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2月26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得以人格权利受到侵害为由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本文从一个真实的案例出发,质疑这一规定的合理性,并指出那种仅以自然人的生理特点为由而否认法人人格权的说法是武断和片面的。为了真正地实现损害赔偿制度的目的,切实充分地保护法人的人格权利益,精神损害赔偿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2.
环境人格利益作为人格的应有内容,是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要素或者条件。它体现了人对环境资源生态价值与精神价值的需求,包括环境物质性人格利益和环境精神性人格利益两个方面。在现行的民法制度无法对环境人格利益提供全面保护的情形下,应当将以环境人格利益为客体的环境人格权独立为一项具体人格权。这不仅是现代人格权的发展趋势,也是环境权私权化的必然要求。与其他具体人格权相比,环境人格权的客体具有特定性。它是一项总括性权利,具体包括生命安全和健康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宁静权、眺望权和景致权等。鉴于环境人格权的特殊性,对环境人格权的民法保护也具有保护限度和保护方法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从法人人格权的演进、内涵和特征等入手,对法人人格权及我国民法对其保护问题作一些思考及探讨。  相似文献   

4.
民法是人法,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终极源泉,民法正是出于对人的价值和尊严保护的实际需要而设立了一般人格权制度,充分保护、尊重人格.一般人格权制度的确认,对于保护特定的人格利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精神损害就是民事主体侵害自然人、法人的民事权利,造成的自然人生理、心理上的精神活动和自然人、法人维护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动的破坏,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探讨,从侵权行为所侵害的民事权利角度来看,精神损害赔偿应适用对一切人格权的侵害和部分身份权的侵害。从损害利益的角度来看,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精神利益的赔偿和精神痛苦的赔偿。  相似文献   

6.
新闻媒体侵权是指新闻机构或者新闻从业人员因公开发表的新闻作品侵犯自然人、法人人格权的行为,其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后果严重、不可控等特点。与一般的侵权行为不同,新闻媒体侵权在侵犯的客体、构成要件、抗辩事由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将新闻媒体侵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专门规定在《侵权责任法》中,既可以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权利提供一种保障,也可以弥补我国没有《新闻法》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在基于特定信赖关系进行个人资料披露的场合,授信方对于对方保守秘密享有程度很高的守信期待及安全感利益。这是一种独立于隐私利益、名誉利益的人格利益,与缔约过程中的信赖利益也有很大差异。以这一利益为内容的“新型”人格权——守信期待权应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罗马法以人格作为法律主体是否适格的判断标准,人格理论肇始于罗马法,罗马法中法律人格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将人与人格分离,《法国民法典》以自然法观念上的"理性"作为实定法中的人的依据。《德国民法典》上的"权利能力"概念,是由实定法所界定的法律人格的适格条件。而关乎于我国的人格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法律人来共同见证。  相似文献   

9.
刍议环境人格权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发展,环境人格权也被赋予了独特的研究价值。我国对环境人格权概念并未形成统一认识,这对主体完整人格权利益之保护及环境权的落实极为不利。为完善我国人格权法理论体系,必须对环境人格权概念做出准确定性。从研究环境人格权的缘起出发,对环境人格权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上的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上平等、完整人格的产生,以近代民法中自然人制度的确立为标志。古典自然法学说为自然人制度和现代法治明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逻辑构架,罗马法则为自然人的权利和权利实现方式提供了精湛的法技术,公民是自然人从事公共权力的形成和运作活动的资格,法人则是自然人实际结社自由权利的制度形式,是近、现代法技术的杰作。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人身权更多强调的是精神利益的保护,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身权尤其是人格权开始具有更多、更直接的财产利益,对此,法律应确认并允许权利人在上述两种意义上使用和维护其人身权利。  相似文献   

12.
为调和个人信用信息主体与征信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我国宜保护主体权益并予以限制。通过比较分析美欧制度和我国现行法可知,后者存在着保护对象与方式等缺陷。对此我国应按照产权规则确立个人信用信息权制度,采取积极手段完整地保护主体的人格尊严自由及经济利益;而立法者为限制权利应做出区分式的制度安排,以具体满足征信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与交易者私益,并回应不同利益诉求下征信者与信息主体之间力量对比差异导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朱伟彬 《西部金融》2014,(10):23-27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个人金融信息泄露、贩卖事件,严重侵犯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美国、欧盟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制度,指出我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面临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职责不清晰、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从明确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立法理念、赋予个人金融信息主体权利、明确监管部门及职权、完善救济途径等方面对我国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自然人信用信息主体权益包括自身隐私权的保护和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最惠待遇的获取两个方面。为加强对自然人主体权益的保护,即将出台的《征信管理条例》应在保障自然人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的功能上予以明确。此外,还要努力构建自然人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障体系,明确自然人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障制度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著作人身权是著作权的基础和核心,对人身权的尊重与保护,对保护著作权尤为重要。该文围绕著作权中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四项基本人身权,论述了科技期刊与编辑可能妨碍甚至侵犯著作权的某些典型行为,提出主动与作者沟通的一条原则:发前签订合同,编后作者确认?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个人征信的广泛应用,相关的维权投诉事件不断增多。从基层人民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实际案例出发,以法律层面所涉及的征信信息主体享有的控制权、知情权、异议权和救济权为视角,分析我国个人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探讨建立保护个人征信信息主体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劳动权涵义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劳动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劳动权的主体是自然人,客体是劳动力,义务相对人是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内容包括工作权、劳动报酬权、休息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障权、劳动福利权、参加和组织工会权、民主管理权、劳动争议处理权。劳动权具有综合性、复合性、个体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由于社会责任忽视使得我国企业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表现差强人意,这将不利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质量的提升、消费环境的改善,最终影响和谐消费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企业维护消费权益责任的具体表现,并基于当前我国企业履行消费权益责任中的一些问题,从政府、企业、消费者、消费组织及媒体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人身性监护职责的法律界定是追究监护责任、切实保护被监护人权益的前提。通过对我国人身性监护职责的立法和司法现状的分析,可以探究我国人身性监护职责界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我国的人身性监护职责界定必须处理好人身性监护职责与财产性监护职责、成年人监护职责与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关系,并尝试探讨人身性监护职责的具体内容和类型。  相似文献   

20.
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数年中,投资者权益受侵犯的事例常见于报端。这些问题的出现揭示了目前的认识误区———仅将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关系认为是委托与被委托之间的关系。要有效维护理财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应重新认识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投资者与银行之间不仅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更主要的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将投资者看成是消费者,在强大的银行经营实体面前,弱势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法律的倾向性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