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营企业未来接班人的选择问题本身就是一代创业者对企业未来的定位问题。有关"富二代"的不良报道近期明显少了,但民企"创一代"的接班人问题依然严峻。据统计,目前中国内地有超过150万家民营企业,其中80%以上是家族企业。尤其是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家已逐渐步入55~75岁的高龄阶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家族企业的接班问题,分歧矛盾和父子亲情交织在一起,真的很"痛苦"。中国的家族企业已到了交接班的第一个高峰期,第一代企业家的年龄均已到了55岁与75岁之间。过去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没有去思考交接班的问题,也没有有意识地去培养接班人。现在突然要进行交接班,两代人均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3.
接班人控股     
“富不过三代”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个难题。根据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结果,约有88%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第三代。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成功率也只有30%。这就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家族企业研究专家专门研究这个话题。大家比较多的还是从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以及接班人本人的能力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我在研究中发现,接班人的股权安排是接班人能否成功接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要素。  相似文献   

4.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21世纪上半叶,全球67%的家族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将面临老一辈创业者权力下放和移交的问题。67%,这一数据表明,一个全球化的接班时代已经到来。在中国,纺织企业权力的移交也在大规模发生,未来5~10年,正是二代接班人接班的关键时期。随着父辈的逐渐隐退,他们将成为企业的支柱,挑起企业的大梁,带领企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相似文献   

5.
《董事会》2012,(6):11-11
在一项最近的研究中抽取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与新加坡家族企业样本.发现在继承人的选择上,64%的企业家选择亲属。这其中,46%亲属继承人身兼董事长与总经理,余下的只出任董事长。仅有22%的家族企业选择了接班人为职业经理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机电工业》2010,(10):12-13
《福布斯》中文版14日首次推出的“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显示,中国上市家族企业在过去三年赚钱能力和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上市国有企业。不过,中国民营企业刚在第一代企业家手中壮大繁荣,远未达到“富过三代”、“家业长青”。  相似文献   

7.
以高阶理论为依据,从管理者的角度研究家族企业家双重性特征与家族企业融资决策的关系。基于2004~2007年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家族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家族企业家的性别、任职年限、政治身份、企业家的风险倾向、控制权偏好与家族企业融资决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实证研究没有发现企业家年龄与融资决策的相关性。本研究对高阶理论在我国中小家族企业中的应用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该研究的启示意义在于,研究家族企业的融资决策时,必须考虑到企业家的相关特征。同时,本文对于更好地理解家族企业的融资行为,优化家族企业的融资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接班大计需从长计议。鉴于"宰相篡权"、"老臣恃重"、"帝党后党纷争"等事件在接班前后纷繁爆发,民企第二代进入公司从哪个岗位起步更需考虑周详。民营企业的第二代怎么进入状态,就是难题中的难题。在眼下这种信用环境和治理环境中,子女接班或者希望子女接班恐怕还是企业家们的主流选择。那么,接,与不接,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但是,终归得下第一口!问题是:从哪下口?何处接手?  相似文献   

9.
他们大多是75后、80后,他们从小成长在车间里,与纺织机械为伴、与纺织产品共舞。作为家族企业的接班人,也许从事父辈打拼了一辈子的纺织行业并不是他们最初的梦想,但是责任与亲情注定他们与纺织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作为新一代的企业家,是遵从父辈经验、墨守父辈的商业规则,还是挑战传统、大胆革新?是冷眼相对世人对二代接班人的怀疑,还是用实际行动和自身努力去解答世人的疑惑?作为中国纺织行业的未来,他们正以蓬勃向上的朝气履行着新一代纺织人的使命,展现着他们与老一代纺织人不同的才华与能力。解读这些纺织企业二代接班人,有助于读懂整个行业,有助于把握行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走过第一个10年,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创业史上第一任大传承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将有300万的家族企业要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完成两代管理者的交接班。其数量之多、时间之紧,在世界企业传承史上将是绝无仅有的,中国民企交接班的第一大高峰期已经到了。中国纺织行业内的众多民营企业也是如此,因此,对于那些正准备接下父辈重担的年轻接班人而言,他们的创业、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正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机遇期的重要一步。这一时刻。一定程度上说,是决定一部分企业生死存亡的时刻:这一时刻不仅是企业的重大转型期,同样也是中国由纺织大国向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汽摩配》2006,(8):26-30
"他是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他的故事续写了20多年。把一个小作坊发展成通用、福特汽车的合作伙伴,一举开创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人们从他身上见证了乡镇企业的过去,也看到了乡镇企业的未来,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乡镇企业家与时俱进的真实传奇。"——2001年中国CCTV经济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评价他。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集102家江苏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核心竞争力数据,利用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研究企业家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家的效率性人力资本、交易性人力资本和动力性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的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叶丽雅 《IT经理世界》2013,(18):94-94,96,97
一个家族企业想要保持基业长青,成为企业家族,需要做哪些工作?我们听一下家族企业专家兰德尔·卡洛克教授的观点。家族企业创造了这个星球上大部分的财富,财富500强中1/3是家族企业,其中包括嘉吉公司、米其林、LVMH、宝马、沃尔玛等。标普500中家族企业的业绩远胜于非家族企业。所有的家族企业都有辉煌的第一代,然而,"富不过三代"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虽然日本有经营了上千年的家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失败?     
这些久经商战的管理者们为什么会败在TechMark这样一个企业运营游戏中呢?或者说这些人可以在这次失败中得到怎样的教训呢?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在朗讯工作的任学刚显然要比其他人更熟悉游戏中规则和决策节奏,这与他的工作环境有关。在相对成熟的跨国公司的日常管理中,看重数据注重分析是经营决策中的必修课。虽然这些必修课并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定胜出,但是经营和决策的理性却可以降低企业风险。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廖理在评价国内EMBA教育时, 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家缺少的是应对国际化竞争环境的能力。即使没打算走出国门到海外去发展的国内企业,也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的竞争。企业经营并不是多么高深莫测的东西,但是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那种靠着个人直觉,靠着拍脑袋决策的管理者们,那些习惯于单兵突破的企业家们,面对套路严谨、动作娴熟的跨国公司的国际组合拳时, 难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正常运作的企业,突然问题频出:现金周转不畅,海外销售行情低迷,生产销售矛盾尖锐,家族企业运营适逢瓶颈,已经发展了十年的A牌电机能否在这一系列矛盾中实现突围,迎来另一个春天?  相似文献   

16.
“富不过三代。”这是古训。虽说掌握自己命运的是自己,然而家族企业创始人的子女们——富二代——面临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9年3月29日下午,在温州华侨饭店三楼一个偌大的会议厅里,200多位当地的企业主和他们的儿女聚精会神地聆听讲台上几个嘉宾的交谈。  相似文献   

17.
陈伟 《董事会》2013,(11):91-93
家族企业的不同形态、类型和所处的产业结构对接班人的素质能力有不同的要求,也影响着企业股权设计和治理结构的完善,从而影响代际传承的难易程度。相比台湾家族企业,大陆家族企业的传承显然面临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读书     
《中国机电工业》2014,(10):78-78
中国的家族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尽管绝大多数还处在第一代掌控阶段,然而,创业的第一代企业家们不可避免的要开始面对企业传承发展的问题。作者对近20年来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的200宗家族企业传承案例中显示,家族企业在代际传递过程中都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新旧企业掌门人交接年度及此前5年,家族上市公司的市值在扣除大市变动后平均蒸发了60%!而且这一情况在下一代接棒后也没有起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们,大都富有商业实战经验,他们饱有创业激情,而且敢想敢干,但对于系统的商业经营与企业管理知识,则无疑是天然缺乏的;也正是由于此,他们尤其重视子女的教育与培养,诸如"温州商人投巨资组织子女参加企业管理夏令营"之类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而出国留学抑或攻读MBA更是其子女的家常便饭,但"富二代"们在商业实战方面,则无疑同样是天然缺乏的。李中东则不同,他在父亲创立企业八年后就加入作战,风雨二十载,几乎是和父亲一起带领着企业发展壮大,而在最终接过父亲的帅印前,他又完整的读完了北京大学EMBA课程并结业,可谓先实践后总结。如今,在掌舵企业三年之后,他为我们讲述了:  相似文献   

20.
松下(中国)副董事长张仲文在“商道”系列讲座中强调,企业需要团队精神,因为执行力要靠团队。团队精神怎么培养?最基本的两点,要教育员工的敬业精神,在工作当中培养他们的技能,但是,光这样教育还不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一直观察日本企业,为什么团队精神比较强呢?后来我悟出一个道理,他们有一个“菠菜法则”,即及时报告,及时联络,及时相谈。后来我从中总结出培养员工的“八个字”习惯,企业的团队可能就会有强大的力量。哪八个字呢?第一,计划。公司有目标,各个部门也一定有目标,根据目标,员工从上到下都要做计划,多数员工是在写具体执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