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我国宪法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宪法实施制度在我国未能得到有效发展和适用.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亟待宪法在司法领域的保障.国际上,解决人权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行宪法司法化.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使我们意识到宪法司法化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宪法司法化适用,将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的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公民参与权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之一。城市更新公民参与权是宪法权利在城市更新领域的衍生权利,是城市更新过程中公民合理维护自身权利的保障,可以具化为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获得救济权等。可通过赋予公民城市更新参与权、加强公民参与城市更新意识、提升公民参与城市更新能力、保障公民城市更新参与权效力、拓宽公民城市更新参与权救济途径等方式,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城市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平等权是我国宪法所确认的一项公民基本权利。农民是公民,应受到平等的对待,但目前我国农民在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社会保障权利等诸多领域备受歧视。因此,保护农民的平等权,必须要在宪法的层面上予以重视。首先要在宪法中确认农民应有的权利,其次,要尊重和保障农民已有的宪法权利,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的资源配置平衡。总之,在宪法的框架内消除对农民的二等公民的扭曲认识,尊重和保障宪法赋予农民的平等权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  相似文献   

4.
张建荣  亚丽 《价值工程》2011,30(21):289-290
对新中国的四部宪法及其修正案和实践中公民权利的演进过程加以梳理和评述。归结出在我国,不仅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的规定日臻完善,而且公民所实际享有的宪法权利也日趋真实与丰富。  相似文献   

5.
周茎  周德和  丁文 《中国审计》2004,(18):44-46
领会宪法精神,树立审计为民理念从政治概念讲,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从法律概念讲,以人为本是以公民的权利为本。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是对人民利益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对人民利益的维护最终体现在对公民权利的维护上。宪法作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代表人民利益,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审计必须贯彻落实宪法精神,必须树立审计为民理念。第一,宪法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宪法最主要的内容,一是确认公民权利,二是设置国家权力。可以说,宪法既是确认公民权利的“宝典”,即“权利…  相似文献   

6.
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国家追诉和审判机关实施的违背公民意志自由,侵犯其宪法性权利的行为,其适用必须符合比例原则与司法审查原则的要求。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财产权并不被认为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因而,侵犯公民财产权的搜查措施没有被纳入强制措施体系,这对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极为不利。由于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已经明确规定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因而建议在将来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将搜查措施纳入强制措施体系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的有关物质利益的权利,是公民从社会获得基本生活条件的权利.劳动权是社会权利的一种,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劳动安全与卫生权、休息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障权等.农民工是从农民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如果不处理好农民工的问题,会破坏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对于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却不是仅仅写入到宪法之中就结束了.怎么样切实有效地对公民财产权进行保护,从而全面落实宪法的有关规定成为我国法治建设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快城市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必须经历的阶段.但是经济的发展必须考虑人权和财产权的保护问题,如果只是一味的为了经济建设等所谓的公共利益大局,而侵害个人财产权的话,显然是错误的.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为保护公民财产权构建一个有效的制度平台.其中,也并非只要从国家层面立法规划,就能得到彻底改变当下的客观实际,最终要实现对公民财产权全面的保护,还必须社会、公民、法律、政府一起努力.为了回应社会对公正的需要,通过在理论上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使财产权等权利在权利和权力的较量上能够提升内在实力,矫正双方在力量对比上的失衡,最终实现权利和权力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宪法权利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分类,然后以纳税人的宪法权利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说明了从宪法角度分析纳税人权利的必要性,并重点论述了纳税人宪法权利的内容.最后,说明了认真对待宪法权利需要三方的作为,国家、政府和公民即纳税人本身.  相似文献   

10.
蔚今华  贾亚莉 《价值工程》2011,30(14):294-295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既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和自由,又是国家机关的责任和义务。公民权利是宪政精神的宗旨所在,是宪政所追求的目标价值,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意义上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企业作为法人,是社会组织的“拟人化”表述。企业作为拟人化的公民,同样必须履行各项“公民”责任,如守法经营、依法纳税、关注环保、维护社会及公众的整体利益,都是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一个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一、媒体报道应该体现公众的知情权 我国对公民知情权的规定从<宪法>上可以看出.<宪法>第2条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相似文献   

13.
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我国宪法和刑法对此有专门规定:宪法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宪法第3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宪法第4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  相似文献   

14.
包振宇 《上海房地》2011,(10):53-54
在发展中国家中,南非一直比较重视对公民住宅权利的保障。1996年的《南非宪法》第26条规定任何人都有获取适当住宅的权利,国家必须在其可利用的资源限度内采取合理的立法及其他措施争取公民住宅权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的人,不仅指公民,而且还包括经济主体和行政主体,因此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平等是宪法基本原则应有的价值内涵。长期以来,行政法被视为不平等的法,行政执法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粗暴执法、随意行政、不尊重相对人权利等时有发生,这是传统行政法制不平等观念所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对人权利意识的逐步增强,树立行政主体与相对人法律地位平等观念对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汪强  于鹏飞 《企业经济》2012,(1):189-192
我国《宪法》第42条第2款不是权利条款,而是《宪法》就业政策条款,它有着四方面的功能。我国《宪法》就业政策条款在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均通过一定方式实现对公民劳动权的保障,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就业政策密切相关的劳动权,它在《宪法》上的性质,首先是生存权与自由权的延伸,更是一种现代《宪法》下的社会权,社会权是超越公法属性与私法属性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一项宪法性的私法权利。从财产权的角度,无论是公有财产还是私有财产都应当受到我国立法和司法的平等保护;从宪法的角度而言,只有基于对公有财产的保护才能对公民的私有财产权作出限制,私有财产权才具有社会义务。  相似文献   

18.
一、非公有制经济受到关注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认可与保护.2004年7月25日,国务院在青岛召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  相似文献   

19.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政府日前发布消息称,该镇将对村治保主任、民兵连长、计生专干等非民主选举产生的工作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减少农村用人矛盾,防止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此外,应聘人选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凡违法违纪、违反计生政策、参加集体上访的人员不能作为招聘人选。将参加集体上访者与违法违纪、违反计生政策人员,并列为不能作为招聘人选者,无疑是将上访等同于违纪违法行为。公民上访权是宪法权利。宪法第41条集中规定了公民的上访权利:在结构上,该条第1款规定了上访权的5个构成要素,即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  相似文献   

20.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简称为安全权。安全权是消费者最重要的权利,也是《宪法》和《民法通则》赋予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于所有的消费者来说,在进行消费活动时,首先考虑的便是商品和服务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