括工资制定片面体现企业意志、忽视政府责任、宏观调控手段弱化、收入分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体制性障碍以及工会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本文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调整和完善工资结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非公企业工会、职代会建设,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储蓄率的上升,主要是企业和政府增加储蓄的结果。居民消费相对不足,并不是因为居民储蓄得更多了,而是其收入相对下降了。我国住户的储蓄倾向增加,但住户储蓄率的变化不大。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偏向企业和政府,住户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7.
国民收入分配是否已经向个人倾斜?或者说已经过份倾斜?其倾斜的合理性如何?对此,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怎样看待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的问题,直接涉及到收入政策的制订,工资制度的改革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改革,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下面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我国居民收入、城乡收入、行业收入、地域收入呈现的差距现状进行分析,对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形成原因从历史、经济发展、自然、政策方面进行剖析,提出改变城乡分治现状、加大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五方面改变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目前学术界对用资金流量表测算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准确性提出的异议,进行了逐一回应,阐述了如何正确利用修订的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数据,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0.
韩芒  吕霞 《致富时代》2011,(1):85-85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很多问题,既不利于扩大内需,也影响宏观调控结果,甚至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该文对国民收入格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国民收入分配与宏观经济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日益向企业和政府倾斜,这种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导致投资消费失衡、内需外需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文章指出要改善这种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应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占比、调整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发挥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政策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税收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存在"重筹集资金,轻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征收的18个税种中有16个税种都参与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参与初次分配的税收收入不仅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较高,而且多为转嫁程度较高的税种,使得税负最终的承担者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慢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体现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参与初次分配的税种优化意味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的公平化程度,意味着国民收入向居民让利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的财政税务制度改革的不断开展与深入,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不断开展,税务征管体制也随之进行改革。在税务征管体制改革的内容中,将社会保险费的职责进行了划转,而这类的变化也将会对财政供养单位的社保缴费产生一定的影响。税务征管体制的改革之后使得财政供养单位的社保缴纳费用模式与之不同,税务征管体制改革能够为其缴费提供一个标准统一的缴费模式,为缴费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便捷的缴费途径以及为缴费人员提供较为高的社会保障,最终促进我国税务征管体制的完善以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推进国民收入分配的进一步改革,面临着如何协调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分配公平的关系等多个难点,要在明确这些难点的条件下,根据党中央的大政方针,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对垄断进行结构性改革、加强对资本所得的调节、完善房地产税收体制,加强对房地产增值收益的调节、建立利益分享的机制、加强劳动者的分配决定权、进行结构性减负等为重点,通过确定按劳分配的优先权等途径着力推进国民收入分配的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15.
改善中国当前的国民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社会公平问题,同时也是经济效率问题,即如何通过对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形成更加强劲的国内消费需求.并由此消化和支持不断成长的投资需求.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发展效率,需要不断创新.我们应当更多地注重供给管理,运用各种宏观、中观和微观措施,通过进一步的体制创新.影响生产或生产领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宁  陈琛  焦亚飞 《中国市场》2009,(18):59-61
我国经济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阻碍。对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本文分别从二元经济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农村人口低收入、政府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过高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两个主要原因。实现一元经济结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导致消费不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消费不振,内需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是造成中国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首先,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宏观层面,中国的可支配收入向政府和企业部门倾斜,导致居民部门的消费需求缺乏相应收入的支撑;再次,在居民部门的微观层面,不同群体收入分配不均,致使整个居民部门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针对收入分配失衡对消费造成的负面影响,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扬 《财贸经济》2002,(11):64-68
收入分配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环节."承上",它与生产相联,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最终成果;"启下",它引发并左右着消费和投资,是收入使用的前提,并对下一轮的经济循环起着决定作用.一定的收入分配关系确定了相应的利益群体及相互联系,一定时期的收入分配格局也必然反映现实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研究国民收入分配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分析其演变的过程及原因,对判断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保缴费负担是我国企业税费负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企业生存风险造成的影响较大,社保缴费负担的主要机制为社保缴费负担增加了企业劳动力成本,占用了企业内部现金流,改变了资本及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对企业的投资以及投资结构偏向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来自熊彼特(1912)的货币金融思想,他指出,“信贷提供,好比一道命令要求经济体系去适应企业家的目的,也好比一道命令要求提供满足企业家需要的商品,这意味着把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寄托给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出现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三个阶段。在经济学理论中,它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收入分配范围小一些,广义的收入分配范围宽一些,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国民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