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各家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讨如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努力把握房地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市场机遇。而实行房地产封闭贷款,由银行参与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对房产商的各项操作进行有效监管,既可有效控制风险,又可促进房地产开发贷款与个人按揭贷款业务连动发展,正逐渐成为房地产贷款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和住房制度的不断深入,居民的住房消费已经在所有消费中占着重大的比例。房地产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银行贷款,大部分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直接的来自于银行信贷,同时也给银行贷款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本文针对银行房地产贷款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分析银行房地产贷款项目评估的困境,以及针对评估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银行房地产贷款项目评估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建工程抵押是指房屋建设过程中的权利人在房屋建设期间.将在建的房屋和土地使用权全部或部分设定抵押,作为银行收回贷款履行担保的行为。在建工程抵押贷款目前已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开发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商业银行提升房地产市场信心、扩大消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在建工程抵押的特殊性.给银行债权实现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如不加以防范将不利于银行债权保护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资金主要来自商业银行,这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相对集中,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银行操作风险以及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的形成机制夹杂着各种内外部因素,文章根据当前形势,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从加强对开发商的贷前调查和信贷审查,加强对房地产项目的调查和审查以及强化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贷后管理三方面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持续攀升,房地产贷款在贷款总量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趋同明显。房地产市场风 险有可能转变为银行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6.
银行信贷集中模型表明银行具有扩大房地产信贷的动力,但银行的乐观主义以及对嵌在无追索权的抵押贷款中的看涨期权的低估.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并超过基础价格。房地产价格波动导致银行脆弱性加强,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信心危机和“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国际经验表明,银行信贷扩张带来很大风险。我国的经验也表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膨胀很大程度上是银行信贷的支持,这种共生性导致银行风险的积聚。我国部分地区商业银行已经凸现房地产不良贷款加快上升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张文利 《理论观察》2009,(1):159-160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地产开发企业每年从银行取得的贷款飞速上升,金融资本大量投入。但是,一旦房地产价格出现剧烈波动,贷款违约情况就会大增,房地产信贷风险就会显现。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表明,房地产信贷风险一旦形成,便会迅速扩张,并会超过房地产行业的范畴,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进而危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一、房地产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1.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贷款存在依赖性。房地产贷款风险相对其他信用类贷款较小一些,这类贷款往往有土地或者房产抵押,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在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银行资金举足轻重,而对商业银行来说,房地产开发贷款除本身可带来直接的有贷利差收入外,还有相当多的关联效益,值得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予以大力挖掘。  相似文献   

9.
一、现阶段我国住房贷款风险显现 (一)我国住房贷款占比偏高,住房贷款风险显现 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003年突破1万亿元,2006年突破2万亿元,2008年一季度超过2.7万亿元.以住房贷款为主的房地产贷款占商业银行各项贷款的比例约为30%,加上房产抵押的其他贷款,据估计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已影响到银行近一半的信贷资产安全.房价在经历前几年的过快增长之后,目前处于回落阶段,住房贷款的风险显现.如果房价出现下跌,房地产市场风险就会很快蔓延到银行业领域,直接危及金融系统的稳定,危及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2001年央行发布“195号文件”以来,一系列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相继出台,使得近来房地产商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特定融资格局受到很大的挑战。长期以来,贷款作为我国房地产融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其波动成为影响房地产融资总体状况的关键。从房地产贷款内部结构看,最主要的两部分是开发商贷款与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二者在资金运行特征上差异较大,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王明亮 《中国经贸》2010,(20):129-129
本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迅猛增长。随着房地产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发商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日趋增强,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也日渐显现。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管理和防范,直接关系到金融业的稳定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房地产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从政策导向、银行自律、信贷政策等方面阐述防范房地产开发信贷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马世俊 《西部论丛》2010,(11):67-68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开发商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多采用在建工程抵押的担保方式向银行申请开发资金贷款。与一般贷款相比,由于房地产开发贷款自身的特殊性,与此相关的当事人不仅数量多,而且法律关系复杂,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银行必须谨慎、全面地调查、操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央定调稳定住房消费,多轮金融信贷政策发力改善市场环境,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了一系列宽松政策,促进需求入市。数据表明,2016年上半年93家上市房地产与基建类企业共实现营收4 687.57亿元,相比2015年同期的3 436.48亿元增加36.41%,净利润率合计下降11.6%。在国内房地产行业以及基建行业营收有所回暖、但是净利润率则有明显回落的情况下,银行向两行业贷款余额却逆市上升,因此银行业在应对快速增长的资金需求同时也面临着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文章对房产基建类企业贷款的现状与风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小群 《亚太经济》2000,(5):62-63,61
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难以顺利推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银行贷款风险高是主要原因之一。借鉴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经验,是加速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力度、降低金融风险、提高居民购买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孙晓兵 《新财经》2014,(3):42-45
就在银行意识到房地产风险并试图收紧地产贷款时,求资若渴的房地产找到了与银行往来的另一种方式——参股银行。2014年1月底,恒大地产公告称,以33亿元收购了华夏银行4.522%的股份,收购后,恒大地产成为华夏银行第五大股东。不久后的2月初,越秀集团宣布以116.4亿港元完成对创兴银行75%已发行股本的收购。  相似文献   

16.
邢志民 《魅力中国》2013,(26):399-399
开发贷款是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防范研究,对于金融与房地产行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xx银行xx分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作为研究对象,参照国内为先进实践经验对其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做出了简单的评析.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经济的繁荣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巨大支持,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具有先天的联系。1999年央行的一揽子降息政策和各大商业银行加大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等措施使老百姓的住房梦成为现实,使得在计划经济时代压抑的住房需求得到释放。截至2007年6月末,全国金融机构房贷和开发贷款余额已达到惊人的4.3万亿元。房地产及其行业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组合在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过高,一旦房地产市场发展有什么风吹草动,  相似文献   

18.
住房抵押贷款,是指银行以向贷款者提供大部分购房款项为代价,要求购房者以固定的的收入分期向银行还本付息,并在其所有贷款清偿完之前用其购房契约作为抵押的行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超前消费意识的深入,房地产抵押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本文从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实际出发,结合作者多年的房地产从业经验,对抵押贷款中存在的风险展开论述,同时提出对风险防范的有效对策,希望对行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近期,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房贷新政已“尘埃落定”。此次新政对第二套房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商业用房购房贷款等一系列作出新规定。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房贷新政的调控力度无疑是近来调控楼市最大的一次动作,但由于牵涉到各大银行切身利益,模糊和宽松的细则难免让其作用大打折扣。就在第二套房贷新政经历混乱的半个月之后,监管部门终于为新政如何执行定了基调。[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杨筱 《发展》2005,(4):49-50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2月上报给总行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上海房地产贷款强劲增长,全年新增贷款超过1000亿元,占中资金融机构全部新增贷款的3/4强。对此央行上海分行对各金融机构发出预警: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风险向银行信贷转移的可能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汪新波认为:在中长期贷款中,房地产贷款占了相当大比重,其中的风险的确值得警惕。从数据上看,房地产贷款余额从1998年末的3106亿元上升到目前的2.6万亿元左右,占全部人民币贷款点额的14.7%。综观世界各国,房地产信贷业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这么快的速度发展是少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