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M2存量与名义GDP的比值并不是反映通胀压力大小的适宜指标,其适宜指标是M2的增速。我国M2与GDP的比值偏高,一方面是因货币供应量增速偏高(货币供应过量)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品过于单一。  相似文献   

2.
由于不同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所需要的货币量也不同,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M2/GDP比值的变化。本文采用1978-2013年我国的时间序列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第一产业占比对M2/GDP比值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均对M2/GDP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从而得出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是M2/GDP比值偏高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能简单地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截至2012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高达974 200亿元,其增速大大超过GDP增速,M2/GDP的值已高达1.88。通过对国内1990—2012年M2、GDP、M2/GDP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纵向比较,以及对中国2012年M2/GDP与同期世界各国M2/GDP的值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我国货币超发的结论。我国货币超发主要是由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居民的高储蓄率和外汇占款的增加而造成的。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2013年初在网上掀起了关于中国货币是否超发的全民大讨论浪潮,不少人都指责央行货币严重超发,但依据仅仅是M2数量庞大及与GDP比值偏高。这种"确诊"过于简单和片面,没有考虑各国货币供应统计口径差异、融资结构区别和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等因素。通过对比2008—2012年我国货币供给量与全球其他经济体货币供给量,再结合我国货币发行原因及近年来M2/GDP增长原因,最后联系CPI的增长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的现状,认为我国货币没有超发。  相似文献   

5.
M2/GDP是度量一个国家金融深化和广化的重要指标,但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却远在经济发展之上,于是这个比率呈现一个畸形增长的态势.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本文在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二元GARCH-VECH经济模型等实证分析方法后,结果显示高储蓄率是M2/GDP比值高的格兰杰原因,而且它们之间有GARCH波动溢出效应.因此,本文认为,高储蓄率是这个比率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本文认为要创新金融工具,增加金融品种,分散储蓄存款,引导高储蓄额向资本市场发展,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例持续升高,由于这一指标反应了一国货币化程度和金融深化程度,过高的比率与我国金融发展现实不符。本文重点从货币供给和金融体制两方面探讨了M2/GDP持续走高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间的内在机理,最后探讨了适度合理的M2/GDP比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曹远征 《资本市场》2014,(11):17-17
<正>当前中国的金融市场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M2占GDP的比重超过200%,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利息也很高。货币政策调整思路应该是利率下降,但信贷又是缩紧的,这就成了宽货币紧信贷。第二,货币发行走向问题。M2增速达到14.7%,但M1增速不到8%,过去两年中,M1跟M2的增速显现出很大的问题,而且缺口越来越大,形成剪刀差。第三,从利率结构看,短端利率持  相似文献   

8.
M2/GDP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本文分析了M2/GDP的发展历程,提出我国M2的影响因素,并基于M2走势,结合GDP走势,对我国M2/GDP发展趋势进行研判.  相似文献   

9.
2013年10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余额达到107万亿元,与GDP之比接近200%,M2/GDP也被广泛用来佐证我国货币已经超发的论点,但简单地将M2与GDP相对应,论证货币超发缺乏严谨的理论依据与逻辑结构,对经济变量的解释力也不足。从IS-LM模型分析发现我国高M2/GDP的症结不在货币量的多少,而是货币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效率偏低,关注的重点需要从“货币超发”转向为货币政策创造制度环境,解决的途径也不在“堵”而在“疏”。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7年之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典型现象,表现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和实体经济变量即产出和物价变化的脱节———M2/GDP偏高现象。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货币总量与名义GDP之比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的尺度,反映了货币供求状态与实体宏观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当流动性过剩成为持续现象时,说明相对于实体经济形成的总供给,货币市场持续出现超额供给,即货币市场提供的一部分货币资金没有流向实体经济,或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货币资金没有形成真实的商品供给。由于现代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量与金融体系提供的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流向紧密联系。因此考察流动性过剩现象应该更多关注金融结构,进而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的变化。本文结合金融结构发展情况分析中国M2/GDP偏高现象,揭示金融结构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央行最新数据显示,4月末M2余额已经达到103.26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6.1%,较10年前翻了5倍多.M2与GDP比重接近200%,创下全球新高,远高于美国的67%、欧元区的95%、日本的174%和英国的133%.面对货币供应量屡创新高,各界议论纷纷.中国的M2/GDP比重激增原因和风险何在?这是否会给今年的通胀带来压力?是央行失职导致货币超发吗?  相似文献   

12.
近期,有关中国货币供应的话题一直比较热络,有分析指出,2012年年末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同时,中国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也创下1.88倍的历史新高,这两个数据足以证明,中国存在非常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中国的货币是否超发尚无定论,但以M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M_2/GDP(1980—2000):趋势、水平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76,自引:4,他引:72  
M2 GDP蕴涵了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其水平及变动由货币需求决定。 1 980— 2 0 0 0年间 ,中国的M2 GDP呈上升趋势 ,反映出同期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现实。除长期走势之外 ,中国的M2 GDP还呈逆周期变动趋势 ,原因在于由谨慎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具有逆周期波动的特点。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中国属于M2 GDP比较高的国家 (地区 )之一 ,但国别比较表明各国 (地区 )并不存在一个标准水平。中国的M2 GDP 2 0年来快速上升 ,从货币层面来看 ,其原因是准货币 GDP快速上升 ;从经济层面来看 ,其原因是 :货币化和居民储蓄存款的投资性质、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单一、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高。由于M2 GDP水平是由货币需求因素决定的 ,因而不能靠压低货币供应的办法来遏止其上升。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5,(9)
现金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章以我国2000—201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样本,选取现金指标货币供应量M0,宏观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变量,分别利用ADF检验、线性回归分析、格兰杰检验进行研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0增长率、GDP增长率与CPI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CPI是M0的Granger原因,且CPI快速上涨是导致M0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但是M0增长率对GDP增长率、CPI增长率没有直接的影响,从货币发行角度看M0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局限的。针对研究提出中央银行控制M0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赵鑫 《发展研究》2013,(1):92-93
经济货币化是一国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货币体现,反映了一国金融深化的程度,通常用M2/GDP作为衡量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M2/GDP水平不断升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M2/GDP的持续上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探寻中国经济高货币化现象的内在原因,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M1增速低迷,主要原因是单位活期存款增速放缓和货币乘数下降。受企业活期存款被理财产品分流、企业外部融资增多等因素影响,M1增速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与实体经济基本面和企业资金面的关联度有所降低。因此,不能仅由极低的M1增速就得出资金过紧的结论,对社会资金面的判断要综合M2和社会融资总量等多个指标,更加注重市场化的价格信号。为防止货币供应量增速“过冷”加剧经济下行风险。需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资金来缓解基础货币增速下降势头,通过及时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善货币乘数,要更加注重运用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来调整和引导货币需求。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基于压力测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压力测试框架,研究了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文章以不良贷款率度量信用风险,以名义GDP增长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及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作为宏观经济变量,建立了合适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在GDP增速放缓、CPI上升、M2增速下降的压力情景下,预测了2011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的不良贷款率的变化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在压力情景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会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8.
《资本市场》2014,(11):22-47
由于GDP名义增速与贷款利率接轨,而GDP名义增速代表了全社会的平均回报,也意味着未来GDP名义増速将和影响各类资产收益率的核心指标,而前者又可分解为GDP实际增速和通胀两大因素,这也就意味着泰勒规则将重获新生:利率走势将重新由经济和通胀等两大基本面因素决定。我们的观察也从侧面印证2014年正在发生的是衰退性货币宽松:由于经济大幅下滑导致了资产收益率下降.进而降低了货币利率。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对时间序列数据GDP、M2和G进行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平稳性进行检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GDP与M2、GDP与G、GDP与M2、G的修正误差模型分别具体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有效性、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有效性和货币与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有效性。最终得出只要运用得当,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调节宏观经济方面都是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张凌宇 《经济视角》2013,(10):45-46
流动性问题是一国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问题,而央行的货币政策及相关操作对流动性问题具有最为关键的影响,我国央行亦是如此。本文以M2/GDP比值即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作为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衡量标准,分别分析央行三大一般性货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贷款政策及公开市场业务对我国流动性过剩所产生的影响,以图从央行货币政策角度为缓解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