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墨 《经济改革》2011,(6):24-27
在13名中共"一大"代表中,他是惟一来自西部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代表,也是"一大"代表中惟一在校就读的中学生。然而,直到改革开放前,研究他的专家们也不确定他的家乡在哪里?而故乡的亲人们也不知他因何而死?更不知他葬身何处?  相似文献   

2.
他从3个厂辗转而来、负重而为;他每次都受命于危难、拯救企业于困境;他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刻,立下军令状——“3个月攻克,否则,走人”;他主动迎接苦难,征服自我,挑战极限,不仅赢得了企业的扭亏为盈,同时也赢得了全厂职工的心。马克思曾说过“历史认为那些为公共谋福利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可以肯定的是,淳于贤钊是幸福的,他的情感归宿在于他所忠爱的事业,他的价值定位在攻克每一个难关……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走近了这位长者……荆棘载途创业难淳于贤钊的人生经历是曲折而…  相似文献   

3.
慧超法师是海东半岛的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他是8世纪第一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的第一个韩国人,也是第一个东亚人,他还通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到达了中东的伊朗,也就是当时的波斯,后来他越过帕米尔高原回到韩国。他写出全球四大游记当中的《王吾天竺国传》。可以说慧超法师是走过整个丝绸之路的伟大的旅行家。他是丝绸之路上的大丈夫,他的大长征长达5万里!他在《王吾天竺国传》中向我们后代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个人非常钦佩慧超法师,所以我沿着他的路线访问过丝绸之路的整个目的地。  相似文献   

4.
于光远同志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实在太宽,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而在社会科学中又涉及各个学科,其中经济科学是他重点研究的领域,而在经济科学中他的研究又涉及各门经济学科,其中有些学科原来没有,而是他创立的,如生产力经济学、国士经济学等。要对他的研究作出评论,绝非哪一个人所能胜任的,即使是经济科学也一样,因为没有哪一个人有他那样渊博的知识,研究过那样多的学科。我也算得上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者,要我对他在经济科学方面的论  相似文献   

5.
尚儒 《经济改革》2011,(10):38-41
他是陕西较早接触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之先觉",也是西北地区较早组织革命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孙中山称他"西北革命巨柱",于右任称他"名家龙虎,关中凤鸾"。"取社会现存财富,均分之以享同等快乐。"这是他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  相似文献   

6.
林玉  张云 《生产力研究》2007,(14):I0001-I0002
他的一系列观点频频引发社会大讨论;他的学生除了年轻的博士生,更多的是省长、部长、厅长、局长;他除了讲课,多数时间在全国调研,他的专著和论文每年都在问世;有人热捧他,也有人骂他,可他从来都是淡然处之。  相似文献   

7.
张军红  王曙光 《经济》2013,(5):166-167
他是戎马峥嵘的将军,带过兵、打过仗,在1978年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时任团政委的他带领一个团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集体荣获三等功,他自己也荣立三等功。他亦是温文尔雅的墨客,出生于文化底蕴浓厚、人杰地灵的中原大地的他,从小耳濡目染,  相似文献   

8.
魏邦良 《开放时代》2004,(6):154-158
在当时,一个年轻人,出于自保,出于无奈,打点太极拳,玩点小花招,当然"是完全正常的行为,也是绝对值得同情的",但当胡适在"暴得大名"之后,理应在某个适当的时候以恰当的语言澄清此事,这样,既做到了"以真面目对人",对那些爱戴他、追随他乃至崇拜他的人也是一种尊重,一种交代。  相似文献   

9.
巩志明 《经济改革》2010,(12):60-60
我是在去年春天陈子林师生展上结识康庄的,他看上去自在潇洒,举止得体,与我印象中的画家形象迥异。又得知他也是陈老的学生,也是西安美院科班出身,而且还见识了一幅他装裱好的国画葡萄,很是高雅别致,从此不忘。我们都是外向的人,一来二去就成为很能谈得来的朋友,所谈多是画事,常佐以茶。  相似文献   

10.
<正> 本人的信条是克雷洛夫的一段名言:“出头露面的人是有福的。知道世人一定在瞧着他必须完成的事业,他从头到尾干得挺有劲儿。然而这样的人更值得尊敬,他默默无闻地躲在暗地里,在漫长的辛苦的日子里无报酬地劳动,得不到光荣也得不到表扬,只有一种思想鼓舞着他的勤劳,他的工作对大众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陈颖  邢章萍 《经济月刊》2010,(11):18-20
他说自己与经济学的结缘是必然也是偶然。在粉碎“四人帮”的那一年,他考入了北京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系,开始了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看似顺利的学习、就业与研究之路,充满着外人不可知的经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在肯定他的成绩的同时,也把他推到了更多人的眼前和耳边。  相似文献   

12.
陈方正 《开放时代》2003,(1):123-128
他之所以也能够做得那么成功,毋乃是由于他的性情和意志,而不仅仅是头脑,毋乃是由于他所承受于孔夫子而不是苏格拉底者。所以,我们今天在此所景仰的杨教授不但是杰出科学家,更是伟人,他的忧伤和快乐,他的愿望和苦恼,是我们大家都能够了解和体会的。  相似文献   

13.
谈于光远社会所有制和私有制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光远同志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实在太宽,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而在社会科学中又涉及各门学科,其中经济科学是他重点研究的领域,而在经济科学中他的研究又涉及各门经济学科,其中有些学科原来没有,而是他创立的,如生产力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等。要对他的研究作出评论,绝非哪一个人所能胜任的,即使是经济科学也一样,因为没有哪一个人有他那样渊博的知识,研究过那样多的学科。我也算得上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者,要我对他在经济科学方面的论著作出评论,自感没有这个能力。这里,只想就于光远同志的所有制理论中的社会所有制等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6,(1)
今年(2016年1月8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54年以前叫政务院)前总理周恩来同志,他在总理这个岗位上整整工作过26年。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位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一位人民的忠实公仆。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全心全意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及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世人感叹!他在中共党内功劳显赫,但他为人低调,谦虚谨慎,不为名、不为利的高尚共产主义精神品质,令世人敬佩。因此,尽管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40周年了,但他的丰功伟绩和高尚精神品质,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5.
曹俊 《环境经济》2014,(6):16-17
正人物名片老兵刘艳东曾任河北省承德市环保局局长现退居二线搞环保他的环保工龄可能在全国最长——34年。从大学毕业到退休,他在承德环保系统工作,不离不弃。他担任环保局长21年之久,这在全国恐怕也无人能及。他亲历了承德环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30年,也见证了我国环境保护的30年。他觉得自己跟环保有缘,这份缘牵引了他的一生。正所谓除却巫山非云也。他投入,他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心中别无他念。领导想让他换换岗位,他说:"不去,没劲。"环保工作让他最有满足感,他自嘲,"我也只能干环保这点事,干别的事情,我也不懂啊"。退居二线的他,摇身一变,跟一大帮环保专家混在一起,为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而奔走,他觉得"非常充实、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因为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以30岁的而立之年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事业——培养中国的政治家。在他一生的教育生涯中,他创办的商学院(或者也可以称为政学院,因为那个时候学生上学多为了能够跻身仕途)  相似文献   

17.
为顾客和职工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也就是“利他”才能“利己”,福特的这个管理哲学显然有悖于古典经济学。 “利己悸论”与“摩擦” 古典经济学的宗师亚当·斯密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指出:“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  相似文献   

18.
沈刚  陈希琳 《经济》2011,(9):62-64
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却在财税领域实践20余年之久;他不是盼天吃饭的农民,却始终关切农村,视10年农村生活如珍宝;眉头紧锁不只是他的表情,言辞犀利也不仅仅是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里风 《经济视角》2006,(7):21-24
花二军是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马头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是河南北方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也是马头岗工业区的掌门人。身为一个农民企业家的他,之所以让人们越来越熟悉,或是因为他的省人大代表身份,或是央视在心连心艺术团来豫演出时对他的现场采访,亦或是他和美国专家的精彩对话。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像伟勋那样具有丰厚学养的并不多见。但使他博通古今中外的真正原因,应是他对知识的追求。对问题的探索,有永无止境的欲望,这种欲望,越到晚年也越强,这也是很少见的。   在哲学上是否有原创性的表现,在他心中都不是最重要的,惟有在知识上的无穷追逐的和永无定向、定性、定位的飘泊中,才是他的最大满足。 --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