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程连顺 《当代经济》2009,(17):78-79
中国对外开放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加入WTO前属于以改革促开放阶段,大致沿着由沿海到沿江、沿边的开放路径推进,继而向纵深发展.加入WTO后是以开放促改革的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发展阶段,很多改革措施都是围绕适应对外开放展开的.本文在总结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对外来开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1881—1911年中国兴起了铁路建设的浪潮。我们从史料中整理了这一时期的小麦价格,将府间价格差对铁路建设进行回归,发现铁路造成铁路连接的府的价格离散程度下降了3.8%,占当时整个价格离散程度下降的约40%,控制铁路建设的内生性以后结果依然显著。我们还发现,铁路提高了沿线府间与邻近铁路府间的市场整合程度。与此同时,铁路削弱了与其平行的传统商路沿线府间的市场整合程度,却提高了铁路与传统商路联运网络中府间的市场整合程度。  相似文献   

3.
关于西方资本在晚清台湾外贸中的作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晚清台湾对外贸易受到西方资本的控制,其代表学者包括东嘉生、周宪文、黄富三、李祖基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台湾开埠具有积极影响,持这一派观点的学者主要是林满红。  相似文献   

4.
付志宇 《现代财经》2007,27(11):94-96,F0003
鸦片战争后以太平天国起义为首的农民运动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清政府面临空前的财政危机。为了摆脱财政经济的困境,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以缓和财政危机。这些对策不仅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经济状况,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晚清对外开放与福建船政局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开放与福建船政局的兴衰紧密相连。船政局在突破“夷夏之防”观念、“师夷”、“借法自强”、采用对外开放的举措中诞生,又在对外开放政策作用下发展。因为对外开放的不完全到位、不彻底等缺陷,船政局没有与商政相结合,没有完全采用西方的企业管理制度,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机遇,终于衰败停办。  相似文献   

6.
众多研究发现气候冲击引发的经济冲击是造成暴力冲突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泊松模型考察了气候冲击对清末教案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气候冲击对粮食收成与价格有显著作用,而后者又影响了教案的发生,据此可推断经济冲击是重要的传导途径。本文还分别考察了教案发生原因的两类假说,发现机会成本假说的解释力度优于俱乐部公共品假说。此外,本文还利用不同的回归模型与替代变量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期间,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1861—1865年间,又有一批外资银行在华设立营业机构,由此形成了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然而接踵而至的则是1866年以后部分外资银行因经营失败或业务不景气而退出了中国金融市场。这部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失败对民族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也有警示作用,其中的原因值得国人重新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以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基础引进了大量外来先进思想,并通过对其学习、选择与变通来实现传统金融思想的现代化转型。这不仅为后来中国金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人才和经验,也推动了本土新式金融事业和制度建设的发展。文章在考察了晚清金融思想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原因、模式、过程和特点后认为,经济发展需求是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西方金融思想的传播从外部提供了激励和参照,而开放的环境则是这一转型的前提条件,这也构成了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模式。传统金融思想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若干经验教训即便在当代中国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香港与闽台地区的贸易关系非常密切.福建通过福州口岸、厦门口岸、三都澳口岸.台湾通过淡水口岸、打狗(台南)口岸,与香港展开了繁密的贸易往来.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洋货进口结构同中有异,而土货出口结构则差别较大,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强了华商的竞争力,刺激了闽台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兴起,贸易条件也逐步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税则谈判与晚清外交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通商税则谈判中,清朝谈判代表与清廷权力中枢之间关于税则和贸易章程的谈判原则的分歧和斗争为人瞩目.清朝谈判代表与清政府之间关于税则谈判原则的交涉过程,体现了宗藩关系体制与近代资本主义外交体制的矛盾,是清政府对于西方列强的认识一步步加深的过程,同时也是清政府开始逐步适应西方列强的外交观念的过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转型的艰辛.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源自于临近地区间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还与地区间优势互补效应的发挥密切相关。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地理临近性在给模仿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路径依赖和技术锁定,从而导致老工业区的没落。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两位数制造业的分行业SP指数及其引申变量值的测量,发现在省域范围内制造业集聚存在一定的自相似性。而在跨省空间范围内,这种自相似性并不存在。省际间行业要素流动正趋于缓慢的集中优化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这一演化趋势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空间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政策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时期,柞蚕业在各地官绅的大力倡导、推动下有了快速的发展。清政府在推行新政中对柞蚕业的重视,近代机器缫丝业的兴起以及柞蚕丝价格的上涨为柞蚕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13.
陈锋教授新作<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是作者耗时十五年之久才贡献学界的一部力作.在广泛搜求海内外相关文献后,作者对习见文献重加比勘,对新见文献严格审读,审慎断论,在清代财政研究领域,可谓超越前贤,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中后期太原盆地镇的类型及形成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后期太原盆地内小城镇的发展是不平衡、多层次的 ,本文通过具体研究 ,提出该时期该地区内以镇命名的聚落可以分为 (关 )军镇、驿镇、商镇、驿镇商镇、关镇商镇、关镇驿镇等六种类型 ,并逐个分析镇的类型与镇的历史演变、基层派出机构、地理分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 ,明清时期以镇命名的聚落并非都是目前学界所提的“市镇” ,我们应探讨“镇”的发展情况 ,同时重视地区差异的存在 ,充分结合地理空间分布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政期间,清政府提出了“振兴农务”的新政策,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令或措施,如农务行政机构专门化、引进近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制度安排、放垦及奖励公司政策等。这些作为来自于政府方面的制度供给,显示了政府在政策制定的目标和视野上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捩,一方面标志着国家干预经济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国家在组织和发挥农业生产方面职能的进化,是国家对农业管理的开端,符合时代之需要,因而构成了中国农业经济近代化及农业经济制度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爬梳文献,对照解读,就粤海关(洋关)设立的时间、洋常两税分征的时间,以及建关的经过等三个问题详加考辨,以求还原史实,推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7.
微型金融组织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为农村发展和扶贫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金融支持。相应的文献研究对微型金融组织发展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本文拟对微型金融组织研究文献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微型金融组织的偿还机制、可持续性、福利效益、政府在微型金融发展中作用以及其政策含义等。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