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言是交际的重要手段,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所处文化背景不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不相同。不同文化之间又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推测对方,这往往就会导致语言使用上的误差。我们应从文化入手,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导致的语言差异,从而避免失误。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了思维的差异,思维的差异又直接导致了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培养英语思维,可以更好地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避免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一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二要充分认识语言的重要性;三要了解英语语言发展史,提高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3.
人类思维具有共性和个性,共性是我们交流的前提,个性是各民族在交流过程中需要适当转换才能进行的一些差异。思维方式与文化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它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桥梁。深入掌握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句式翻译和语篇翻译以及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化、交际的差异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西文化发展、语言背景及不同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 ,造成学生学习、使用外语的障碍。因此 ,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要注意介绍中西文化差异 ,使学生在学到语言知识的同时 ,也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全面提高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非语言交际是除口头言语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相当的文化差异,在实际交际中,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目视行为、面部表情、手势、触摸、空间的利用和组织等方面在非语言交际行为中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黄兰 《黑河学刊》2009,(7):82-83
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作用。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写作体现的不仅是写作者的英语句法和词汇能力,同时它也反映了写作者的英语的社会语用能力。应对汉英两种语言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行对比。英语学习者只有了解英汉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才能在写作中的语篇层面,自觉地遵循英语的思维特点整理思路,达到英语写作中词汇、句型、语篇的完美组合。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隐喻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英汉隐喻因环境文化、风俗文化、宗教历史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大学生不应仅依靠在课堂上的学习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应采取多样的学习形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云云 《理论观察》2014,(11):174-175
本文主要是要通过分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来说明语言交际之中字词,短语以及篇章段落之间的怎样传递文化内涵,同时针对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分析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借此说明翻译语言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文化意识,从而推动文化的交流以及交际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这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别.它是我们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障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提出英语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这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别.它是我们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障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提出英语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生EFL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英汉文化及思维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学生在EFL写作中易受汉语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干扰,产生母语负迁移现象.英汉语写作中句子和语篇层面表达上主要区别在重形式与重意义,演绎式与归纳式,直接式与间接式,重实效与重感情.摆脱母语负迁移现象应从教师和学习者两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Why is Australia so little known about and studied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n prima facie it is one of the best comparators for America; and why do Australian comparativists often ignore the American case? The discourse of difference has predominated in America rather than the discourse of similarity. But in Australia the opposite has been true. Here an equally powerful theme has been one of searching for comparisons, similarities, and generalities between Australia and other nations and societies. Through thinking about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partly via a discussion of some recent writing on America and Australia, this essay argues a case for the necessity for comparison within a world history perspective. More particularly, it argues that American intellectuals and journalis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omparators like Australia since its similarity with America afford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American history,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institutions, just as the converse has proven to be valuable.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剖析民营与国有企业文化差异产生的因素,从精神层、制度层与物质层三个方面阐述文化差异必然导致文化冲突,并将影响并购的成败,在理论上归纳出民企并购国企过程中的文化整合模式,由实务中总结文化整合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道、佛三家学说,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心理学资源.在全球化、都市化这一语境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具有解决心理问题的作用,可以为当前人们心理健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校文化是一所大学历史传统、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的综合体现,不仅包括外显的、有形的可感符号文化,还包括内隐的、无形的可知精神文化。将企业成熟的文化管理模式CIS导入高校文化建设,从战略的视角系统地对高校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有利于高校文化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健康发展,最终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话语分析的新视角——积极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积极话语分析可从产生背景、哲学基础、理论方法和语料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作为话语分析的一个新视角,积极话语分析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实验课学习是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使某些现象再现而诠释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实验课问答,既是教师及时掌握授课情况的常规手段,也是理论知识再现、信息延伸和思维碰撞的重要过程,更是训练学生语言技巧及培养准确表达和自信的有效途径。因此,采取措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课答问必将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强理工科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英汉写作中语法,词汇各有不同,这与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极为相关,由此可见,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因此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学习相同的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9.
张军成  侯天霞 《特区经济》2014,(12):213-2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着每一代中华儿女。藉此着力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契合点,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使之得到广泛的认同。这将有助于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造就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蔡宇 《理论观察》2003,(4):23-25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着维系传统的社会精英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性、传承儒家文化、保持社会凝聚力的作用,但由于它禁锢人们思想,使国人无法应对民族危机和现代化挑战,改革它是完全必要的,但清末的废除科举制使社会凝聚力迅速削弱,中国文化在二十世纪出现断层,其影响至今仍可看到。回顾这段历史将给我们民族的现代化转型过程提供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