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香港制造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微不足道。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香港利用国际机遇,制造业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步形成以纺织、成衣、塑胶、电子、钟表为主的制造业。这些机遇包括: 战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轻纺工业品的需求相当迫切,而当时新加坡、韩国、台湾在发展工业战略问题上举棋不定,使香港产品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打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  相似文献   

3.
关于粤港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战略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粤港经济与技术战略合作模式转变的问题 在过去一些年,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收了大量的来自香港的直接投资,使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得以大力改善,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得到改造,特别是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培养了大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实际上,这一地区经济之所以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香港作为经济增长点的带动作用。一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内地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也成为国内货物进出口的主要场所。根本上来说,香港是我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重要对接点,当然,香港也借助于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保持了旺盛的经济增长。 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在过去几年间的相互促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双方利益驱动自由发展的结果,尤其香港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是在没有明确的政府经济支持及行业辅助政策下企业家独立奋斗的结果。在这一自由发展状态下,中港所形成的经济合作关系就是在缺乏明确的产业与技术合作政策下的自由合作关系(以私人合作为主)。这一自由合作关系实际上是由独立的港商与内地形成的一种松散联系,而缺乏整体的和战略的合作动机以及计划。显然,这一发展模式在1997年香港回归后将面临挑战:一方面,香港及内地的产业发展都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信息》1997,(7):37-39
制造业与服务业香港两大经济支柱●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在过去30多年以来,经济一直保持增长。最近10年,由于能够充分把握内地推行改革开放的机遇,并在亚太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刺激下,香港经济迅速成为一颗夺目的亚太明珠。腾飞的香港经济香港经济在过去十年间,以每年...  相似文献   

5.
<正> 80年代初以来,香港经济一直处于由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型过程中。香港经济转型中最突出、最令人关注的变化,是数万家厂商把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和生产线以及上千亿的工业投资陆续潮水般地迁移和倾泻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南中国地区,而其自身的制造业则逐渐走向萎缩和衰落。1994年与1980年比较,香港的工厂数目从近5万家减为3万多家,制造业雇员从近90万减为40多万,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23.7%降为约10%。尤其进入90年代后,不仅增长停滞和相对下降,还出现了绝对下降,若剔除价格因素,制造业生产总额和本地产品出口值实际上连年都是负增长。 香港工业的起飞和成为世界级的轻纺产品加工制造中心,曾经为东方之珠增添无限的荣耀。而今制造业的萎缩和衰落则不能不引起香港社会各界的震动,由此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讨论。讨论的问题可归结为二:一是香港还要不要制造业?是让它衰落下去,还是积极寻求其发展新途径?二是如何发展香港制造业?是走高增值之路,还是走高科技之路? 一、旧工业模式的衰落不等于工业发展无路可走 不论持有何种看法或观点,都不能不面对香港制造业萎缩和衰落的现实,都不能不承认原有的生产厂家在香港高成本环境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6.
粤港合作发展创新科技产业的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加强粤港科技合作建设创新型广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众所周知,去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广东也提出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广东的目标。在新形势下,加强粤港两地科技合作,对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推进香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两地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双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冯邦彦 《亚太经济》1990,(3):45-47,73
80年代,尤其是1985年至1988年期间,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内地与香港间的经济合作形成了5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高潮。这次高潮的特点,是以来料加工装配为主要形式,以香港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工序内移为主要内容,结果香港与华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初步实现两地生产要素的重置及产业结构的重组,推动了两地经济的高速增长。大规模的“工厂北迁”还带动内地与香港双方在转口贸易、资金融通以至科技等各方面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80年代,广东经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其成就举世瞩目。尤其粤港两地的经济合作,在粤港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成效。由于深远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渊源,使两地在80年代进一步加深了依存关系。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前店后厂”的工贸结合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广东经济同香港经济连成一片而初步形成了一体化的产业格局,这些都为粤港两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0年代,粤港两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处于转轨变型的阶段,而“依靠科技发展经济”乃是这一“转轨”的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系统与粤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军  盛军锋 《特区经济》2002,(12):30-33
<正> 在经历过以“工业合作”为主体的“前店后厂”模式的产业合作阶段以后,针对新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粤港双方逐渐认识到,摆脱过去以简单的低层次资源要素互补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合作,过渡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内容的高层次合作轨道上,是双方应对挑战寻求新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合理选择。但是,粤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发展是一个从两地制度政策设计到实体经济运行相互磨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新思维的指导。区域创新系统是用来探讨促进地区创新出现和经济增长的全新理论,而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因此,这一理论对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和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粤港澳经济合作已历经十年的发展,这个合作主要是以三地的资源重组为核心,以大规模的制造业转移为内容,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合作形式推进的,是一种低技术层次的合作。90年代的粤港澳合作必然走向一个更高的阶段。科技合作,作为三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合作发展的必然走向,已经成为以后三地合作的重要内容。一、“三来一补”的合作形式已超极限从当前粤港澳三地的发展与动向分析,大量劳动密集加工装配业内迁的高潮已经出现了平缓的迹象,并取增长下降之走势。从更长远的发展分析,这种内迁,相信今后不再会出现类似80年代的高潮。原因可从港澳与粤两个方面去分析。从港澳来看,制造业的转移不外两种办法,一是制造业部  相似文献   

13.
14.
15.
香港制造业的发展、问题与对策思考香港华闽公司许卓松制造业曾在香港的经济发展中辉煌十载,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之一。至八十年代初,随着香港经济结构的转型制造业大举北迁内地,从此风光不在,但对香港整体经济的发展仍起着重大作用,并仍是香港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服务业...  相似文献   

16.
战后以来,香港经济的起飞,是靠工业的发展带动的,工业化过程构成香港经济起飞的过程的本质内容。现在人们看到的香港在亚太地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的若干引人注目的中心地位,如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通讯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都是建立在香港首先作为  相似文献   

17.
18.
粤港两地经济合作发展的基础和方式粤港两地经济合作是建立在生产要素的互补基础上的,以香港制造业北移为主要内容的跨地域分工合作。两地的经济合作是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其基础是两地之间生产力诸要素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依赖关系。而两地在地理、历史和其他要素方面的差异以及技术发展阶段的不同是实现互补的前提。其中因技术发展阶段的差异、国际产业阶段位置的不同而引起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经济资源的不同,又是决定粤港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过去10年,深港合作,互惠互利,两地经济得以大发展,踏入新千年,深港合作仍然是个重要话,深圳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还必须要充分考虑“香港因素”,深港合作是全方位的,但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方面,以往的合作主要是在工业和贸易方面,今天的合作则应侧重在高科技术产业方面,下面,就简略谈谈对香港发展创新科技产业的一些感受,再结合深圳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情况,谈谈加强深港两地科技产业合作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