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园区开发的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园区发展方兴未艾之时,人们对园区开发能否成为一门产业、如何实行产业化运作、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仍存有疑虑,为此探讨一下园区开发的产业化问题是大有裨益的。一、园区开发业的产生和发展所谓园区开发,就是聚集资源集中开发某一特定区域。资本、技术、  相似文献   

2.
上海园区开发类国企将面临发展模式根本转变的关键时刻园区开发类国企指的是负责上海各大产业园区的规划开发、产业发展、管理运营的国有开发公司,是园区的开发管理主体,如临港集团、张江集图、金桥集团等。2013年,全市产业园区完成工业产值2.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实现二三产业营业总收入5.5万亿元。可见,产业园区已成为承载上海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主战场。而园区开发类国企的开发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其产业能级和土地集约水平。近期本市已出台了国资改革20条和工业用地使用新规定,对园区开发类国企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  相似文献   

3.
<正>宁海科技园区作为宁海县转型升级的试验田、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宁海城镇化和园区的不断发展,目前可开发建设存量用地日渐减少,土地资源等日益成为制约园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加快工业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做好稳增长促增长工作已成为园区首要任务。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进宁海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产业园区分布广泛、尺度适中、产业集聚的明显特征,提出了适用于产业园区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原则、程序和内容.简单来说,基于产业园区及所在区域的发展现状和环境保护目标,从产业准入、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着手,清单式列出产业园区的准入条件和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石墨资源的发现及开发,鹤岗市可以把石墨产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具有资源潜力巨大、研发能力增强等优势。但在石墨发展中,存在品牌被鸡西抢先、园区开工不足等问题。要做强石墨产业一要明确定位,二要培育高端产品,三要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方式,四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五要加强客观指导。  相似文献   

6.
产业园区日益成为全球范围内产业发展主要载体,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均通过产业园区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板块的成长。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模式主要受到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力量的影响,随着体制机制创新,园区开发模式更加灵活、多样。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园开发建设模式的系统研究,以期为产业园开发建设模式选的择提供有宜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邬冰 《乡镇经济》2009,25(10):58-61
产业园区的建设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当前,辽宁确定以产业园区发展带动县域经济。文章通过对辽宁省县域产业园区发展特征、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县域产业园区发展提出梯度推进、政府与市场协调、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延伸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申报新能源示范城市和产业园区的通知》,新能源示范城市和产业园区申报流程及主要工作如下:申报材料报送申报城市和园区在深入调研分析本地新能源资源条件、开发基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明确城市新能源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编制《新能源发展规划》。并根据国家能源局与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要求,准备其它相关材料,报送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在当地新能源资源条件基础上编制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园区)发展概况、新能源发展条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等。  相似文献   

9.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的各类园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园区经济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因地制宜、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开发模式是园区发展成功的关键所在.盘点我国的成功产业园区开发模式,都各具特点,可以为我国其他地方园区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钟伟 《港口经济》2014,(3):35-37
正一、港口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我国港口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在2010年前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1990年前,港口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以土地开发为主要特征。圈地以加工车间为主的港口园区,即以土地简单出让开发为主,"三来一补"产业为基本的产业形态。多数与城市功能分割,封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罗琼 《特区经济》2014,(11):74-75
目前,资源消耗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瓶颈。天津作为北方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同样受到资源短缺的制约。开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才能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本文:首先,对子牙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其次,分析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对加快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贵阳国家高新区是我国第一批成立的同家级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集聚了一批创新资源,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但是与国内一流冈区和先进园区相比较,在产业总量规模、产业服务环境、创新资源集聚、园区开发模式等方面还存在差距。笔者从以下三个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一、在发展模式上鼓励“双轮驱动”。即通过“大招商、大孵化”的模式解决“总量规模和结构效率”提升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13.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园区已经发展成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成为国家与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引擎,在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但是,随着各地科技园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在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如土地开发过快、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偏低、土地资源闲置严重、土地性质被改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园区的可持续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经济》2008,(8):67-67
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构成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三犬支柱,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新材料产业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全新发展极,必将受到各开发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和投资者的青睐。新材料产业必须重视以开发园区为依托的集群发展模式,通过产业链整合和专业化分工促进行业创新和快速发展,并更加注重节能与环保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爽 《重庆与世界》2011,28(1):64-66
以上海市民办高校为例,提出了在民办高校兴建产业园区的设想和策略。概述了民办高校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在民办高校兴建产业园区的必要性、可行性;从找准定位、利用优势、调动资源等方面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全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主阵地,在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促进产业研发合作、推动国际创新成果产业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效推动了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创新省份建设,显著提升了江苏产业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水平。近年来,随着开放创新的不断深化,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缺乏有效海外创新资源渠道和缺乏专业化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介机构等难题,苏南、苏中和苏北园区国际化水平差距显著。文章基于省内25家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国际合作情况调研,阐述园区国际合作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剖析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并从制度保障、产业导向、企业主体和项目人才支撑4个层面提出园区未来深化国际合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将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推动中固产业园区间的快速成长,促使园区协同发展与产业互补优化的有机结合,是促进产业结构渊整与产业倍极增长的重要业态。二十一世纪,“中国信息”开始崛起,对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仍然面临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严业资源生态压力过大等双重制约。因此,实施园区间协同创新战略,加强产业互补和差异性发展是关键。区域及跨区域问的园区经济一体化与圈区开放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已经成为实施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不可分割的一股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开展民俗旅游的先天优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成为湘西地区的一门新兴产业,更是“湘西发展旅游产业最大的出路”。但是湘西民俗旅游开发还不够成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面对湖南湘西丰富的民俗旅游优势资源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现状,探讨如何把湘西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使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19.
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达州高新区)前身为四川达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成立,2019年11月经四川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年间,达州高新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发展成为达州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强引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璀璨"新星".  相似文献   

20.
自治区最初在战略和发展策略角度提出全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也曾将县域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作为全面消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在政策激励之下,县域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成为自治区经济建设的热点,各旗县区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与市场对接的途径和项目,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城镇新区、工业园区、有形市场、养殖园区、大型农业设施园区等建设在各旗县区全面铺开.分析那一时期发展形成的现状,经验和教训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