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条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区域不平衡发展情况加剧,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如何对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判断,以便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去控制并缩小高等教育区域差距,推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构成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以及助推创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以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为研究主题,运用协整理论对福建省高等教育规模和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区域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以江西省高等教育区域化为背景,从地域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受益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结论,并试图找出不协调的原因及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产业区域走向和谐区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润冰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1):46-50
构建和谐区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经阶段.由于传统效率观的影响、社会资本缺乏、地方博弈和文化冲突,使我国和谐区域建设步履艰难.只有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注重均衡和创新,同时强化区域公共管理、发展社会资本,培育区域文化,我国和谐区域建设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在逐步加大,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非和谐的社会经济问题.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文章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采研究政府应当采取何种区域干预政策,以促使我国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并提出有关建议:强化增长极与周边环境关联度的政策意识;制定新增长中心建设与原增长极产业转移的宏观政策;实施政策性诱导为主的政府干预政策;构建"特色增长极"的区域经济策略;制定激励性的区域干预政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各有侧重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度提高,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主导地位凸显,各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发挥,区际产业分工明显增强等都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和谐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面临着效率与公平的两难选择,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必要重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7.
高铁可以大大缩短空间距离, 用时间去消灭空间.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速铁路网引领中国全面进入高铁时代, 正在打破中国区域空间格局.高铁沿线城市从区域中心城市转变节点城市; 资源要素从区域中心集聚转向高铁沿线集聚; 区域空间结构从“非均衡单中心” 向“均衡化多中心” 格局转变; 快速交通体系通过对时空的压缩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空间关系, 区域空间不再是地方空间而是流动空间.高速铁路改变区域空间结构, 推动资源要素区域内重新配置, 高速铁路是一把“双刃剑”.高铁时代, 区域发展需要找好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优势, 形成一个错位竞争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享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从湖南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湖南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可为政府制定和执行有效的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进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7,(6):87-9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不同高校面临着不同的、细分的市场需求。因此,每一个高校都需要对其自身面对的市场进行目标定位和市场定位,并实行差别化设计、特色化建设和整体形象策划与宣传。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各具特色的高校群体,满足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并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实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就是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改革的办法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和人才。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作为自然条件复杂的多民族大国,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亦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包括生态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问题 .故此,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有效性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能够应用于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化活动。西部高等教育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要依据西部经济结构现状、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有选择的重点发展战略,走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之路。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春艳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107-109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总结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就与不足,旨在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使我们辽宁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经济均衡增长的内在要求。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税收政策,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现行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的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15.
建国后,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还没有真正实现"男女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并结合实际和国际经验,提出为促进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区域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教育经济聚类指标的聚类分析,可将我国31个省市区分为高类、较高类、低类、落后类四类教育经济区。我国省级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整体水平不高,且呈现由落后类向高类逐渐提高的梯度差异。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昉荔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7-18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的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战略指导思想。二者的思路存在着怎样的继承性,又如何统一起来并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这不仅是一个值得分析思考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安琳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615-616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必须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智商与情商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我国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公平主要表现为现实的不公平和制度性的不公平.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教育公平实现的主要措施:第一,要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第二,要建立支付转移制度和优惠政策,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支持;第三,要制定面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优惠政策;第四,要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第五,要从制度和法制建设的高度治理教育腐败. 相似文献
20.
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红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20(6):73-77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办出特色,高职教育才有生命力。产教结合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