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落 《成功营销》2014,(11):82-85
正互联网时代,处处都是媒体,如果愿意,品牌还可以拥有一块"自留地"——自媒体。微博、微信、淘宝页面、APP……那么,如何讲一个好故事?New Balance讲了一个李宗盛《致匠心》的故事,使其品牌格调又陡然升了一截;褚橙讲了一个褚时健老当益壮的故事,就将其他千千万万的橙子落下不知几条街;王石讲了一个登山的故事,为万科节省了三亿广告费,当然,好处还不止于此;  相似文献   

2.
张默闻 《中国广告》2011,(5):100-101
前几天有幸和重庆卫视的朋友一起午餐,大家都调侃这位兄长,说重庆现在干净了,因为在重庆卫视看不见广告了。那位老兄眼圈一红,说了一句话很有特色,他说,没有广告了,就像生活中少了最重要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和失去老婆一样,有的时候没感觉,走丢的时候就觉得特怀念。他发誓说,大家也都是这样想的。一直和广告较量,广告走了,连对手都没有了,这日子对于那些喜欢广告的人来说,有点被阉割的味道,疼,还不能说。  相似文献   

3.
王月 《国际广告》2011,(7):96-97
近亿次的点击数,北京现代瑞纳、巴黎欧莱雅、New Balance、TOTO等品牌投放.植入广告,搜狐酋部门户剧《钱多多嫁人记》完美收官,并助搜狐视频在网络自制剧竞争大潮中脱颖而出。摆脱网络剧简单粗糙的刻板印象,搜狐视频热议“门户剧”的高水准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创造视频网站的全新盈利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国际     
美国现地铁车身广告纽约市捷运局(New York City Transit Authority)已经开始投放地铁车身广告。如今,第42大道的地铁线路作为地铁系统广告媒体的测试线路,运行其中的列车已经开始在车身张贴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广告,就像城市公交车上的车身广告一样。这一措施是为几乎全部被广告主  相似文献   

5.
正广告自身不断地演变发展,没有新旧之分,没有高低之分。2013年有一股声音在说:"传统广告已死。"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首先,这只是《哈佛评论》的中文版编辑制作的一个标题,《哈佛评论》本来是很严肃的商业评论专业杂志,可是为了争夺眼球它弄了个噱头。传统广告已死这个说法本身就不严谨,如何定义传统广告。如果是行将就木的,过去的、落后的,肯定是要被新的东西所替代,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广告既有传统也有新生,在生命周期内的消亡很正常,之后总有新  相似文献   

6.
李颖 《中国品牌》2010,(9):76-78
新百伦这个有着104年制鞋历史的运动品牌亟待在中国市场传递它的"慢跑"概念,推广其跑步文化。就像灰姑娘故事里的水晶鞋,2008年新百伦(New Balance,原译"纽巴伦")在物色其中国区总裁人选时,  相似文献   

7.
楚桥 《广告导报》2005,(12):72-73
学生管他叫虎哥,也叫他肖大侠;广告学院的院长叫他肖老大。他的学生说他是个扔进人堆就找不到的人,样子看上去既不像艺术家,也不像教师,更不像广告人;然而,他有他的坚持和爱。肖大侠说他其实是个外强中干的人。有很多柔情的东西。在我看,他更像是他理想的田园里的一位守望夕阳的农夫。  相似文献   

8.
孟源 《广告大观》2007,(4S):41-42
有这样一种行业,他充满活力四射的热血“小杆子”,也充满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血雨腥风,他需要你日夜颠倒深思熟虑,而其中能成为教父级人物的却寥寥无几。如果你以为我说的是江湖,那你就错了,我说的是广告。在广告江湖摸爬滚打十几载,越发觉得没有比广告更像江湖的行业,同样的竞争强度,同样的致命吸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相似文献   

9.
几何 《中国广告》2002,(3):54-55
不久前,《21世纪经济报道》连续发表广州-广告公司经理的撰文《不同于奥美的观点》以及新闻报道《奥美失败的案例》。文章大意是:4A广告公司要从本土品牌实际情况出发,从切实提高销售额着手,在《不同于奥美的观点》中,作者反复提及大卫·奥格威,似乎对他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推崇。的确,奥格威说过:“没有促销力的广告不是好广告”,但他在还没有说“促销力只是衡量好的广告的一个标准”前就与世长辞了,留给崇尚教条的人们无尽的发挥空间。  相似文献   

10.
迷茫需大观     
黄升民 《广告大观》2013,(12):42-42
认识陈徐彬有多少年了?好像也有十多年前了,那个时候还没有《广告大观》这本杂志,南京的老韩在搞《视听界》,陈徐彬是个跟班。当时的广告圈风行的几本杂志是刘立斌的《国际广告》、张惠辛的《中国广告》和陈永的《现代广告》。凌平的《广告导报》和穆红的《广告人》属自办发行也跃跃欲试,陈徐彬还没算数。十年前《广告大观》正式公开发行的时候我还揶揄过这个杂志的新老总,广告圈风起云涌新旧交替,几本老牌杂志做得吭吭哧哧,你何才何德敢来大观呢。陈徐彬听了也就嘿嘿的笑着,说盼望大哥支持给机会,努力就是了。  相似文献   

11.
石家友 《广告导报》2004,(27):24-25
我也曾对他人说过:如果哪一天,你所看到《京华时报》的广告,除了“品牌广告之外,再就是房地产和汽车广告,那就不是《京华时报》了。因为,《京华时报》是一份都市报。细分是广告经营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如同《圣经》上说“上帝创造世界”,有“CI圣经”之称的《New DECOMAS——创造现代企业的设计》上说——CI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最后一张王牌”,也被CI人奉为圣言。然而,问题是当我们好不容易摸到这张牌时,却可能发现牌桌不见了! CI——企业形象识别(Corporate Identity)在中国走过了多年艰辛的历程,一直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而当我们刚刚迈入它的大  相似文献   

13.
《宋书·袁粲》载:从前有一狂泉,人人饮了发狂。国君喝的是井水,因此不狂;但人们狂了,反说国君的不狂是癫狂,于是给他针灸、吃药,弄得他只好也去饮狂泉,彼此都发狂了事。现实经济生活中,像这样喝“狂泉”晕头转向者有之,被喝狂泉者牵着鼻子走的亦有之。前些年彩...  相似文献   

14.
承蒙《中国广告》杂志邀请,要我谈谈创意之道。我一直很赞同作家钟阿城所说:"道变了,德就跟着改变。"广告是不同艺术的一种商业创作,以专业一点的话说,是经济活动和消费者接触沟通的一环,市场是分分秒秒在变化的,通俗一点来说,世道无常,自然消费者衡量的标准也就经常在转变。我的创意来源就是观察人心与人性,了解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是他们现在最想要、最能接受的。如果消费者看了广告后多数  相似文献   

15.
一个被誉为"中国广告史活字典"的人物,其回忆让历史尘封的角落重新照亮。范鲁彬,前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负责人。范老师可称得上中国广告业和广告史的"活字典",他的回忆,再现了中国广告风雨兼程的往事,这些历史可能曾被记载,也可能已被遗忘或忽略。约访时,他在电话那头连声说自己"不够格",谦逊之情溢于言表。年过八旬的他,声音依然清朗有力,短暂的沉默过后,他开始从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谈起……  相似文献   

16.
开幕词     
中国广告协会会长李东生:广告和品牌是孪生的兄弟,我觉得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这个创意非常好,曾经有一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说,品牌(商标)是我自己创造的,我像爱我的孩子一样非常爱它。但是我不能把它养在家里,必须让它出去闯荡,这依靠的就是广告。这句话把广告和商标或者品牌的关系说得非常明白。《中国广告》杂志见证了中国广告30年的风风雨雨,杂志社的张惠辛社长很谦虚地说:"30年来有无数的前辈做了很多努力,才使这本杂志能够到今天越活越年轻,《中国广告》杂志是伴随着中国广告业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广告》杂志拥有这种谦虚感恩的心态,这本杂志一定会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一年里,受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了下行趋势,经济景气指数明显下滑。与之相应,广告市场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牵累。但是我注意到,不管其他媒介如何,类似像《中国好声音》这样一些优质的电视节目依旧是稀缺资源,成为广告主炙手可热的追捧对象。而且事实证明,广告主在这些节目上的投入,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就汇源果汁来说,在去年的央视招标会上,我们以3.3999亿的价格独家冠名《星光大道》超级版。这一事件曾一度被媒体热议,不断有人在问我值不值。我想从价值上来讲,以三个多亿冠名《星光大道》并不算多。  相似文献   

18.
伏海 《中国广告》2006,(5):54-54
3月17日,一个不能被忘记的夜晚,广告业的盛会——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的颁奖晚会隆重举行。同样,有一个人也不能被忘记,王庆元——中国广告业复苏的关键人物,他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本广告杂志——《中国广告》。他组织拍摄了中国大陆第一条广告——参桂美容酒。晚会上,王庆元被评为中国广告业25年特别贡献人物。会后,我作为中国广告杂志的后辈,请王老发表他的获奖感言。  相似文献   

19.
岁末是要盘账的,看看辛苦一年,留下什么。盘点中国广告创意,确是难事一桩。您这个创意从哪儿说起。我曾埋怨一位其品牌知名度极高(广告费自然也是天文数字)的广告主,他的品牌广告几乎大江南北很少受人好评,那位老兄叹口气说,那个几乎最讨人嫌的(不违规)广告他本人也不喜欢,但发布后广告效果的助销力却极强。广告创意在商品卖点,消费买点,审美者看点,评论者的论点中用满意的丝线贯穿,是极难的事。也许,是2002年呀。宏观来说,广告创意肯定是进步了。老百姓说,如今不少的广告有艺术性了。广告作品带有娱乐的属性,2002年中国广告有不少这类好作品。九广东铁的《胎教篇》(香港李奥贝纳创意,《中国广告作  相似文献   

20.
素描刘凯杰刘凯杰,英文名 Tony,出生在台湾,7岁时随家人定居香港。在英国念的中学、修读过设计,之后又前往美国学习建筑,经过一路的修炼,刘凯杰最终还是抗拒不了广告"魔力"的吸引,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广告业。1996年,挟在美数年的工作经验,刘凯杰开始闯荡上海滩。几年间,他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积累生活的精彩:以无限的坚持,追求自己的广告理想:以不干涸的创作意念,在国际上捧回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广告大奖,如 ONE SHOW,CLIO,London InternationalAdvertising Awards,New York Art Directors Annual 等等。此外,他还有国内的广告作品入选 New York Advertising Festival金银奖。圈内人也许会惊诧于他的创意灵感为何会源源不绝,他则自认,所有的点子就来源于身边最细小的生活。对于大多数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如果提起那支倍受欢迎的"光明乳牛"动画广告,恐怕更会引起会心的微笑,"哇,这个好玩的广告原来是这个人做的。"相信,这种效果也是所有广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