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用时间序列的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权重,进而分析区域和城市尺度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间特征,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随时间变异的程度较小,大体呈现"U"型变化特征;2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向"肇庆-惠州-中山"等外围城市不断降低,存在空间圈层结构;3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分散化发展降低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而经济增长、环境绩效和科技投入有利于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于超效率DEA的沈阳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推进加剧了土地的供需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应用超效率DEA模型,分析评价沈阳经济区及其内部8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2000—201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呈"凹"型趋势发展,土地利用纯技术效率综合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是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内部各城市土地利用存在区域差异性,阜新市和铁岭市属于高效集约区域,鞍山市为低效区域,可通过差异化的调整投入要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时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至关重要.文章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构建了大庆市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主、客观赋权,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大庆市建成区2002-2006年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度对该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同时存在土地产出能力、土地生态以及接续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等问题,因此,应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城市转型期土地利用模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三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分析了四川省17个地级市、14个县级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分异特征,综合评价了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提出做好城市长远规划、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城市建设状况、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城市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廊坊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水平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度等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27个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综合评价法,对2000-2009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09年间,廊坊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值在0.33~0.52之间小幅震荡上升;2000-2006年土地利用水平为0.33~0.42,处于不集约状态;2006-2009年土地利用水平上升到0.45~0.52,处于基本集约状态.  相似文献   

6.
基于PSR模型的齐齐哈尔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SR模型构建城市土地集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最优赋权法确定各指标体系权重,并借助综合评价模型,评价1998—2008年齐齐哈尔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综合值。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近1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基本处于不集约状态。因此,应积极制定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为未来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土地利用合理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4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根据计算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和集约利用分级标准,将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城市分为三类,即集约利用、勉强集约利用和相对粗放利用,评价结果较合理.该评价结果可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某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助于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高效利用;在综合考虑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的条件基础、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等5个方面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和障碍因子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结果为广西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为低度利用,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前3住为城市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固定资产投资额与用地弹胜系数、地均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相似文献   

9.
以甘肃省为例,根据其14个地州市2000-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有关社会经济数据,从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发展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基于熵权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甘肃省八年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甘肃省土地经济集约利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以及二者的相关度....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关系进行评价。[方法]基于武汉城市圈内不同城市的城镇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数据,构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响应关系的变量序列,并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VAR模型的拟合度(R~20.90)较高,能反映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武汉城市圈内武汉和黄冈等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化的冲击对土地集约利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是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持续提高的主要动力;对于潜江等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城镇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效应相对较弱,而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作用较明显。[结论]武汉城市圈内的大城市可通过推进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双轮驱动,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而小城市通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来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以期为促进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严重,与此同时,城市存量土地却存在粗放利用现象。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分析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全国19个市区非农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城市为评价单元,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来反映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同时针对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有益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对近10年来17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SPSS软件环境下,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993-2003年,全省大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上升,但以六安为代表的9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所下降;全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南高北低;从经济、人口、环境、政策方面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和差异的原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农业与生态环境约束和国土开发现状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规划指标来表征国土供给与约束水平,构建多层面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系统。在国土开发约束、国土开发程度和国土规划政策三个层面,利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功效函数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得到皖江城市带的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研究表明:地级市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比县级城市高,且两者差异明显;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与国民经济生产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相似情况下各城市的土地面积数据与经济数据相关分析,能为基于横向对比的土地利用数据预测提供参考。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土地与经济数据散点拟合模型,并探究模型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与天门市处于同一城市化水平,且此5个城市土地面积数据与经济数据的拟合模型具有很大相似性,其中5个城市的耕地数据与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拟合模型相似度最高。以此认为,基于相似性的横向对比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观点。研究方法:文献法,比较法,归纳法。研究结果:国内外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存在差距,也有内在的本质区别。研究结论: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理念可理性借鉴:(1)就根源而言,国外的土地集约利用是由于土地的"弹性匮乏",国内是由于"刚性匮乏",因此不能盲目照搬;(2)国外以社会、经济、生态兼顾为标志的、全面发展的广义集约思想值得借鉴;(3)国内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和实践在系统性及针对性方面存在不足,以城市的结构优化和整体优化为目标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需深化。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目的:分析近10年来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1)全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变化性明显。从“十五”期间和“九五”期间相比来看,除滁州、六安、黄山三个地市以外,全省其他14个地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全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特点。(3)社会经济因素、耕作制度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影响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以及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驱动力分析,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与生态化协调性的内涵及机理,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典型相关分析、协调性评价模型。研究结果:通过构建协调性评价模型,发现全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3年后土地利用生态化水平滞后于集约化水平;11个城市各时序阶段上的空间异质性明显,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的占82%,舟山市的协调发展度全省最高为0.83。研究结论:浙江省城市土地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生态化特征,严控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还要研究各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情况,重视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耕地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利用武汉市黄陂区的统计资料,对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黄陂区50多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用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黄陂区近20年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黄陂区耕地资源的变化主要是受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及耕地比较效益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