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高温胁迫",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利用先进的遗传工程手段,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郭房庆研究组,经过长达6年多的努力,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产量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郭房庆研究员介绍,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高强光条件或高温胁迫通常会引起叶绿体中的活性氧累积,抑制光合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2.
日本专家成功地利用叶绿体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使它们的生长周期大幅缩短。  相似文献   

3.
日本专家成功地利用叶绿体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使它们的生长周期大幅缩短。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片段,转移到目的生物的基因组中改造生物遗传信息,达到培育新品种目的的一种技术。转基因食品主要指的是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进行加工或者直接作为食物的食品。转基因技术在增产增收、改善食物营养品质和贮存等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其安全性却受到较大的质疑,许多人认为该类型食物有着较大的潜在性危害,人体食用过多转基因食品后会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展开探讨,并就理性对待转基因食品方面提出相关意见和见解,促进转基因食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历史上,人类早期的生活“茹毛饮血”,依靠野生的鸟兽,食其血肉,衣其毛羽。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对野生动物有了进一步认识,也利用某些动物产品作为药材,医治疾患。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野生动物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广泛的价值,不仅是提供文化教育,观赏、美化环境,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要,而且在医药卫生、科学研究以及作为生物基因资源方面都具有极其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现代社会对野生动物提供的美味肉食和珍贵毛皮的需要仍有增无已。  相似文献   

6.
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5.2亿,按人均消耗粮食460公斤计算,需要粮食7亿吨,如何依靠现有14亿亩耕地来满足未来粮食的需要?我们只有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生产更多的粮食和产品,这就要求面向全国国土,广开农产品资源,发展“三色农业”。绿色农业在陆地上依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生产食物和纤维的农业。白色农业利用无污染的生物技术进行微生物蛋白和其他生物源生产资料的工厂化生产农业。主要包括:微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和兽药、微生物能源、微生物食品、生态环境微生物清洁剂、食…  相似文献   

7.
随着石化能源的渐趋枯竭,21世纪将逐渐成为可再生能源的世纪。可再生能源家族中最具现实可行性的是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只能提供能量,生物质资源在提供能量的同时,还能生产出千种相关的化工产品,而且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现代生物质产业是以农林废弃物和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为原料,进行生物能源和生物基产品生产的一门新兴产业,是一种从原料到产品均非传统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故被称为“农业的第三战场”或“第三农业”。它的出现,为我国农业迎来了一个极佳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变迁及“非粮化”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揭示1978年以来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变化规律,量化“非粮化”对耕地食物生产变化的影响程度,为“非粮化”治理、保障食物安全提供基础依据。研究方法:食物热量计算模型、LMDI分解法。研究结果:(1)经过波动增长(1978—1998年)、波动减少(1998—2003年)、快速回升(2003—2016年)和缓慢增长(2016—2020年),2020年中国耕地食物热量达113.23×1014 kJ,是1978年的2.58倍。(2)耕地食物生产结构呈现口粮减少而蔬果、油料、玉米快速增长的特征,其中口粮热量占比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且西北、广西和青海的耕地食物热量主体分别由口粮转为玉米、糖料和油料;蔬果生产增速最快,热量占比增加了5.02倍。(3)1978—1998年和1998—2003年耕地食物热量变化主要由口粮引起,影响程度分别为46.31%和-64.84%;2003—2016年和2016—2020年耕地食物热量增加分别源于玉米和蔬果的贡献,程度为53.42%和28.30%。(4)1978—1998年、1998—2003年和2016—2020年,“非粮化”分别在14.63%、73.30%和23.81%的程度上抑制了耕地食物热量增长,其中,2016—2020年,“非粮化”是上海、江西、海南和贵州耕地食物热量减少的主因。研究结论: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向多样化转型,“非粮化”抑制了耕地食物供给增长。要树立大食物观,以耕地食物增产作为分区域、分次序推进“非粮化”治理的重要原则,重点关注“非粮化”导致耕地食物供给减少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浮山村生态农业建设现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发展了沼气的开发和利用技术,实行了“食物链”和“生物加工链”紧密结合和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有机物资源,探索了实行沼气商品化、增加副食品生产,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经济的发展,杭州的城郊农业也出现了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GMO:国际贸易争端与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简称GMO)是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导入特定的外源基因,从而获得具有特定形状的改良生物品种。目前,国际上习惯于把转基因生物及其制品统称为GMO。GMO以其抗逆性好或高产或优质或具有某些特殊功能,为人类解决未来食物短缺、改善食物品质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然而,在GMO商业化的进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麻烦,尤其是其国际贸易争端,迫使各国政府制定相关规则和标准。GMO及其相关问题,尤其是涉及到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以及环境和健康的长期安全等重大问题,不能不…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黑木耳出口示范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黑龙江省尚志市珍珠山乡誉满全国。不久前,珍珠山乡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称号又多了个年份:继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获此殊荣后,该乡再次获评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相似文献   

12.
<正> 养鱼欲获得高产量、高收入、高效益,有无高招,有无奥妙?山东汶上及东平县十余个靠养鱼踏上富裕之路、敲开成功之门的大户的养鱼经验表明:三十六计“新”为上。 一“新”:代替碳铵来养鱼,一举多得“肥力高”——用肥力高养鱼“水产型”肥力高是一种对人畜无毒无害的新型生物复合菌肥,用它代替碳铵肥养鱼,不但能促进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增加水中溶氧,从根本上防止夏秋“泛塘”发生,而且能显著加快各种有效菌的繁殖,比施用各种化肥能多产生30%的浮游生物,为滤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医学中有一套“五色配五脏”的食疗理论。科学家通过对多种食物营养成分的分析证实:食物的营养价值确实与食物的颜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五颜六色的“外衣”下,一些食物蕴含着某些特定的养生保健效果。  相似文献   

14.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大学的生物学家合作,成功培植出一种能够产生大量氢气的转基因绿藻,为未来生产氢能源提供了一条生物途径。生物学家很早就知道,绿藻具有很强的“氢”光合作用的功能,能在阳光照射下产生氢气、但绿藻产生氢气的效率比较低,通常每公升绿藻只能产生100毫升氢气。由德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合作培植成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各国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 ,也一直是农业经济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热点问题。过去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而且人们消费的主要食物就是粮食 ,人们很自然地用“粮食安全”来表述国际上通行的“食物保障”的概念。《从食物保障状况看中国当前粮食安全》指出 ,现在是把上述两个概念区分开的时候了。尽管这二者有所不同 ,但是 ,它们还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即食物保障是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 ,粮食安全是食物保障的前提。从这个视角出发 ,该文作者构建了以“剩余供给能力”为核心的一系列指标 ,分析了包括粮食、肉类、…  相似文献   

16.
<正>一、影响水体肥度的环境因素1.水温水温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代谢速度,从而影响水生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速度。在水生生物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内(15-32℃),随着水温的升高,肥料的利用速度越快,在水生生物的最适生长水温内(25-30℃),肥料的利用速率最大。2.光照光照直接关系到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水生植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水体光照越充足,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肥料的利用率越高。晴朗的天气是施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供给是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头等任务。围绕“树立大食物观”的新时代粮食安全发展理念,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一是扩大食物的供给渠道,从来源上进行结构性优化,不仅向耕地要食物,还进一步开发海洋资源,挖掘非常规农业生产空间的生产潜力;二是丰富食物的品种,除了保障传统口粮安全,同时也要提高非口粮类食物供给。本文从深海养殖的发展模式出发,探讨金融支持深海养殖发展的新思路,以期为农发行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湖泊水上农业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910万hm2天然湖泊中,8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由于湖泊中氮、磷等营养元素过度富集而导致水生生态失衡的异常现象,从环境角度看,这是一种灾害;但从资源角度看,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农业资源。该研究利用“生物浮岛”技术,在武汉沙湖进行了湖泊循环农业的试验,将30种陆生和湿生植物利用“生物浮岛”技术,通过“水上花园”、“水上菜园”、“水上草原”、“水上稻田”等农业形式转移到水面栽培。试验表明,27种植物生长良好,植物产量高于陆地,而且重金属和亚硝酸盐含量均远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可以作为绿色食品或安全饲料进入市场。生物浮岛水上农业可以变“污染”为“资源”,实现农业与环保双赢,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大食物观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一种更深化、更广化的食物营养观念。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树立大食物观”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要求“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  相似文献   

20.
北方地区冰封期时间比较长,特别是东北、西北等地区,冰封期最长的可达150天以上,冰下水温低(约为1℃—3℃),对鱼类的安全越冬影响很大。影响鱼类安全越冬的最主要外因就是越冬池塘的溶氧量。越冬池塘封冰后,水中溶氧在自然状况下,同时存在耗氧和产氧两个方面的因素。耗氧主要是由于水中的生物呼吸和有机物的氧化等原因造成的。而产氧主要是由于水生维管束植物(某些沉水植物)及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增氧,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冰下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作为越冬池塘溶解氧的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